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孙2011-01-13 22:57:14

 

李昶:对爱情本质的拷问——情爱研究和评精品电影《苦月亮》  

         ·李 昶·

 

2010-12-25入夜。我参加了《多伦多文化艺术沙龙》播放的电影《苦月亮》的欣赏会。电影播放完了以后大家讨论。今草书几笔我的发言和感想,以及我多年对婚姻爱情研究的一些思考。

电影《苦月亮》,是由侨居巴黎的一位波兰籍犹太人(后加入法国籍)罗曼·波兰斯基执导。罗曼·波兰斯基是为世界电影界的一代大师,他曾经在欧美导演过著名电影有《苔丝》、《唐人街》、《苦月亮》、《第九道门》、《钢琴家》等。他曾多次获得过各种著名电影节大奖并名噪世界影坛。他曾多次被提名奥斯卡最佳导演奖、荣获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法国嘎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最佳电影奖等。而他执导的《钢琴师》,让波兰斯基捧回了他的第一座金棕榈奖;同时又在奥斯卡奖上,使本片主演阿德里安·布罗迪(Adrien Brody)成为奥斯卡历史上最年轻的影帝(29岁)。  

罗曼·波兰斯基导演的电影的特色是用很大的心理撞击力,来表述人的情感,来揭示探讨一些人生中的重大问题。他的电影有一种深刻的人生质疑、哲理的挖掘、破虚伪的幽默、同时也有着令人窒息的恐怖气氛和浓烈的血腥气味。由此,他展现出在黑色电影上的卓越才华。他的电影也同时体现出黑色幽默和人类的尴尬处境。 

要看懂波兰斯基导演的电影,就应该了解一点,那就是他曾经在人生中遭受到过极度的心理创伤,有着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十分苦难的过去,以及他的思想情感上有过的艰难挣扎的历程。  

波兰斯基在法国出生(1933)后不久,全家就遇到在法国兴起的反犹排犹浪潮的迫害,因而迁居回到波兰的老家克拉科夫。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波兰斯基的母亲、父亲和叔叔相继被抓入集中营,而他的母亲则死于奥斯威辛集中营。这些给波兰斯基的童年,投下很大的阴影并在他心中造成深深的心理创伤。这些对波兰斯基日后的人生观与电影生涯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波兰斯基极其聪颖,除了艺术上的精湛造诣、深刻的人生哲理思考外,他还掌握了六种语言:波兰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以及意大利语。  

1968年1月,罗曼·波兰斯基和莎朗·塔特在英国伦敦举行了婚礼,并一起前往美国好莱坞发展。1969年8月9日的清晨,在加州比弗利山庄的豪宅里,已有八个月身孕的塔特身中16刀,与另外五人一起遇害。凶手系邪教组织的“曼森家族”。  

儿时的丧母与中年的丧妻之痛,使波兰斯基的创作变得更为黑暗。《麦克白》和《唐人街》等影片就是那个时期的代表。犯罪动作片《唐人街》(Chinatown),成为了70年代美国黑色恐怖电影的代表作品之一,也使他获得了第28 届英国学院、第32届金球奖最佳导演,以及第47届奥斯卡奖最佳导演提名。而后来他在1979年拍摄的《苔丝》,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以一种写实手法,表现出罗曼·波兰斯基对宿命的无可奈何之情,这也是哈代的小说中的核心精神。罗曼·波兰斯基凭借此片先后获得了法国恺撒奖、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导演,第38届金球奖,以及第53届奥斯卡奖最佳导演提名。 

1992年,波兰斯基在法国编导了《苦月亮》,表面上这是一部反映情感和性堕落的影片。魔鬼似的扭曲的情欲,把人异化到了如同动物一般,同时暴力灌注在影片中,成了一部放纵的性与情加暴力的经典作品。 

然而,《苦月亮》不是在倡导欲、性、情和暴力的,它是在一个深刻得多的层面上,尝试去探讨男女关系,爱情与欲望,婚姻与爱情的死亡,虐待与人心的黑暗,人性的扭曲,人性的虚伪,等等。 

