为人父2022-09-08 21:57:32

其实我真没感觉《隐入尘烟》有什么艺术魅力,整部电影节奏缓慢,连演员的动作都像慢动作。配上人物木讷的表情,让人感觉特别冗长乏味。如果不是被炒作的这么厉害,我恐怕看个开头就会弃剧了。这种感觉和看《无依之地》很类似,都是坚持着看完的。也许这就是这部电影的艺术特色,拍的像纪录片。导演特意选了一个农民出演男一号,用意也是用其本色出演,使电影看着更像纪录片。拍的像纪录片的好处是,让人感觉很真实,但同时也失去了故事性和艺术魅力。

有铁和贵英属于中国农民阶层中最底层最落魄的人,和《无依之地》那些失败和落魄的人一样,属于最不受社会关注的人群。区别是前者选择了在黄土地上种庄稼,对每天有大馒头吃有土坯房住很知足;而后者为了独立和自由则放弃寄人篱下的生活,选择到处漂泊。这里除了社会提供的选择不同之外,更多的是性格和文化所致。

这部电影能把镜头对准这些最不起眼的人也是难能可贵的,这一点我是很欣赏的。另外,海清的表演很出色、很逼真,将患有残疾且长期受歧视的妇女麻木、自卑和逆来顺受的性格通过形体语言和眼神表达的很准确。那个农民本色演员也很好地诠释了角色,这都是值得称道的地方。然而,想要表达什么和如何表达的更好是两码事。如果一个电影只在意表达的内容,而不注重艺术表现手法,则很难成为电影佳作。

《隐入尘烟》最主要的问题是戏剧冲突过于平淡,冲突的张力不够。有铁和贵英都是好人,也都是老实和自卑的人。俩人性格的过于雷同没有反差导致以俩人为主的戏缺乏戏剧冲突。俩人稍微不同的是,有铁身体很好,很能干,贵英则身体羸弱。电影里都是有铁照顾桂英,而桂英则成了弱者中的弱者,成为有铁实实在在的负担。这样的角色设计使电影故事特别乏味,也削弱了电影本应有的冲击力和感染力。相对照的是瑞士电影《海蒂》,海蒂和爷爷都是内心善良的人,海蒂天真无邪,爷爷则性格暴躁孤癖。这构成了海蒂与爷爷两个好人之间的矛盾冲突,这种矛盾冲突更为常见且各具特色。正是有了海蒂与爷爷的性格对比和矛盾冲突,才使得本来简单的故事变得好看了。而海蒂的天真善良被爷爷怪癖性格衬托的更加美好,海蒂自然质朴的性格也被那个娇生惯养的贵族女孩衬托的更有活力,更让人赞美自然纯朴的人性。这种艺术手法,更好的塑造了人物,让善的力量更感染人。

另外,《隐入尘烟》的逻辑也很有问题。有铁的不幸到底是因为单纯的贫困还是因为社会原因呢?抑或就是纯粹的偶然呢?给我的感觉,如果贵英不意外死亡,有铁的日子也过的有滋有味,因为农家自有农家乐。在基本温饱能满足的情况下,人的幸福感更多的来自于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谁能说住在豪宅里同床异梦的夫妻比住在土坯房里的恩爱夫妻更幸福?昆德拉在《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一书中指出,人类之所以得不到幸福是因为人类对新鲜和变化的渴望超过了对重复的渴望,正是这种永不知足的贪念,让人类的内心无法安定,始终烦乱。所以,昆德拉说,只有狗没有离开伊甸园,因为狗对每天一个羊角面包从不厌倦。

我没看明白的是,最后有铁是跟他侄子去住了,还是离家出走或者自杀了。如果是自杀或出走了,那放生驴子的情节还勉强说的过去。如果是跟他侄子去住了,那在逻辑上就说不通。除非有铁是佛教徒,否则一个农民没有可能不把驴子卖了,而是放生了。这种情调纯属城里小资的闭门造车,与真实生活太不相符。也许编导是想在最后升华一下有铁的境界,渲染一下有铁的善良,但这种明显是硬贴上去的手法,感觉不伦不类,缺乏生活逻辑。

如今中国社会的物资丰富程度和人民的收入水平都是毛时代无法想象的,可现在的人活得却比毛时代焦虑的多。媒体上每天都在宣传一夜暴富的神话,网红门一天赚的钱是辛辛苦苦劳作的农民几辈子都挣不到的,在这种巨大反差的刺激下,物资再发达,人们也难有幸福感。而有铁并不是那种喜欢攀比的人,他很知足,对城里的楼房也不羡慕。当然,你可以说他是农民思维,但这样的人其实更容易获得幸福。电影里有铁的不幸是因为一个偶然的事故,似乎告诉观众,如果贵英不死,有铁就不会那么不幸。这使得《隐入尘烟》所表达的苦难和不幸缺少了典型性和代表性。

