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6002010-05-27 11:32:56
如果纳粹胜利(二)

纳粹的世界经济


纳粹无意限制他们的经济活动于欧洲。他们充分了解他们计划的欧洲全洲经济决不能自足。“欧洲新秩序”只是他们的世界大计划之基础。所以纳粹是从经济及政治两方面,考虑战后“世界秩序”的形态。他们关于“世界秩序”的观念,不如他们对于“欧洲秩序”的那么确切,也没有那样充分的发展。不过,这些观念亦颇明白,足为一种与以前完全不同的世界经济,划出轮廓。



一、欧洲的自足经济与世界经济

纳粹的欧洲经济与世界其它部分间的将来关系应如何将取决于实际的经济考虑。问题是欧洲的潜在自给能量究竟如何?欧洲的经济自给能到什么程度?它能在多大程度上为德国人口保证生产与就业的不断维持?

即令纳粹能将“欧洲区域”扩展到最大的程度,欧洲的自足经济仍有严重的限制。欧洲的食油、纺织纤维、石油、橡胶、谷类及若干种金属资源均感不足,假如纳粹控制了非洲、并在欧洲大加努力,也许可以弥补食油方面的缺乏,增加棉花收成及羊毛产量,扩大谷类种植区域。但无论欧洲或非洲均非满意的橡胶来源地,而欧洲或非洲均不能供给各种需要的金属与石油。如果德国能控制近东的油田、增加罗马尼亚和俄国的石油生产,那么纳粹也许能够获得足够的石油以供给欧洲的需要。不过这需要多年的时间方可达成。

一个完全封闭的欧洲自给体系会产生不幸的经济后果,剥夺千百万人日常生活上若干必用品,如咖啡、可可、茶、橡胶套鞋等。它会搅乱欧洲那个高度配合并依赖非欧洲原料的工业体系,这会引起致命的政治后果,因为欧洲生活水准如被降低,不久便会使纳粹欧洲容易发生革命和社会动乱。德国绝不能在一个单纯的欧洲基础上建立它的帝国。纳粹常辩称发动民族自足经济者不是他们:在1914年以前,世界的生产与贸易是建立于一种扩大的国际分工上。这个体系带给英国的惠益超过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到一战快结束时,该体系已经几乎破坏无余。纳粹认为,英国的封锁已经摧毁了国际分工,于是各国不得不各自制造“温室工业”,一战结束后没有一国愿意牺牲这些“温室工业”,其结果是1920年以后、特别是1929年以后,各国莫不愿意尽量扩大出口贸易,尽量减少进口贸易,并出现了关税壁垒,德国在欧洲的所作所为不过是将别国所做工作做得更好而已。德国的自足经济是客观需要的产物,而非主观选择的结果。正如欧洲的资源不能充分供给自己的需要一样,欧洲的市场亦不能充分吸收德国工业的产品。在将来若干时期内,欧洲似乎不能吸收德国生产的机器、纺织器、照相机、无线电机、化学用品、眼科器具、汽车等等。“所以”,纳粹解说道,“如果有人说纳粹反对世界贸易,那未免愚不可及”。相反的,纳粹德国愿意参加世界贸易的热情不减于1933年以前的德国,不过纳粹决不愿为国际贸易而危害它自己的“政治生存”,也不愿让世界贸易以来别国的喜怒好恶而转移。纳粹对于国际分工的本身并不反对,但就其足以危害德国“政治安全”而言,他们反对它。纳粹的这番话意思是说:德国必须以自给的方式组织欧洲、组织世界,使德国自己能控制世界贸易的进程与方法。



二、世界贸易的“新体系”