继《苦月亮》以后的电影《钢琴家》(2002),是波兰斯基献出的另一部电影史上的巨片。  

下面先谈谈《苦月亮》这个故事。  

先是解题。《苦月亮》或“苦月”(电影英文名Bitter Moon),是取“蜜月”(Honey Moon)的反义而用之。也就是说,编剧导演,从一开始,就想告诉人们:所谓的“甜蜜的爱情,”是靠不住的。或许,真正的爱情,只是在人们的幻想和追求中。或许,男女关系,在本质上,就是苦涩居多,甜蜜居少。男女,在本质上,就是互为占有,互为利用,互为刺激,互为存在的。 

请注意:波兰斯基被公认为西方黑色电影的代表,有着他看问题的阴暗面;但是同时,他又是非常深刻的。很少有电影艺术家的思想和哲理,对人类生存状况的评估,对男女关系看法上,在深度上,能和波兰斯基媲美。 

《苦月亮》的故事发生在一艘游轮上。一个残废瘫在轮椅上的美国作家奥斯卡,向一对英国夫妇,奈杰尔和菲奥娜,讲述了他和他太太咪咪(女主角由波兰斯基的法国妻子饰)的过去。咪咪是绝对的年轻美艳,是位法国舞蹈演员,充满的挑逗和性感;而奥斯卡冷酷深刻,看透人生和人的心理。同时,他又是那么坦率真实。这些都让人感到这对夫妻关系诡异迷茫。 

电影的第一条线: 

电影开始不久,这对由年轻美女佳人咪咪和苍老残废的奥斯卡组成的夫妻出现,就让人感到很不解。 

故事回到多年前的巴黎。时为身强力壮的美男子,中年而不得志的作家奥斯卡,从美国移居巴黎进行写作。他在从巴黎市区(注:背景是巴黎圣母院的后门)的一辆开往Ulla(注:Ulla是巴黎的红灯区)的公共汽车上偶识女孩咪咪。这位女孩乘车逃票,奥斯卡把自己的车票偷偷递给了她,而自己被检票员抓住,下车罚款。(注:我在欧洲住过好些年,去过欧洲多国,那里大都是公交车系统实施“信誉制”,即公民靠良心良知自己买票上车,无人检票。但是,有时有检票员上车查票。) 

女孩即咪咪的清纯美貌让奥斯卡着迷。但是,汽车开走,他连咪咪的名字都未及问道。女孩在车的后窗上,望着奥斯卡,随车远去。在车后窗,女孩那深情的回眸,彻底地勾住了奥斯卡的心。奥斯卡因为有一笔可观的遗产,衣食无忧。他日夜思念咪咪,走遍巴黎城大街小巷想要再度遇见她。终于在他心灰意冷在Ulla地区的餐馆吃晚餐时,发现站在身边的女招待便是他寻觅了许久的咪咪。咪咪也一直记住这位帮助过她的好心男子,并把那张车票好好地保留着。 

于是,一段浪漫疯狂的爱情开始了。疯狂的激情迸发,二人掉入爱的深渊。除了做爱还是做爱。但是,他们的爱,更多是在肉欲这个层面上。比如咪咪把牛奶倒在乳房上,然后他去亲吻吮吸。她在他面前跳艳舞,挑逗他。她站着撒尿,洒在他的头上,让他感受到从未体验过的性快感的爆发。他们去性用品店,买上道具,在家中玩虐恋。咪咪有施虐狂,奥斯卡有受虐狂。两人如醉如痴享受着变态的性爱。有着捆绑、剃刀、匕首、皮靴、皮鞭的体验。奥斯卡戴上一副猪面具,像动物一样爬来爬去。咪咪有着冷峻的面孔,黑风衣下的魔鬼身段,和放浪形骸。这一切,都在预示着爱情开始走向反面。然而爱欲的疯狂发泄和过度的缠绵,不久就将两人的情感几乎耗尽。 

咪咪是真心地爱着奥斯卡,爱情是执着而灼热。而奥斯卡则是日益心冷,并暴露出他的自私残忍的本性。他还想能自由地搞别的女人。咪咪屈辱地答应奥斯卡,他可以随便去搞别的女人放荡,她只求能与他在一起。咪咪开始了像保姆一样的生活,备受责难,而奥斯卡却在她面前捧三抱四地拥着其他女人。咪咪受尽羞辱。而咪咪有了奥斯卡的孩子,堕胎感染被割除子宫,险些死去。奥斯卡将身体还未复原的咪咪骗上了飞机,说是带她去出国旅行,而自己却找借口下了飞机。飞机起飞了,奥斯卡自鸣得意地庆幸他终于摆脱了咪咪,并重新开始了他的自由糜烂的生活。他是见女人就搞,连在超市带着儿童买菜的妇女都去勾引,并带回家去发生关系。而在一次性放纵以后,奥斯卡出了车祸住进了医院。这时咪咪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在强烈恨意下,咪咪将他拖下病床,致使奥斯卡下半身终身残废。 

