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黄柳2017-07-20 00:44:08

 

左:男小三、太医的扮演者麦斯·米科尔森是戛纳影帝
右:丹麦宝宝、克里斯蒂安七世的扮演者米克尔.福尔斯加德,凭本片获封柏林影帝

 

1766年至1808年,当古老的中国还沐浴在乾(隆)嘉(庆)时代的末日余晖中,遥远的北欧国家丹麦,处于克里斯蒂安七世的统治之下。这位原本聪明、敏感的君主,却饱受精神分裂症的折磨。

有人认为,国王的病是年幼的时候,家庭教师采取体罚及精神恫吓的极端手段所造成的。在他登基掌权以后,弄臣又引诱他流连烟花之地,不停地为他介绍小白脸和情妇,把他从受禁锢的极端推向放纵的另一个极端。喜怒无常、情绪不稳的国王,不但沉迷酒色,还对SM虐恋和过度手淫上瘾……

而那些贵族呢,正好趁国王有病,控制着皇家理事会并把持朝政,他们当然巴不得国王对朝政厌倦呢。但是,当国王的病已经严重影响其履行皇家职能时,宫廷里就有必要配备一名全天候看护国王病情的贴身大夫。毕竟国王时不时当众爆发妄想症或者毫无来由地狂怒或狂喜,也不是个事儿。

那个时候的国王,登基以后的头等大事就是与其他欧洲王室联姻,并且诞下婚生子作为继承人(情妇生的私生子是不作数的,生再多,除了把宫里压箱底的钱分光之外,别无用处)。克里斯蒂安在登上皇位的当年,就迎娶了表妹,英国汉诺威王朝的卡罗琳.玛蒂尔达公主。

王后卡罗琳是克里斯蒂安他舅舅的女儿,可怜的妹子十五岁就嫁了人,而且嫁的还是个精神病人。本来是她姐姐和丹麦定的亲,可是她姐姐得病死了,所以妹子只好顶上。其实王后的哥哥,英王乔治三世也有精神病,不过王后24岁就死了,我们也就无法得知她自己会不会有这方面的遗传……

话说王后嫁过来以后就发现自己被坑了。丈夫情人一大堆,男女都有,还当众宣称“爱自己的老婆是最老土的事”,隔三差五就把情人领到宫里来鬼混。好歹王后是英王的亲妹妹,堂堂一国长公主好伐,这样叫人家脸往哪搁啊?

在近臣和侍女的协调下,这对尴尬的夫妻为了诞育继承人,才勉为其难地好好相处了短暂的一段时间。王后前脚刚生出了个小王子,国王后脚就欧洲豪华游去了,一走就是大半年。

和电影不太一样的是,历史中的这位王后,并不是那么纤弱美丽的,颜值普通,还有异装癖的倾向,曾经着男装在哥本哈根大马路上溜达。这在当时可是了不得的丑闻,贵族女子出门,必须是穿着裙子、坐在马车里的,穿男人的裤子在老百姓面前走来走去,还有没有一点母仪天下的样子?当时丹麦民众的认知里,女人偷情还好说,着男装才是最不可原谅的行为。要知道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巴黎,还有女明星因为穿长裤而被逮捕的事,那么你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十八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丹麦人会有这么奇怪的想法。


国王在欧洲浪了一圈,带了一个人回宫。这人名叫约翰.施特林泽,是一名德国医生,有他在,国王的病情就能被有效地控制住,因此深得宠幸。

一方面,医生并不刻意让国王收敛放荡的行为,反而陪着他逛花街柳巷;另一方面,在取得国王全部的信任后,又很容易对国王产生影响,使他能在该控制情绪的时候平静下来。这位德国来的太医,是启蒙运动的大粉丝,对政府和社会结构的改革很有自己的见解,也很善于把握机会。国王对他的信任和宠幸,使得他很快就取代了贵族所把持的皇家理事会,建立了以自己为核心的内阁,开始了一个理想主义者大刀阔斧的改革。

大刀阔斧到什么程度?一年半以内发布了近2000条新法令,平均每天3条。原本是施特林泽拿着每一份草案给国王过目签字,后来发展到国王签署了一份文件,说以后太医的签字如朕御笔,2000份新法令,个个都要朕看,想累死宝宝吗?

施特林泽的改革,主要是限制和打击拥有土地最多的贵族阶层的利益,提拔新兴的资产阶级,废除审查制度,废除贵族强制施加于底层民众的劳役,禁止奴隶贸易,稳定物价等等。作为医生,他也大力推进公共卫生事业,比如倡导种水痘预防天花。在他的说服之下,国王和王后允许他给小王子接种水痘,并获得了成功。太医卖力维护小王子的健康,是出于一个医生的职业道德,他并不知道,在他死后若干年,这位小王子会成为他政治思想的继承者。

也是在这位全能太医的影响下,国王开始向王后示好。在冰冷压抑的宫廷中,王后的尊严也是要靠丈夫给的,第一要丈夫待见你,甭管他自己疯不疯,第二,要有儿子。乍遇有人向自己释放善意,一直在凄风苦雨中飘摇的王后,心里是五味杂陈的。两个外来人,一个英国来的,一个德国来的,在丹麦宫廷,与其说找到了知己,不如说互相找到了盟友。

