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ianna2010-10-17 11:59:39

这几天不知道为什么老是想起小时候从家去学校的那条路,那条走了20多年的路。还有我家周围的那片地区,周边的小店,和街边的各种水果食品摊。大概是进入秋天后才开始的吧,尤其晚上看到被薄云淡淡遮住的一轮圆月,才体会到“中秋佳节倍思亲”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来英国扎根八年了,虽然期间有一两年在美国和澳洲住过,但出国前我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会到离家如此远的地方生活。还记得生平第一次走在英国潮湿的大街上的心情 是新奇而激动的。满眼都是绿色,各种怀旧的英式建筑在大街的两边环绕着,周围黑白相应的一栋栋“别墅”式的普通房子都藏在媚惑众生的鲜花或翠绿的灌木丛 后。

 还记得读书时无拘无束的走在校园里,大街上,看着那些胖胖的英国女生衣衫薄缕的在寒风中“炫耀”自己的不是很美的身材。酷酷的欧洲男人依旧那么洒脱有型。那时回国小憩后再回来,一切的感觉都还在,心花怒放。换上肥大的低腰裤,挎上带流苏的腰带,随手抓了一件带帽的低腰棉质top,带着这身入乡随俗的装扮,我就那样开始穿梭于每个高鼻梁,蓝眼睛的面孔中间,开始了我在英国的“幸福”生活。

习惯了和陌生的店员打招呼,冲不认识的街人微笑,向婴儿床里漂亮的孩子抛媚眼,却怎么也适应不了大街上从四面八方涌来的好奇而毫无表情的目光。英国毕竟不是移民国家,而且英国人的传统守旧世界闻名。不过我生活的小镇上的人们很友好,也经常互相帮助。掉到绅士堆的国家,excuse me, sorry, thankyou之类的话经常会在耳边萦绕。开始的时候还不太习惯,紧张的时候难免忘记。 后来每次买东西,撞到人,被人撞到,它们总会条件反射的冒出来,心情也会一下子好起来,这些话也就变成打造和谐社会气氛的无名英雄,格外动听。总比那些仇 人式爱搭不理的购物场景来得亲切舒服,守礼知耻。英国人处世的方法比较中庸,不会太冷也不会太热,家人更多像朋友,没有意大利人的热情,不像亚洲人的张 扬,而是多了几分绅士与凝重。

由于老公工作的原因,在伦敦和曼城都生活过。从来没有喜欢过伦敦,它也许蕴藏着很丰富的历史文化,但它给我的感觉是灰暗和冰冷的。哪里都是拥挤繁忙的,人们 绝不会停下来闲云野鹤的聊聊家常。很多地方都很破旧脏乱,英国人却认为那是“保护历史遗迹”所以坚决不拆旧建筑。曼城相对就好很多,不是很大的市区但却有 很多大型的购物中心。街道也不是那么拥挤,穿梭在市中心的有轨火车非常快捷。曼城处于英国比较中间的位置,这样为出游也制造了便利的条件。

在这里待久了很容易忘了它的美,更多想起小时候在北京的生活。每逢金秋十月都是妈妈的生日,这个时候格外的想念妈妈,想念老爸,格外的想家。有时候夜深人静 的时候,孩子们都睡着了,听着音乐,身体放松了,心也就泛起了涟漪。记忆的闸一旦打开,天高地阔也就不再是阻隔。儿时的情景历历在目,几个简单的组合就组 成了一张珍贵的老照片。音乐也很煽情,一直钻到我心底。

“思念是一种很玄的东西,如影随形……

有人说一个常居原处的人是不会想到关于生命中原乡的问题,而只有漂泊过的人才有那份深刻的情怀。的确如此,“亲人”这个概念相当怪异,在家门口的时候会肩肘相撞,但到了远方,则是一层浓浓的情愫,不能改,不能忘。 

Gennaro2010-10-18 00:04:03
好文章
肖蔚为2010-10-19 12:08:41
“遍插茱萸少一人“是所有远行者的痛。还可能是永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