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文H2021-07-11 06:43:27

十三  近处看印度

旅行,其妙处有二:其一是探幽访胜,寻古人名士之遗踪,赏奇伟瑰丽之风景;其二是人在他乡,人情风俗迥异,見平生之所未见,感平生之所未感。

自踏上印度的土地,从首都德里出发,先后游历了七座城市,皆在印度西北部的拉贾斯坦邦和北方邦游走,历程近两千公里。途中,除了预定节目之外,余亦有意利用机会走访市井街巷,观察异域之平常人的生活,与一些印度人交谈,所见所闻,浮光掠影,虽不深刻,亦颇多感受。

直观的第一感受是,印度色彩斑斓。尤其是女士着装,无论年龄,无论贫富,多身披纱丽,红绿、黄紫、蓝,五彩缤纷,轻薄柔软,明艳靓丽(图1-5)。这样大胆的颜色穿戴,中国女性是望而却步的。

据说,纱丽在印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南亚次大陆炎热气候的产物。纱丽轻薄,多采用丝绸,亦可用布料。奇妙的是,纱丽没有针线接缝。纱丽的穿法,花式繁多,繁简不一,可包裹全身,可露头,可露肚,且均把手臂露出。估计包头是防嗮,而露肚和露臂是散热,肚皮和手臂晒黑一点,女士们一般是可以容忍的。

图1-5

而年轻一代,也受西装影响,喜穿连衣裙。连衣裙可长可短,长则垂地,短则露膝。而自成风格的是,一些年青女士的连衣裙中还穿裤子。连衣裙也是大红、大绿、亮黄为主,色彩艳丽,夺人眼目(图6-10)。

图6-10

相比之下,印度男人们的穿着较为一般。我们去的这个季节,气温在30度以上。从前面图3、8中可以看到,男士们大都上身穿T 恤衫或衬衫,下身则是牛仔裤或西裤。比较有特点的是,印度成年男人很少有人穿短裤,这一点和中国男人很不一样。还有一点,印度男人和中国男人很不一样:在街上,在人群密集的旅游点,甚至在旅店饭馆,几乎看不见印度男人抽烟。相比之下, 在中国,满大街都能看见嘴巴叼着烟卷的男子。

真正穿印度传统服装的男子不多。 在我的印象中,传统印度男子,中国人称为“印度阿三”者,头上均包头巾,身着短长袍,上嘴唇有微翘的胡须。我只在旅馆的迎宾者、旅游点的卖艺者和宫殿中的守卫人处看见了这种逐渐消失的服装(图11、12)。这种传统服装的式微,和中国的情况类似,都是近代西方服饰惹的祸。

图11、12

直观的另外一个感受是,尽管都是印度人,印度人之间的种族和宗教差异还是满大的。由于这次旅程主要是在拉贾斯坦邦,此处所述也仅以此地为凭。不管在旅游景点处,还是在街道上,除了普通装束的印度人外,常可以看见一身白服,连帽子都白的穆斯林(图13);围头巾,长裙曳地的穆斯林(图14);甚至有只留眼前一条缝的穆斯林女士(图15)。当然,还有头上层层包裹的锡克教徒(图16);也还有披挂奇特,不知属于哪种民族的女士(图17)。

图13-17

而印度人本身也极其引人注目。有黑如炭面者,如图11的迎宾老者;有面如重枣者,如图5、10中的女士;有眉目似欧罗巴人者;有体型高大强健者;有瘦小如干柴者,亦有肥硕似汤加人者。此外,和中国人面容相近的不白不黑的印度人也不鲜见。

从印度三面环海,一面接山的特殊地理环境可以知道,早年的先民来自世界的多个方向。在雅利安人进入次大陆前,早有非洲人、原始澳大利亚人原始地中海人,从海洋漂流到此地定居。而在雅利安人之后,还有从北部和西北过来的突厥人、蒙藏人,他们也看上了这里的农耕沃土。因此,印度次大陆就这样成了世界上的种族博物馆,呈现出肤色、面目、骨骼、体型的多样性。

而北印度人,其中很多是来自中亚草原的雅利安人的后裔。这些十足的高鼻深目者,虽肤色比白种人深,但他们和欧洲人在血缘上是亲戚,却与我华夏子孙所属的蒙古品种迥异。雅利安人呆在温和或寒冷之地,就演变成了白皮肤的欧洲人,而在和印度次大陆南端的土族混血后,并在数千年太阳的烘焙下,就显现出现今的肤色特征。

不管是哪个种族,普通的印度人大都热情开朗,喜欢笑,喜欢交谈。图18是一个出来旅游的三口之家,在交谈之后的合影。男士是一位公司的部门经理,女士在家。他们只有一个孩子,而且是个女孩,但并无再生育的计划。可见,时代在变化,印度人的家庭观念也在变化。

印度人口众多,据2019年的统计,已经达到13.3亿,直追中国,且有近期超过之势。在大街上,在旅游热点处,人群麝集,摩肩接蹱,交通堵塞,但极少看见吵闹争斗之人。在整个两周的旅游中,笔者仅目睹了一次吵闹争斗,是在法塔赫普尔•西格里游览时,两个男人在门口争夺残疾人的入园轮椅所致。

印度是一个女性劳累的国度。车过广袤的田野,透过车窗,看见田野里劳作的农人多是妇女,鲜见丁壮。是否是丁壮已进城谋生,撇下妇孺,留守乡村,不得而知?但青年女士也有从事社会工作的,照片19是在焦特普尔街头看见的骑摩托巡逻的女警察。年青的一代开始见证风俗的改变,在旅游热点和闹市,青年男女也会手牵手,亲热相携,神态自如(图20)。

图19、20

印度年青人热情大方,且几乎都能说英语,和中国的年青人一样,手机是他们的必备物件。见到我等老外,常主动攀谈,而且常要求合影,似对中国人毫无芥蒂。图21是笔者与同伴和几位印度姑娘的合影。在参观过程中,突遇这些印度姑娘,开朗大方,用英语要求,要和我们这些爷爷级别的人合影,我们只好满足之。邀请拍照者常络绎不绝,有女有男,不一而足。

图21

交谈中,常有意了解印度人的经济收入。一般印度的工薪阶层,工资尚不算高。在焦特普尔,一个四星级宾馆的前台的月薪是二万卢比(十卢比约合人民币一元),而宾馆的清洁工仅只有一万,问其够否? 答曰:“够!”,这颇使我这个外来者吃惊。听其解释,豁然开朗。原来,印度的物价不算高,如果不在外面消费,只要自己动手,省吃俭用,是可以应付得过去的。即使旅游者如我等,在接待我们的餐厅消费,东西也极便宜。如吃顿午餐,仅需300-500卢比;一杯鲜榨石榴汁,索价15卢比;而水果摊上的鲜梨,一公斤只要30卢比。

专业人员的工资高了好几倍。斋普尔是拉贾斯坦邦的首府,其报社的青年记者,其月薪达到四万卢比。在乌代普尔,一个三十多岁的建筑工程师,月薪能挣到八万卢比。我从他的话语中得知,这是在大学毕业后,工作近十年时的工资待遇。人近中年,能挣到一般普通工人的4-8倍的工资,他很满意。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