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关于平仄
1)。什么是平仄
俺絮絮叨叨地罗嗦了老半天,现在大家都知道什么是格律诗(近体诗)了吧?相信你会说~~~嗨,这有啥难的:不就是五个字或者七个字一句,偶数的句子要押韵。四句放在一起是‘绝句’;若塞两付对子在绝句中间就成律诗了嘛~~~
且慢哪~~~这些‘五个字或者七个字’的句子,还不是随心所欲只要凑够数就行的。譬如我学生时代躲在蚊帐里涂进日记本里的那些五言或七言,四句或八句的打油诗,说好听点也就是个‘仿古诗’。你说了~~~偶就喜欢这么写,不行吗?!我没说不行啊!赫,偶自己高中大学不就都是这么写的嘛:)
俺一向认为‘诗乃心言’,不管是什么体裁,只要你写出真情,总会引起共鸣找到知音的。只是咱们这篇文字题目就是要‘勇闯平仄关’。如果你无意‘闯关’,那么做为知识性读物,略微了解一下也无妨。我只是觉得没必要浪费时间来讨论‘该不该’遵守格律的问题~~~前面已经提过:要不要学,学什么,怎么学的决定权永远在我们自己手中:)
一首‘基本’符合要求的格律诗(近体诗),除了前面说过的‘五个字或者七个字一句,四句或者八句组成’,还有偶数句要求押韵~~~最最基本的还有下面这一条:
这28或56个字中,大多数都还需要符合一个要求:那就是严格的‘平仄’排列组合!
我之所以选择把最基本的平仄放到最后讲,主要是因为‘平仄’正是让初学者头疼不已的‘拦路虎’。再就是搞清楚啥是‘平仄’的问题,乘着热乎劲儿我们就可以来看看实例甚至自己动动手啦:)
那么到底什么是‘平仄’呢???
这个问题在我记忆的角落里存了二十余年才找到答案!!!
格律诗(近体诗)中的‘平仄’规律,是‘会者不难,难者不会’的经典例子。咱们还是从大家都熟悉的普通话说起吧。
我们说话都有音调之分。大家都知道普通话的音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比如小学或幼儿园时跟着老师不知大声念过多少遍的‘妈/麻/马/骂’,就是相同的声母 ‘m’ 和韵母 ‘a’ 组合发出的四个不同声调。声调不同,字形和字意都有可能全变了~~~这个应该不用多说,光看这四个字就知道了。原来~~~
所谓‘平’声字就是普通话中的第一声和第二声;
而‘仄’声字,就是普通话中的第三声和第四声。
那么具体到‘妈/麻/马/骂’,‘妈/麻’就是‘平’,‘马/骂’为‘仄’~~~ 哈哈,简单透顶吧?!
赫赫~~~现在随便看见一个方块字,你是不是马上就能根据普通话的声调说出它是‘平’还是‘仄’了呢?
为了学习的方便,让我们用数字代表四声,先标出这句几乎人人都会背的诗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二四一一四,二二四三二。
再按照刚才说的把数字‘一二’换成‘平’,‘三四’换成‘仄’看看~~~诗句的平仄组合就很清楚了吧:)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二四一一四,二二四三二。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当然啦,这是最最简单的慨念了。不过在实际操作中你也会发现,大多数字儿真的都可以先这么判定‘平仄’。当然啦,例外也是免不了的~~~比如第一个‘白’字,普通话读第二声应该算平声字,而《平水韵》里则是把它划入‘仄’声字。不过咱们初学嘛,先记住这个简单的分‘平仄’的方法,那些少数不守规矩的家伙以后再慢慢抓捕正法~~~哈哈。
例外的出现是因为语言跟河流一样,会变迁的。我们天天看着的河流,除了水的洪枯清浊,河床本身的位置似乎没有什么变化,但千百年后,所谓沧海桑田,面貌全非也。
《平水韵》有点象化石,它让我们知道了从古代到今天,语言有变化。简单说:古人也把声调分为四种。即所谓的:‘平、上、去、入’。其中的‘平’大致相当于我们今天普通话中的‘阴平’和‘阳平’,也就是我们常说声调中的‘第一声(阴平)’和‘第二声(阳平)’。格律诗词中所谓的‘平’声韵部中的字,就是指的这个‘平’;余下的‘上、去、入’三声,就都归入所谓的‘仄’韵了。
其中‘上’相当于普通话的‘第三声(上声)’;‘去’对应‘第四声(去声)’;唯有这个‘入’声,在今天的普通话中已经消失,分别演变归类到普通话的四声里去了,好像那个迷语说的:‘千条线,万条线,散入水中都不见’。
简单归纳一下:
平水韵 普通话
平 ==〉阴平 + 阳平
上 ==〉上声
去 ==〉去声
入 ==〉消失散入普通话的四声之中