这部电影是以西北黄土地为背景的。黄土地现在成了中国苦难的象征,也是中国落后愚昧的代表,电影里的黄土地上的农民还是像驴一样麻木不仁地活着,从这点来说,这部电影还没有跳出《河殇》的思路。黄土地也像中国的一块伤疤,时不时会被人揭开,让沉浸在强国梦的中国人被疼醒,想起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农民还在过着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从这个角度看,这部电影也有其社会意义。

《隐入尘烟》的背景年代不详,但似乎不经意间暴露出农村的一些问题。一个是农村土地的资本化,那个需要有铁给其输血的种地大户,就是资本的代表。欠农民地租,压低农产品价格这两点就说明下乡资本多是奸商思维,指望这些下乡资本带领农民致富是不可能的。这说明,农村经济如何换代升级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大问题。

第二是联产承包制的效率瓶颈问题。联产承包制确实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也刺激了农业产出,改善了农民生活,但联产承包制释放出的生产力很快就进入瓶颈。现在那些富裕的农村很少是靠种地致富的,比如南街村,其实是靠搞工业富起来的。如果搞工业化,农民被组织起来,社会生活也基本城市化了。可一直搞农业生产的农村,很难突破收入瓶颈,会成为社会各阶层实际收入增长水平垫底的阶层。有铁最后把自己全部粮食都买了,也不过换回几千元钱。这说明,农民要摆脱贫困,只靠种地是不行的,必须依靠国家的工业化和国家对农村和农民的扶持和反哺。

三是扶贫不接地气的问题。因为电影的年代背景不详,不知道电影里那个给农民在城里建房的政策是啥时候的事,是不是还在执行。这种不接地气的扶贫很搞笑,除非你让有铁农转非,在城里给他安排工作,或者允许有铁转卖住房致富,否则就是典型的官僚主义。

另外,家庭联产承包制使得农民的社会生活原子化了,农村成了文化沙漠和精神洼地。这也是农村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

 

snowandlotus2022-09-09 00:18:50
很火吗?第一次听说。“剧冲突过于平淡”:这其实是一种后现代流派:)
忒忒绿2022-09-09 00:43:00
导演、编剧、故事,还有现实中的国人还在陈旧思想和旧文化里打转转,走不出来。why?灵魂找不到方向
为人父2022-09-09 02:17:06
刚听说这个流派,可不管啥派至少要符合生活逻辑啊。这其实这是个观众为中心还是导演为中心的问题。:)
为人父2022-09-09 02:18:16
除了流派是新的,确实没啥新意。思想依然在几十年前打转。:)
LinMu2022-09-09 13:41:07
还入围第72届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这不是秀苦难、贫穷给外国人看
为人父2022-09-09 14:09:50
无依之地也获奖了吧?可是你觉得那电影好看吗?除非当纪录片看。这种流派的电影会有生命力吗?
盈盈一笑间2022-09-09 15:29:12
无依之地,是部好电影啊。片子格局辽阔,情感细腻,女主的伤痛和坚持,让人看完五味杂陈。电影拿奖,实至名归。个见。
stonebench2022-09-09 15:29:24
相比于解决这类问题,精英们更乐意也因此更需要给这类影片发奖。
盈盈一笑间2022-09-09 15:34:14
无依之地,反映的正是被全球化抛弃的美国铁锈地带一部分普通百姓的生活。这个世界对于全球化需要一个全面的思考。
花菜2022-09-09 17:06:57
不懂艺术层面的问题,自己满喜欢这部电影
为人父2022-09-09 17:38:57
这点我非常同意。可我觉得电影还可以更紧凑些,我以前写过一个影评,感觉电影主人公与故事主题脱节。
为人父2022-09-09 17:39:57
哈哈,这到是实话。不是说了吗,有人负责提出问题,有人负责解决问题。
为人父2022-09-09 17:40:31
看的很压抑吧?
stonebench2022-09-09 17:52:50
精英假装同情穷人的苦来表现自己的“善良”,他们根本不想改变这种情况。奖励艺术及艺术中表达出来的人性,不过是他们的道具。
简丹儿2022-09-09 17:52:55
为兄分析的全面。记得旭亮说过,好的电影人其实是一个思想家。深以为然。思想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和深度,产生不出真正的好电影。
影云2022-09-09 18:35:39
Art is propaganda. 乌克兰好几个作家火速获奖,都是一种政治化的考量。
为人父2022-09-09 20:40:58
同意,思想贫瘠,境界不高就很难出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