纳粹经济学讨论战后世界贸易体系时,对“国外贸易”与“世界贸易”加以严格区别。 “国外贸易”指“欧洲大陆经济”范围内各民族间与各区域间的贸易。德国将从各邻邦吸收大部分的必须原料,德国将允许邻邦有一种“合理的工业化”,但如果这些国家居然为争取参加世界市场而发展其工业,那使是“冥顽不灵”。为世界市场而生产,那是德国工业的任务――德国工业将为欧洲各国取得供给的中心。决定欧洲的“国外贸易”者是大德意志和其附庸各国的“供给需要”与“安全需要”;这种“国外贸易”将由贸易协定与清算协定加以严格规定。(

“世界贸易”,照纳粹的定义是指各洲间的贸易,或更确切说是指欧洲经济与世界其余部分间的贸易。不可免地,这种贸易的性质和形式不仅要看大德意志的需要是什么,而且要看其他各国――美国,拉丁美洲和远东――如何组织他们的经济和贸易关系。大多数纳粹经济学者承认,世界贸易将来亦须在某种程度内遵守国际分工与区域专业化的原则,但他们坚决主张这个一般原则必须有一些重要限度和条件限制。他们说旧式的自由主义的国际贸易原则均符合英帝国的利益而不适合德国的利益,因为自由主义的国际贸易原则使德国与物资的来源隔绝。从纳粹观点看,对大德意志最重要的是它与外间世界的一切关系(经济,政治,及文化的)总和。这些经济的政治的及文化的关系构成所谓“外部经济”。“世界市场”只是这“外部经济”的一部分,而且并非经常是它最重要的部分。

照纳粹经济学者的意见,为德国的利益计,若干 “关系国家根本”的物品,如汽油、橡胶等等,即令在国内生产时其费用比在国外生产较大,亦必须在国内生产。因此,德国必须增加德国制造的“典型商品”如机械、光学仪器的出口,获得更多的利润,以补贴那些“关系国家根本”物品的生产费用。德国四年计划的目的是造成一种自足的“合适”状态,而并非欲德国退出世界经济之外。德国的“外部经济”诚然因为有几次的四年计划而有所修正,但它仍然继续存在,而且将来也会维持下去。纳粹希望将来与那些实行政府管制对外贸易的国家(如日本)建立大规模的“以货易货”协定;纳粹希望与拉丁美洲各国订立清算协定和外汇协定;他们希望与那些对外贸易大体上为私人企业的国家(如美国)缔结特殊协定,在这些场合下,德国会设法引诱那些国家将其对德贸易集中于政府支配监督下的大贸易公司之下。



三 黄金的地位

纳粹不用黄金作为德国货币制度的基础,并打算将来“欧洲新秩序”的“国外贸易”也不用黄金为本位。问题是他们将来的“世界贸易”是否也能不用黄金。通常人们认为黄金在国际经济中有四种功用:首先,黄金可以保证各国通货的汇率的稳定,因为各不同国家的通货各自代表一定分量的黄金,按照各自的黄金含量互相兑换。例如1934年前1美元代表23.22格令(合1.5093克)的纯金,而1英镑等于113.0016格令的纯金,那么1英镑的价值等于4.6665美元。其次,金本位可以调整各不同国家的价格水准与收入水准,这个过程大体是这样的:当物价在某国下降时,向该国购货比较便宜, 该国的出口贸易便会增加,其国内的各种出口性工业的工人就业与工资便会上升,而这又可以刺激该国的其他就业与工资情形,使其上升。当它的出口贸易额增高时,外国黄金便会流入这国,以偿付它的若干出口商品,该国的银行准备金便会增多,信用扩大,市面上流通的货币(包括存款在内)增加,工业活动和利润也会增加。但是这种发展有它的限度,超过某点以后,这种增加的工业活动和增大货币供给会造成物价的上涨。于是向这国购货便比较价昂,其出口贸易会减低,进口的商品会增多,发展过程于是倒过来:黄金会流出国外,银行的准备金逐步减少,各银行回收缩其信用贷款,市上流通的货币会减少,就业也会缩减,工资和利润下降。可是当这种趋势发展时,出口商品的价格会降低,于是这个发展过程又倒回去重复一遍。世界各地的出口品价格便以这种“自动”方式保持均衡(注:这个过程的运行有一个不可少的条件,即该国的银行与信用制度必须以黄金为基础)。

