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麻醉民众的精神鸦片
说老实话,《于丹(论语)心得》一书,我是坐在卫生间的马桶上读完的。这倒不是出于对这位“学术超女”的不敬,而是因为我有个习惯,每次如厕,总要拿一本书来消磨时间。其实,在国外,“厕所文化”历来就是受到重视的,多年前就出版有《厕所》杂志。我的习惯是,从不在那儿时读一些费脑筋的著作,因为一边如厕,一边思考些世界的本质之类的问题,总感觉有些滑稽;读些轻松的著作,则可以在享受排便的快感的同时,也享受着轻松阅读的乐趣,可谓一举两得。我总以为,读《于丹论语心得》这类东西,是用不着过多费脑子的,不想事与愿违,读它时的失望与愤怒,却大大破坏了排泄的快感。
于丹在《百家讲坛》讲座《论语》时,我只听了几句;后来一位朋友很推崇地向我推荐并赠送了《心得》这本书。我随手一翻,便是于教授告诉我们:“《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心里頗不以为然,于是,就将书丢在书房一隔,事后也就忘了。只因为最近在媒体上读到于教授讲演要出动警察和保安保护的消息时,心想,一个搞学术的人,沦落到要受权力保护的地步,那该是一种怎样的学术啊?据我的经验,凡受到权力保护的东西,大凡都会受到民间的抵触,那么,于教授到底是如何犯了众怒呢?于是有一天,我将那本《心得》找出来,拎着进了卫生间。
众所周知。儒家学说不同于老庄的道家学说,从本质上看,它是一种入世的学说,讲究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孔子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所重视的是“仁”。仁者,爱人也。除了强调追求个人内心的修养,更重要的是强调统治者的仁政。大家都在中学时期读过《苛政猛于虎》。孔子对于缺乏人道精神的苛政是深恶痛绝的,虽然他推崇的是“体制内的改良”,但毕竟是强调了“以人为本”的仁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多少有着为民代言的成分。作为儒家主体的知识分子,也大都有着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义担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它所传达的是一种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
但到于丹教授那里,就一切变了味。深刻的忧患意识,变成了庸俗的快乐意识,并且把本来是痛苦灵魂的自我修炼变成了寻找快乐的过程。在她那里,强调了修身齐家,却故意忽略了治国平天下。她说:“孔子告诉我们的,首先不是如何安天下,而是如何做最好的自我。”又说:“我们常常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事艰难。其实,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身自省。因此,只有真君子才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既不能怨老天爷不给我们机会,也不能抱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了解我。”她告诉我们“生活中真正的快乐”,它跟“外在的物质生活”没有必然的联系;最重要的是“先把眼前的事做好,很多东西不该操心的不去操心”;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不是通过外在的社会座标,而是“内在的心灵标准衡定你的生命是否开始有了一种能够清明的内省。”“一个人内心的完善,合乎大道的要求,比你要求这个社会应该如何如何,要求别人应该如何如何怎样怎样,都要重要的多。”……总而言之,不管这个社会如何不公平不合理,政治如何腐败,也都不必怨天尤人,因为那是“不该操心”的,只要聚精会神的寻找到内心的快乐就是了。——这就是于丹教授向中国的读者和听众所灌输的思想与观念。
每一个具有良知的人都会承认,目前社会上还存在着严重的政治腐败和和不公平现象。一方面是纸醉全金迷,花天酒地的肆意挥霍 ,一方面是生死线上的苦苦煎熬;一方面是权钱交易,贪赃枉法,一方面是忍气吞声,任人宰割;一方面是强权集团,一方面是弱势群体……这是一幅何等荒唐而悲惨的情景呵!面对着这样的社会现象,于丹教授却教给我们说:这一切都不必去管它,你只管寻找自己内心的快乐就好了。其实,于丹的主张,就是鲁迅先生《在现代的孔夫子》中讲的,“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所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其作用就是献媚权势,麻痹民众的一剂精神鸦片。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在面对中国现实的巨大矛盾时,避而不谈政府的责任,而一味诱惑老百姓逃避社会,退回内心,就“实际上转移了造成人们痛苦的经济和政治条件”。这样的主张,自然会引起有识之士的警觉与反对;同时,也必然会遭到民众的唾弃与拒绝。这样的学者,这样的讲演,如果不动用警力出面保护,“被掴”大概是一定的。
来源: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