演变归入‘第三声(上声)’和‘第四声(去声)’的入声字仍然算‘仄’声,我们用起来不会有问题;而散入‘第一声(阴平)’和‘第二声(阳平)’的入声字,则成了初学者依古韵写格律诗词最为头痛的问题。 不过你别着急,‘入’声字也不需要死记硬背的。一是写得多了,常用的那些‘入声字’慢慢就会记住的。二来网上多的是工具,查对起来十分方便。后面会跟你分享一些我常用的网上工具,到时候再简单介绍一下‘入’声字。
这就是‘平仄’的概念了~~~没那么难吧:)
现在大家都知道什么是‘平/仄’了,也许你又要问啦~~~为什么在诗词中非要讲究这个‘平仄’呢?俺在回家去翻老师们的笔记之前,想先请你大声地读读刚才那两句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多读几遍,看能不能体会出平仄变化带来的韵味。然后咱们把这十个字重新组合,意思上马马虎虎说得过去。可是麻烦你对比著一字一字地再读一下,看看是什么感觉:
白日入海尽,黄河依山流。
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
勤快的朋友,不妨在往下读之前,先找几首自己写的或喜欢的古诗(前面我们举例的那四首也行),按照普通话的四声给每个字标上平仄,看看是否能琢磨出一点规律;或者朗读几遍,找找感觉也好。
2)。为什么要讲‘平仄’
为什么~~~诗歌诗歌,是‘诗’就应该能‘歌’嘛:)
好听的歌当然要讲究韵律~~~你看看,这‘韵/律’二字可不都是‘格律诗’的基本要求么!普通话所分四声,同一声调不同的字,仔细对比,其发音还是有共性的。一般来说:
平声字---音尾平而长;
仄声字---音尾钝而短。
再请试读:
妈(第一声阴平)/麻(第二声阳平)--- 是不是读完嘴还可以一直张著‘a’下去呀?!
马(第三声上声)/骂(第四声去声)--- 读完了就得闭嘴对吧?
古人早就注意到汉语的这种特点,并且有意识地运用声调的更替(主要是平仄的交错)来创造音乐美。不信你回忆一下自己记得的成语~~~乘风破浪、守株待兔、 积腋成裘、一帆风顺~~~如果用我们刚讲过的方法给它们标一下平仄,你会发现大多数都是平仄交替的。想要找一个全为仄字或一平到底的恐怕还不容易哦。为什么呢?读起来铿锵呀!要不咱们按字面意思把‘乘风破浪’改成‘乘风切波’~~~哈,别扭不:))
因此平仄在诗词和韵文中的作用是构成一种节奏,使之读着有音乐美。要知道,诗词的格律并非几个文人闭门造车弄出来的。它是前人通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来的语言规律。遵循这些规律写出来的作品大都琅琅上口,再加上思想性和艺术性,那些能引起大多人共鸣的作品就自动流传下来了。
最后抄一段俺的启蒙老师复古的讲稿:
“平仄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他们能表达不同的感情色彩。前面提过,平声轻快流畅,一句诗词里,平声多了感觉上轻松愉悦。仄声庄重凝涩,用多了感觉上忧伤凄惨。至于为什么,这是感觉,没什么道理好讲: -))
王力的书上有四句口诀,描述四声的不同感觉:
平声平道莫高昂,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够贴切的,入声已经收藏没了。大家看过前面的帖子,都知道入声字比较特别,我们在下一说里和韵一起讨论。
大家都知道,诗词在古代是“吟唱”的,现在基本上都是朗读了,因为过去的音律大多失传了,搁现在也没什么意义了。但不管吟唱还是朗读,平仄使得诗词抑扬顿挫,跌宕起伏,从而区别于白话成为“韵文”。所以平仄运用到诗词里,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使得诗词读起来琅琅上口。从结构和意境的角度说,平仄完完全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是很重要的一点。记住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在总结平仄的运用时不拘泥于教条。”
关于格律诗(近体诗)最最基本的东西,俺所知道也就这些了。咱们首先明了讲究‘平仄’的目的,弄清一些概念,有个积极的学习态度,再来学习具体的平仄交替规律就不那么容易被绕糊涂了。感觉还不太清楚的朋友,这里有篇文章可以作为参考读物(读着比较乱, 得有点耐心):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906.html?fr=qrl
现在你已经知道'平仄'的定义了,接下来我们就要具体来学习,在格律诗(近体诗)的句子里,每个字的平仄到底该怎样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