爱与恨的交织,使咪咪又与奥斯卡又生活在一起了。互爱互恨。咪咪日常照料着奥斯卡,却又像以前他虐待她一样地虐待他。他们唇齿相依。而这时的关系,是疯狂的相互伤害和虐待对方。咪咪从过去的被虐待,转为虐待者。她从被羞辱者的角色,进入羞辱者的身份。 

咪咪送给奥斯卡的生日礼物,是一把手枪。她也当着奥斯卡的面,与一位黑人男子做爱并在享受做爱的高潮时大声吼叫,把奥斯卡羞辱到了极致。 

咪咪在游轮上,显得风情万种,勾心撩魄。咪咪去勾引奈杰尔,挑逗得这后者跃跃欲试想去上她。 

电影的第二条线: 

电影一开始,奈杰尔和菲奥娜显出的是:一对表面恩爱但实际上是正值婚姻“七年之痒”的英国夫妻,一副绅士淑女模样,搭船到印度去给他们缺乏激情的乏味婚姻,找个出路。 

一位同船的印度游客,深刻地指出:他们的旅游是“婚姻治疗”(marital therapy)。 

奥斯卡在船上给奈杰尔讲述了他与咪咪的故事。他太需要一个人能听他这个一生没能发表一部作品的作家的故事。他开出的条件是:如果奈杰尔能听完他的故事,奈杰尔就可以和咪咪上床来个一夜风流。 

这对年轻的英国夫妻,奈杰尔和菲奥娜,为奥斯卡所说的爱情故事的深刻和极端而震惊,但同时又被吸引。这样导致了他们的人生观和性观念都发生了变化。但是,他们自己的关系,也由此进入了痛苦的僵局、背板和深渊。 

奥斯卡看穿了人性的虚伪,他不断把这对夫妻之间的真实,以及个性心理,撕破给他们自己看。让他们幻灭。 

表面上,奈杰尔和菲奥娜恩爱如初;但是,随着剧情的发展,奈杰尔在咪咪的诱惑下,他也很想搞上咪咪这位有魔鬼身材和激情性格的女人。菲奥娜也对他们苍白冷漠的夫妻关系感到很是烦心厌倦。菲奥娜为了报复丈夫的变心,菲奥娜又和咪咪发展了同性恋的关系。(注:电影中这第三条线的情爱关系,发展不是很合理,不符合逻辑,故此文略去不谈。)  

奈杰尔和菲奥娜不自觉地开始了尝试,也想寻求性和情感变态后的奇特刺激和危险体验。奈杰尔在被咪咪勾引后,又去勾引咪咪,却被咪咪和奥斯卡戏弄了一把。在被噎了一把以后,他更显得想放纵,但又不太敢作为。这把一个人的虚伪和彷徨,是在电影中,有了很好的体现。  

最后,奥斯卡让奈杰尔看见菲奥娜和咪咪在发生同性恋关系以后,在她们俩在床上裸体熟睡时,开枪射杀了咪咪,同时自己开枪自尽。  

接下来,新年伊始。奈杰尔和菲奥娜的情感,在经历磨难以后,开始升华和回归。在大海中,在月光下,电影结束了。  

这部电影,到底要想讲什么,说明些什么呢?下边分析一下(注:为了读者便于理解,我是按剧情的发展来分析,其中也包括了对艺术手法的评论):  

电影一开始,是夜色中的大海,游轮在低沉的曲调中航行。有些电影,用大海来开始,就预示了这是人生的一段探索的航程。灰蒙蒙的夜色和大海,加上有点压抑的曲调,显示出一种忧郁和人生态度上的悲观。  

电影选择的大背景为巴黎。这个浪漫和艺术之都。这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这个启迪人追求和向往的摇篮,这个灯红酒绿、奢华放纵、变幻莫测、五光十色的城市。这些,核心指向的是环境的引诱、人心的不和谐、以及人性中的贪婪和欲望。  