至于他们之间的婚外情,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只是有流言,而没有实锤。比如流言说医生不但引诱王后,还和王后身边的侍女有一腿,让她们互相嫉妒。又有人散播消息说,王后后来生的小公主,不是国王的种,可是克里斯蒂安七世却给小公主的王室名分盖了章,承认她是自己的女儿。还有人看见王后和太医公然挽着手、双双穿着男人的马裤,在哥本哈根街头散步,可是男女挽手而行也是当时的一种社交礼仪,而着男装这件事,王后又不是第一次做。这天花乱坠里面,到底是确凿的私情成分大,还是政敌的人身攻击成分大,其实很难说得清楚。

被打击的贵族势力,在国王继母的指挥下,发起反击。关于王后和太医的流言,传出了宫外,闹得街头巷尾人人皆知,丹麦民众对于偷情细节脑补的能力,不亚于当今的国人。讽刺的是,解禁审查制度,推动言论自由的,正是施特林泽他自己。他成了别人利用言论自由、大行人身攻击的第一个牺牲者。

1772年1月的一个深夜,寒冬料峭,太医施特林泽和他的一位密友被逮捕,同时被捕的,还有深宫中的王后。太医被指控篡权谋逆以及私通王后,签发逮捕令的正是国王本人。细想一想,当时精神病是无药可医的,国王病情的稳定全凭太医的心理疏导和安抚。当他忙于改革丹麦的沉疴体制时,那些贵族也可以学到他的套路,接近并且控制国王。在我们这些马后炮吃瓜群众看来,国王最多只有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只要花功夫,要操控他并不难。

有间接证据表明,在经过一番严刑拷打之后,太医承认所有指控。很快,他和他的密友被判处死刑。公开行刑的那一天,哥本哈根3万群众到场观摩,比赶庙会还热闹。“男小三真可恶,竟敢给我们国王宝宝戴绿帽,叔可忍,婶不可忍,给丫游街浸猪笼!”丹麦是没有浸猪笼这回事的,但是有斩首,太医和他的密友被枭首示众,尸体被肢解,头颅被插在长木棍上,以儆效尤。历史上真实的残忍刑罚,以罗曼史为基调的电影没法完全再现出来。

电影和史实不同的还有演员说的是丹麦语。行刑前太医对民众呐喊:“我是你们的一员,我和你们是一样的”,实际上民众不会明白他在喊什么,因为大部分丹麦贵族讲的是德语。太医是德国人,推行的法令也都以德语撰写。国王的亲生母亲露易斯以及他的王后卡罗琳,都是来自英国汉诺威王朝的公主,本身就带着德国血统和深深的德国烙印。

这个带着德国血统的英伦王朝,我们中国人不一定能理解。大致过程就是英国信新教的女王死了,没有子嗣继承王位,血缘近的亲戚又信奉天主教,只能从同样信新教并且有血缘关系的德国找一个继承人。找来找去就找到了汉诺威选帝侯乔治一世,他的母亲是某任英王的外孙女。这位出生在德国、英语说不利索的国王,开创了英国的汉诺威王朝,在他统治的十几年中,以从来不参加英国的内阁会议闻名。因联姻而将自己的血友病基因遍布欧洲王室的维多利亚女王,也就是人称“欧洲祖母”的那位,也是汉诺威王朝的最后一任君主。

所以因为母系血统的关系,丹麦国王和王后也说德语,而普通丹麦民众是听不懂这帮王室贵族的鸟语的。他们也不懂这位被斩首的太医为丹麦、为他们做了什么,只知道给国王戴绿帽就该杀。

本片的编剧在一次采访中说道:“所有的一切,归根结底在于教育。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拍这样一部电影的原因,启蒙运动是怎样来到丹麦的。民众被启蒙,时代才有可能改变。”

没有证据显示卡罗琳王后是启蒙运动的拥趸,电影里国王和王后都以不同的方式支持施特林泽的改革,与史实不符。

太医被砍头示众的同时,王后被丹麦王室休了,若没有她娘家哥哥乔治三世的干预,她的下场未必就会比英王亨利八世那些掉脑袋的王后们好。

丹麦王室想把卡罗琳撵回娘家,她哥哥乔治三世虽然派了船把她接走,但也不愿意她再回到英国本土。被废的王后只得在老家汉诺威王国的策勒安顿下来。她并不如电影里演的那样,只会委委屈屈地给孩子们写信,实际上她还参与了一项反攻倒算的谋划,想要重返丹麦,为她的儿子、小王子弗里德里克夺权。人算不如天算,她的计划被突如其来的一场猩红热打断,24岁的王后在策勒香消玉殒,从被捕的那一天一直到死,都再也没有见过两个孩子一面。

太医施特林泽的改革政策表面上被以国王继母为首的旧贵族们废止,然而旧势力赖以生存的体制奠基石已经不能恢复如初。当卡罗琳王后的儿子,小王子弗里德里克长大成人,他也依葫芦画瓢,控制了他疯疯癫癫的国王爹,让他爹签下了一份文件,承认他摄政监国。

这个小男孩,四岁起就再也没有见过母亲,与精神分裂的父亲也很疏离,在继祖母身边并没有得到很好地照顾,却最终逆袭夺权登顶,成为丹麦口碑较好的君主之一。在他治下,虽然丹麦因支持拿破仑,最终战败而被迫将挪威割让给瑞典,但开明的改革使丹麦从农奴制向现代化迈进了一步。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舞女2017-07-20 16:32:54
谢谢。文字见功力。好文!喜欢这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