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相信“追随你的心”这么一种说法,后来经过生活的折腾,才发现,自己并不知道什么是我的心,“内心里有很多想法,到底哪个是我的心”?渐渐地觉得,如果搞不清楚这个“心”,就不知道怎么能follow my heart,那活下去没有方向。
出国后,碰到一些修学佛法的朋友,似乎能帮我搞明白这个事情。为了搞明白“我心里那么多声音,到底哪个是我的心声”,专门辞了工作去打坐,念佛,差不多20年前的事了。
两个朋友,一个指导我念佛,另一个教我吃生食,他们倒是互相不认识。
当我决定开始实修的时候,就开始每天只吃生的瓜果蔬菜,香蕉花生,除了生食还是生食,用刀切切、手撕撕就吃了,没有任何蒸煮,也完全不吃油盐酱醋任何调料。(几个月后,恢复吃盐的时候,我能体会到,盐确实是收缩的;能感觉到我的胃本是非常鲜嫩的,被盐浸泡出汁了;而调料的作用,就是刺激人的胃口,本来不需要吃那么多的)
当时住在一个合租的公寓里,一个年轻学生和另两个小两口。为了避免别人干扰,每天都是等那三个人离开房间我才出去,预计他们要回来之前,我就躲在房间里。
除了买菜,也不跟人说话。一门心思念佛,控制自己的心不乱跑,只是念佛。无论是吃饭买菜冲凉,每一秒钟都不能忘记念到哪里了。如果任何一秒钟回头发现刚才忘了念佛,那就要从新来过了。我就会想,我自己的心,我为什么不能控制?!
依此执行了大概两个月,记不清了。直到越来越专心,越来越深入,连续几个星期,都能在清醒时绝不遗忘佛号,哪怕一秒钟,一瞬间。
有一天朋友对我说,成了。还说,走这条路能通过的,很不容易等等,恭喜。我当下还没有理解,“成了”?成了什么?
只是过些天后,各种心理现象开始显现:
有了这个经验,才发现可以读懂一些佛经了,理解佛教公案在说什么。基督教说的丢了魂,得了魂是什么意思。也多少理解了真心、妄心确实有差别,就像盐和白糖混在一起,不知道为何有时甜有时咸。后来朋友跟我解释,在什么情况下,一个人会觉得自己遇见了上帝;什么叫真我,什么叫假我,真我假我如何混杂,机制何在。等等。
所有的宗教,教人的就是跳车,就是学会怎么死(也可以说是怎么不死,老子说,死而不亡者寿。应该是有实指的)。所有的日常生活,从物理化学,到心理政治经济,都是修车和开车。
不过要实证自我真的不死,需要的模型是脱好几层衣服,而不是仅仅一次跳车。第一层衣服,就是你的思想、大脑,认识到大脑不是自己,you are not your mind,you are not your thought。etc.。
跳车,是一项可以掌握的能力。只不过这个事情确实难以掌控,如果天天开车忙于日常生活,人就很难静下心来练习跳车。如果集中精力练习跳车的技能(森林里打坐),在一段时间里,也肯定会影响日常生活。除非真正的高手,随时可以提起放下,就过了那个困难的阶段。
无论是跳出车外还是开车,车好还是车坏,“我”都还是我,从来不变。这就是鲁智深说的,“今日方知我是我”。
有时候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把佛法修行和“高尚感”联系起来,这大概是个很深的误区,会陷入高推的陷阱无法自拔,上去下不来。现在看,个人想干什么,也没有道德上的好坏优劣。喜欢吃甜、吃咸,喜欢逛鬼屋、下地狱,还是旅游塔西提,都是个人的偏好。毕竟,没有人会死,灵魂都是永生的。
会跳车和车的好坏没有固定联系,有些生活上技能不高,是车不好,不代表他不会跳车。而另一些人,可能车很好,但从来不知道那只是车,更不知道这是可以跳出来的东西。一辈子和车固定关联,无法解开那个束缚,摆脱车坏时带来的恐惧。
车太好的人也不容易玩跳车的游戏,舍不得:)。但是禅师们,无论什么车,好车坏车,从来也不会把人车混淆,纠缠不清。
跳车的比喻应该还不是究竟,如果走的更远,会发现,车,原来也是个幻觉,如梦如幻。
现在看来,这条路还长,需要继续才能真正完成。不一定哪一天,又想继续了,直接就沉寂不发声了,来不及跟这里的朋友告别。就像那次突然决定开始念佛时,也没有跟室友说明一样。