在汽车上,咪咪的初次出现,是一个穿白球鞋的清纯脱俗年轻女孩子。然而,到了她与奥斯卡热恋以后,疯狂做爱,彼此变态占有对方,到最后上升到了虐恋。这时候的咪咪,浓妆艳抹,妖艳放荡,全没有了当初的清纯可爱。这种性格中的不一致,可以从两方面来解释。其一,是导演编剧为了到达剧本的故事目的,而人为添加的这种不和谐的性格。其二,是导演要想有目的的撕下人的伪装,表现出人们在外表上与内心里的本质上的不和谐。纵观整个电影,我趋向于第二种理解。因为无论男女,在特定情况环境中,都可能放荡放浪。这些才是人的真实。人性中就有欲火欲望。  

同时再看看在奥斯卡与奈杰尔的对话中,奥斯卡就多次直言挑明,点出了奈杰尔的虚伪。奈杰尔,文质彬彬,一副绅士样。但是正如绝大多数男人一样,他对窈窕淑女,是有着君子好逑的心态和占有欲心态的。不喜欢想美女、或占有美女、或不想去拥有美女芳心的男人心态,其实多半要不就是变态的,要不就是虚伪的。电影就是要想撕破人的伪装,让人看到人性的本质。  

多次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男女主人公(奥斯卡和咪咪)的眼中,迸发着烈火一般的疯狂的性欲望和占有欲。开始的一段,在肉体上,咪咪处于施虐的一方,奥斯卡则处在受虐的一方。她对奥斯卡的施虐,心理核心是她要想一直占有他。  

而接下来,奥斯卡已经对于与咪咪的肉体上的疯狂感到了厌倦。同时,他还想去搞别的女人。这是一种贪婪的欲望。咪咪是真正爱着奥斯卡的,她便不择手段地想保持与奥斯卡的关系。咪咪低声下气地恳求奥斯卡让她留下来。咪咪说:“你可以骂我,打我,但是请你留下我。”这时,施虐和受虐换位了。奥斯卡处于施虐的一方,咪咪则处在受虐的一方。奥斯卡在精神上,主导控制,变着法地折磨咪咪,而咪咪则是低声下气、逆来顺受地忍受。  

她剪短了头发,让自己变丑点。奥斯卡在别人面前说她像小狗,并当众羞辱她。她看着奥斯卡与别的女人调情。她轻手轻脚做家务,却遭到奥斯卡的无理训斥。她仍然变着法子去讨好奥斯卡。电影显示出:曾经自信风流的咪咪,如今已经被奥斯卡折磨的像一个唯唯诺诺的小女人了。自信心自尊心全无。这时咪咪的心理逻辑是,只要她能保持住与奥斯卡的关系,她可以做得像条狗一样低下顺从。她也因为奥斯卡要她打胎因为感染而失去了子宫,从而永远失去了一个女人做母亲的机会。奥斯卡是极度残忍的。  

电影在揭示:男女之间的情爱,要是淡化或走了的话,要想强留,是留不住的。来时挡不住,走时留不住。人要学会该放手时就放手。 

奥斯卡进一步走极端。他以欺骗的方式,把咪咪哄上了飞机,自己下了飞机。他回去到了妓院,在酒精和肉体的放纵中来麻痹自己,逃避现实。他是在邪恶的路上,走得太远。正如波兰斯基在《苔丝》中显示的那种宿命和因果报应一样,奥斯卡被车撞倒受伤。咪咪再现,报复了他,让他终身残废。  

咪咪回到奥斯卡身边来照顾他,也是为了报复他。人性的邪恶,在两人的不断的相互折磨和报复中,越来越显示出来。咪咪用冷水给奥斯卡洗澡,并去打电话故意拖延时间让他受冻。咪咪和一个黑人在奥斯卡面前做爱。这对于奥斯卡的人格来说是最大的践踏,是对他心理精神上的最大的凌辱。咪咪以各种极端的方式,来报复奥斯卡曾经给她过的摧残和羞辱。  

咪咪和奥斯卡,都曾发狂般的相互虐待对方。而这时,双方都体验到精神上的虐待,比肉体上的虐待更加让人痛苦和窒息。电影要想说明的还有:疯狂的爱本身,就是不健康的,它一定会走到另外一个负面的极端。  

