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英伦网,提了“辱华”问题,我也说说自己“被辱华”的几次经历。第一次,真真切切地听到一个“辱华”的词,居然是在职场,而且还是出自一位华人之口。
有一位香港同事,人很好,常常陪我们几个大陆同事去吃东北菜,尝撒了辣椒粉的羊肉串,一起听《北京欢迎您》。有一次晚上,我们几个大陆同事商议去那里吃饭,她从旁边经过说,哈,你们几个Chinaman的聚会。
看着她一脸没心没肺的玩笑,我决定吓唬一下她。突然很严肃地对她说,你知道吗,Chinaman是一个有种族歧视的字眼,它和chink一样。她突然有点吃惊,说是吗,不是和Frenchman, Irishman一样的吗?然后她忙不迭地道歉,说自己不知道。我就赶紧安慰她说,其实我也刚知道这个词这么糟糕。
在英国,称呼中国人为chink,和在美国使用Chinaman差不多,都是带有歧视性的意味。我曾经碰到过一位马来西亚老华侨,他说自己在英国读中学,同学叫他chink,他就回他们ghost(鬼佬),说着他用食指把眼角往下拉了拉,chink-eye,然后哈哈大笑起来。
一个词除了它的意思,语感也很重要。作为非母语者,我们可以通晓一个词汇的意义,而很难继承那个语感,除非你有足够的历史知识,或者勤查字典。有时候,我也有点疑惑。“被辱华”的感觉,是来自第二手的知识,还是一种真实体验。比如,你吃了一顿不错的菜,津津有味,啧啧称赞,当别人告诉你,那是一盘鼠肉,另一种感觉可能慢慢从大脑到胃,向着嘴奔去。
对于歧视的问题,我在英国生活中碰到很少,或者说,被辱华的感觉,和爱国热情相比,常常不是油然而生,要在英文字面上盘桓半天,然后确认被侮辱了没有。上面的两个中国人称呼,带有种族歧视色彩,已经成为共识,另当别论。其次,还有一些比喻。很早以前,我看到一份英国报纸评论某位中国英超球员为chow mein,大概指其踢球有点弱,软塌塌。这次英伦网谈论的take away这个字眼,也是一语双关,表面上说的中国人要买走利物浦,另一层就是拿“外卖”来暗指中国人的身份。如果你要发挥的话,空间确实很大。起码我的理解是,拿外卖的价格来买走一支英超球队,真是不差钱了。
算是一种与赵本山不同的幽默吗?
也许我遭遇过的最恶劣的一次是在我喜欢的布里斯托。那天陪朋友看这座城市,经过河边那条酒吧街时候,一个高大的保安突然冲着我喊DVD,我笑了笑,那家伙继续喊,我就回嘴过去了,朋友问我什么意思,我说,现在DVD有点成了中国人的贬称,因为伦敦有很多华人卖盗版廉价DVD。类似最搞笑的例子,也和BBC有关,有一次在门口等人,门卫大哥一脸热情地问我,唐人街哪里可以买到便宜的U盘。
和任何语言一样,英语也是奇妙的,也许最粗俗的言辞,让你感到说话人的好笑。最平白的表述,却会让你感到震惊。有一次,我在谢菲尔德坐轻轨,在往车门走去的时候,迎面走来一个衣着体面的本地人,气质神情颇为中产,就在与我擦肩而过的时候,我清楚地听到一句“go back to China”。随后,我俩人彼此回头看了对方一两秒钟。
好了,谈论歧视话题,就好像两口子吵架,常常把各自丑事抖落一场,邻居爱听,可自己俩人吵完还是要一起过,所以少谈为妙。最后我问一个问题,一个来自曼彻斯特和一个来自纽卡斯尔的小伙子,如果互相叫对方Geordie 和Manc,各自有着什么样的感受?
这个我爱听。
http://www.bbc.co.uk/ukchina/simp/uk_education/2010/08/100820_zengbiao_chinaman.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