================
如果实证“真我”永远不死,人的活法应该是有变迁的。世界上的人,多少还是受“我,在变化”这种心态的影响。导致“做点什么事情(财富和成就是Having),来证明自己的价值(Being)”的心态,就是“用Having来证明Being”的心理。电影Groundhog Day里讲到一个人发现自己永远不死,他的生活心态直接就变了。
完美主义,看来也多少是一种心理的错乱,就是想用所做的“事情”来证明“自我的完美”,这带来的心理问题是,“我的所作永远没法说怎么叫完美“,导致人觉得“我好像永远不完美”。如果我们不需要通过自己的行为和成就来证明自己,生命应该会回复到自然的状态,人可以做自己有兴趣做的事情。
自己定义自己生命的目的。完美主义,是太过苛求这个车了,误以为这车的好坏就是个天大的事。其实车不是我,我不是车,能代步、买菜、逛风景就够了。
关键在于车里的主人,有没有个明白的打算,一辈子到底想干啥。这个思路还是需要再沉淀一下。
------------------------------
一个小故事:
当年一个班的同学到苏联学习弹钢琴,回来后演奏表演,结果每个人、每次,在表演到某个段落的时候,都会满含深情地把头深深地埋下,久久才抬起来继续演奏。观众中的一个人就奇怪了,问为什么都这么样呢?大家都说,我们习惯就是这样的,老师就是这样的,弹起来很顺。但人们还是奇怪为什么。
后来一个人有机会到苏联去,跟他们的导师聊起这个话题。那个导师听了笑起来:我演到那里的时候,通常就是酒瘾发作的时候,正好可以低头喝一大口。
--- 人生很多时候是模仿动作,至于动作本身的目的,有时反而是遗失了。
-----------
回味、体会那个真我假我的区分,以及假我喜欢居功(claim credit)的强大心里执着。究竟有什么启示。
1. 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是,你越是claim那个credit,世界上的人越是会用各种办法证明这不是你的功劳,告诉你世界离开你照样转;而且别人的证明最后就真是对的;世界离开任何人,都照样转。
整个地球,不也是在宇宙郊区的一个小角落规规矩矩地转圈么?地球难道还要对着宇宙咆哮,声称地球很伟大吗?
凡是有形有相的东西,都是有限的,而且会消失,我们的肉体生命也会消失,无论你多么崇拜它,安置它,它其实就是微小、脆弱的。为什么不直接、自然地接受这一点呢?为什么要继续被迷惑所牵引呢?
接受这个观念,意味着什么呢?既然我们真的没有那么大的能力和贡献, 依然能够活在这个世界上,这是不是就是说明,上天有好生之德,上帝爱世人。你的生命从出生就是给予的,不是你挣出来的,也不需要你去挣;就像耶稣说的,那些花还也是被照顾着呢。别人的生命也是上天赋予的,无人可以剥夺。自己活,也让别人活;不要认为跟自己不一样的人、种族,就不该存活。
再拿那个模型来说,人生就是三个方面,Being-Doing-Having。我们的所作所为(Doing),无非可以有两个功能,往左,是认识自己(Being),往右是享受世界的所有物,积聚物质财富,经历思维、情感(Having)。如果左右兼顾,就是一个丰满的人生。其实就是佛教说的福慧双修(佛教的慧,本意就是认识自己-Being,只不过,要真实认识究竟自我,需要摆脱的衣服是很多层的,不像跳车那么简单的只有一层;福是福报-Having)
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可以自主决定你当下想经历什么,不必跟别人开一样的花。人生的价值不是在跟别人的比较中获得,应该有它固有的乐趣和价值。否则地球想起别的大星星,就该一头撞死。
-------------------------
道是梨花不是。
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如梦令 严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