黄金对于国际经济关系还有两种重要功用:国际间一切支付差额通常以黄金来结清。如果有某一国的出口超过进口,则清算者支付顺差的办法是将黄金进口这国。如果它的对外支付差额是亏欠的(即贸易逆差),则这国必须将黄金送往外国以付清债务。还有一点,黄金可以便利信用贷款及国与国间借款的进行。

纳粹也接受这种看法。他们人为,在欧洲采用多面的清算协定制,不一定非使各国全都放弃金本位不可。在世界各部分之间,清算协定制与金本位很可能同时并用。在贸易管制与通货管制的新体系下,欧洲和世界其它各地间的商品信用与黄金之移动仍能继续。例如,假定挪威在战后持有若干的德国马克存账,而欲用它在美国购进黄金,那么,只要让德国将商品输往美国,那么挪威不难将它的马克存账变成美金。但是必须美国愿意进口足够数量的德国商品,然后这种交易方为可能。纳粹声明:他们对于黄金的态度,主要将看世界黄金的保有者――美国之行动如何而定。一位纳粹要人写道:“如果那个今天几乎变成世界黄金的唯一保有国(按指美国)将黄金提供给欧洲使用”,那么,德国将“毫不踌躇地” 允许用黄金平衡国际支付差额。换言之,只要大德意志能够获得黄金,它会同意以较自由的方式使用黄金。如果德国能征服并控制世界上若干主要产金国(如南非和苏联),它无疑地会提倡更自由地使用黄金,解决国际支付差额,藉此扩大德国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份额。



四、德国的经济霸权

依纳粹的见解,战后的世界经济亦将如“欧洲新秩序”一样,必须以“领袖”原则为基础。照纳粹的假定,将来“世界秩序”中的几个区域集团如能接受其中最大最有效率的集团之领导,则其运用必更成功。至于将来各洲经济集团中谁是最大者,纳粹自然“当仁不让”,成竹在胸:各国须接受德国在国经济关系中的霸权,那是战后世界命运的一部分。关于如何建立德国经济霸权的方法,纳粹只有空泛的暗示,而无具体的表示。但是纳粹如果胜利,他们将采用的方法并非悬不可测,因为他们只需将已经应用于欧洲的方法推行于世界关系上。纳粹型的世界贸易将代表一种新的独占性“集体交涉”制度。这类交涉的主要对方是各国政府。在这种制度下,商品的价格和贸易条款大致将靠各有关国的交涉力量与其所能用的压力(公平的或不公平的)如何而定。在纳粹胜利的假定条件下,德国将来必能握有极大的交涉力量。德国将集中“欧洲区”的出口进口贸易于其支配之下,因而支配许多种商品的世界市场。德国将能任意指挥拉丁美洲,并操纵其它区域。当欧洲工业在德国指挥下逐渐扩展时,当欧洲市场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愈趋重要时,其他集团如果不愿意其对外贸易减少和生活水平下降,则只有接受德国的办法与条件。

从过去的经验来判断,从他们自己的声明来判断,可以说纳粹必定会按照自己的需要,毫不留情地使用其优势的经济力量。在纳粹手中,贸易只是一种侵入别国、并支配其政治与文化生活的武器(编者注:二战后的日本正是采取了这样的策略)。第三帝国的经济结构似乎足以达成它征服世界贸易之目的。即在1939年前,德国工商自治区各贸易组及卡特尔曾经屡次与外国的雇主集团和商人集团订立协定,所以它的经验相当丰富。自1941年五月以来,若干贸易组屡次代表纳粹政府吞并各占领区的钢铁、纺织及其他工业。只要时机到来,这些贸易组似乎能够扩大其业务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