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城市每四年一次的市长选举定在总统大选的第二年,在这个全国范围里最平静的一年又再次吸引了选民们的注意力。
市长波拉德是位德高望重的人物。这位曾任当地驻军司令的将军退役后,连续当选市长十多年了。我们的市长职位为 Nonpartisan Position ,即候选人并非由政党经初选推出,无党派色彩给予了当选者在执政时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少的约束。
老市长的军人背景和他与当地跨国公司高级主管们的密切关系,让我一开始不由得猜想他一定是名共和党的中坚人物。不过后来发现他和民主党的州长,联邦参众议员和州内两党议员们也都有着非常良好的关系。正是由于他这种脱离党派政治的心态以及与州政府乃至华盛顿 DC 的良好人脉关系,在实施他的城市发展规划时,总能最大限度地获得联邦和州两级政府在政策和财政上的支持,使当地经济发展百姓受益。
老市长和我们华人社区也有着非常友好的关系。他就当地经济发展,教育,安全和公共设施的建设等市民关心的问题多次与听取我们的意见。他还连续五年带领多位市政委员参加我们庆祝传统中国农历新年的新春晚会。每次在晚会上他都要用刚刚学会的中文说些吉利话向大家拜年。老市长一直为我所提出的“如今华人已经是美国主流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说法背书(当然这一提法在某些地区可能是恰当的,而在整体上讲可能还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他总是鼓励华人的孩子们不要忘记自己的文化传统,为美国的多元文化增加光彩,也鼓励孩子们从小就多多关心公共事务,希望有一天看到他们中的一员成为华裔的市长,州长甚至美国总统。
由于老市长是华人社区的老朋友,所以我们积极地支持他竞选连任。运用我们手中的选票,积极参予当地公共事务是我们融入主流社会的一个有效途径。
今年美国继选举了历史上首位非裔总统之后又产生了首位拉丁裔的大法官,这无疑对提高美国少数族裔的政治地位和鼓励更多少数族裔青年从政都是一种极大的鼓舞。相比之下,在经济和接受教育方面在各个少数族裔中名列前茅的华裔,在政治层面上的代表,却只是凤毛麟角。
在美华人主要由来自大陆,台湾,香港和老移民等几个群体组成,由于大陆移民是从改革开放后的八十年代才到来,相对时间短,尽管普遍学历较高,经济状况良好,但与产生了骆家辉,赵小兰,吴振伟,赵美心等的其他华人群体相比较,参与公共事务意愿较低。目前八十年代大批从大陆的新移民的第二代,都已经或者正要进入大学。他们的专业已经从上一代以理工医科为主而迅速地扩展到金融,管理,法律等收入更好,社会地位更高行业。不过投身政治似乎并不是华人青少年的选项。尽管许多学生在家长的大力支持下,中学期间就显示了不凡的领导才能,不过那时多数家长想的是为进入名校创造条件,或为日后事业发展培养才能。所以尽管在哈佛,耶鲁有远远超过华裔人口比例的华裔大学生,但极少听到有毕业后从政的。
另一个原因则是一些大陆移民入藉时通常是以经济利益等为主要考量,加之在差异较大的文化传统和截然不同的政治制度下长大,因而他们对美国国家的认同度相对较低。这就使得他们缺乏对公共事务参与的兴趣,容易产生受到歧视的感觉,有一种与所谓“主流社会”抵触甚至对抗的欲望。这样的思维对他们本人,家庭和我们整个华人社会都是没有益处的。
我在去年的一篇文章里有过这样一段话:
首先对于已经加入所在国国籍的海外华人来说,有时会对自己的“国家归属及忠诚”感到困惑。看到一个比喻说,“中国就象是我们的娘家,而所在国就象是我们的婆家”,觉得很形象。对于在美华人来说,我们既会热爱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祖国 - 中国,因为那里是我们的根,中华的文化已经深深地熔化在我们的血液里;又会热爱我们的新国度 - 美国,因为她是我们自觉自愿的选择,她不仅热情地接纳了我们,而且也将是我们的子孙成长和生活的地方。这里不存在一个“ PICK SIDE ”的问题,当然前提是两国之间的关系要融洽。所以融入主流社会,并且为发展中美两国友好关系发挥积极的桥梁作用,是我们每个在美华人都应该做的。
衷心希望今后美国各类媒体报导在美华人特别是来自大陆的华人时,不再仅仅是高举红旗的抗议活动,而是多一些 constructive 的活动,少一些 confrontation 。也真诚地希望有一天在美国的政界,从市,县,州到联邦,都能看到一批优异的青年华裔的面孔。
(下面是我和州长一起为老市长站台助选的照片。当地具有大陆,台湾,和香港背景的三家中文报纸和英文媒体一起都大篇幅地予以了报道)
欢迎阅读相关文章《我的爱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