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坐家2010-01-03 13:20:21
发现曹操墓的消息宣布后,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仅学术界积极讨论,网民们也反响热烈,话题焦点集中于真假的争论上。在电闪雷鸣、刀枪并举、战火硝烟中,我忽然失去了对曹操墓的兴趣,转而关注起争论暴露出来的其它问题。

时下的国人有个已经根深蒂固的思维习惯,凡事都喜欢唱反调,特别是怀疑所谓的“定论”“铁案”。这种习惯的形成有历史和现实的多重原因,是从无数惨痛教训中总结出来的。“受了卖糖公公骗,至今不信口甜人”。官员假话成风,学术界造假盛行,要让人不产生怀疑,难!然而,可怕之处还不在此,颠倒极端的疑信观念直接影响着社会人心。明代陈继儒曾说过,“闻人善则疑之,闻人恶则信之,此满腔杀机也。”不再相信有好人,不再相信有真事,这是个什么社会?怎能不猜疑、戒备、防范、抵制、仇恨呢?明朝是这样,现在呢?“满腔杀机”,让人不寒而栗。

学术界造假,与急功近利、抗不住外界诱惑,不能专心学问有关。部分人的造假行为在国际上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不少学术杂志收到中国来稿,总要踌躇再三,宁肯退稿,也不敢轻易采用。这是中国学界的耻辱!这里需要声明,敢于公然造假的人不多,但证据薄弱,结论草率,经不起推敲检验的“研究”成果恐怕不在少数。曹操墓的考古发掘者没有造假,应该是可以肯定的。但是墓葬经过多次盗掘,残留物无法展现原貌,因此许多问题不能得以证明。现在一些学者和网民都从不同角度指出了曹操墓的认定论据不足,其中不乏值得深思的意见。比如,缺少直接证据;对高陵的陪葬墓尚未探明;有关夏侯惇墓的问题等等。作为重要证据的八件有“魏武王”题识的石枕、石牌,其真实性无可怀疑,然而这种挂牌说明的特殊做法,而非传统的简策记录方式,对墓主人的身份确认则不无疑问。如果是曹操的随葬,那么所有东西都是他的,无论是生前曾用,还是死后赶制。特意标明,对曹操本人毫无意义,只能是对别人而且是后世能够看到的人有用。什么人能在葬后入内检查随葬品,只有盗墓贼。难道下葬时已经为盗墓者考虑周到,为他们提供辨识选择的详细依据?假如换个角度,该墓主人并非曹操,而是夏侯惇一类大将,那么挂牌说明的做法解释起来就显得合理多了,表示不忘和炫耀曹操给予自己的恩宠。把不同意见一概斥为无价值,这是科学研究态度吗?毕竟大家看到的是一个随葬品严重残缺的事实。看法不同,这才是学术研究的常态。像“九大”一样,一致举手通过,不会再有了。

面对众多质疑声,认定曹操墓的专家们出来回应。回应的方法不是拿出更多无可辩驳的证据,而是首先划定提意见人的资格和用语。一要把外行人踢出去,二要把内行中不同“业”的摘出去,三要讲“业内的话”。听着像是中世纪行会的思维模式,容不得别人踏入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考古界这种做法也是由来已久
,画地为牢,固步自封,既不让自己走出圈外,也不许别人进入圈内,专业界限划得极分明。前些时,有位历史学家积数年之力,研究秦兵马俑,认为不是一般认定的军阵,而是当时的郎官侍卫。不管正确与否,对停滞了十几年的秦俑研究都是很大启发与推动。但是考古专家们粗暴拒绝,简单否定,不屑与“外行”沟通。这种做法有利于考古事业发展吗?是现代科学必备的条件吗?除了暴露心胸狭窄,气度猥琐,不能表现丝毫学者风范。你可以坚持自己的看法,但不能因此排斥压制其它观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都会说,一旦撼及自己,立刻抛到脑后。地位够高,权威够大,更应该谨言慎行,防止一不留神跌进学阀、业霸的泥坑。

江上一郎2010-01-03 13:32:27
最可笑的还是马上说:此墓年收入将有4。2亿的“专家”---
五味七色2010-01-03 17:58:52
呵呵!
史迷2010-01-03 22:27:15
还没仔细了解这个新发现,谢谢多次介绍!:)
龙坡居士2010-01-04 01:22:08
哈哈,“曹学专家们”的心胸还不如棺木中的阿瞒!
大坐家2010-01-04 01:46:32
邯郸、亳城都在争曹操墓所在地的大饼。都跟学术无关。
大坐家2010-01-04 01:49:25
等着拜读史兄新作。
大坐家2010-01-04 01:52:17
如我主持此事,会广征意见。一来启发思路,二来扩大宣传。
江上一郎2010-01-04 02:12:49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