这时,电影本身,已经在另外一个层面上,对爱情本质进行探索和质疑了。我的个人的看法是,这与我多年的对于男女关系的研究结论吻合:即,男女之间的爱情,一定要有个距离。当性欲的荷尔蒙得到一定的释放,当对于对方的身体熟悉并了解以后,当男女开始住在一起一段时间以后,忙于打理日常油盐柴米酱醋茶,忙着带小孩换尿布洗衣擦地时,男女之间的激情爱情就开始消退。一个家,其存在,夫妻的关系,说白一点,是以时间处长了建立起来的亲情来连接,而不是靠爱情来维系。 

婚姻大多半就是爱情的坟墓。我认为,因为建立的家庭,或是同居,把男女关系拉得太近,双方就会感到距离太近而带来的心理压力、摩擦、冲突和一种窒息感。这就是为什么在婚姻男女关系的研究中,都要讲相互给点空间时间,好让对方能感到一些自由和能进行自我反思。爱情如果要能持久,就需要有一种制衡的机制,恋爱的双方必须是有一部分相对独立的环境或方式。  

我想问的是:你可曾看到对方的泪珠;可曾了解她/他的心在滴血;你可曾听到过她/他内心的呼唤。你可曾理解到,当人们在承担着那份爱的同时,也在忍受着那份痛苦。当人们在相互同情时,也在自责或相互责难。这些才是人性中很深刻的东西。  

我搞了这么多年的对人、对男女关系的研究,加上多年的对无数人的心理辅导,我逐步认识到:其实,在许多场合,人是虚伪的,人是带着假面具的,就像那对英国夫妻奈杰尔和菲奥娜一样。同时,人也有着真实真诚,正因为如此,在近距离关系中脱下伪装的男女,更容易伤害对方。 

其实,现实的真实是:不少男女,因为对婚姻的厌倦,渴望出轨,同时望而止步但又欲罢不能。这种迷茫彷徨,旧地烦恼,这才是男女关系中的困境和尴尬处境。  

一个人,或一对男女,要真正到达相互的救赎,情感的升华,就应该真诚地和勇敢地,面对男女关系中的那一切,面对那份爱与那份恨,那份情与那份怨,那份接纳与那份拒绝。因为,这些东西,才是人生人性中最为真实的部分。  

其实,我们真正的灵魂的升华,恰恰是在我们承认我们并不高尚的时候,是在我们认识到我们的懦弱的时候,是在我们承认我们性格中有着虚伪虚假的成分的时候。 

还有,我们人性在贪婪的同时,又有着大海般的深邃的理性,有着火焰般的对他人的真诚的激情。我们都对爱情有着强烈的渴望和对异性有着好奇的心理。电影同时在告诫人们:狂热的爱欲,是具有毁灭性的。  

我们要认识到,现实的真实是:许多婚姻家庭的维系和存在,是靠亲情,而不一定是靠爱情。 

电影的镜头同时揭示出,那大海时而宁静,时而波涛汹涌,就像人生和爱情一样,变化莫测,下一刻什么都可能发生,但又不可能过早预测。  

那凄凉昏暗的月光,大海的涛声,反映出人内心那种迷茫。压抑的曲调,表述着这人生的苦涩与甘甜。 

电影在手法上是用倒叙。在船上讲述过去的故事。电影基本上是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在倒叙中按时间流程来串。只是用了很少的比喻和象征,比如一开始的两次出现巴黎圣母院的后门的背景,象征着咪咪少女的纯清纯情。而马上又显示出开往Ulla的汽车,以及在找寻咪咪时Ulla的餐馆,以及在电脑上查Ulla的信息,都明显指出两人的要到来的疯狂的泄欲和情感折磨。另外,电影贯穿着强烈的宿命论的思想。  

现在小结一下:电影《苦月亮》,对于人生人性,有着深刻的挖掘。对男女关系的深层地方,有着不同的探索和拷问。对爱情的本质,有着众多的疑问和剖析。这是一部很值得一看的电影精品。  

还有要记住:这部电影是探讨人性的,不是只讲电影中的两对夫妻的故事的。尤其是在奈杰尔和菲奥娜身上,导演编剧想指出:这些是我们人所共有的性格弱点。我们人在一定或特定的场合下,可以是善良的、高尚的、虚伪的、软弱的、自私的、欲望的、放纵的、扭曲的。关键是我们应该怎样去处理我们的情感和欲望?同时,理性应该是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上?  

最后还要想说的是:罗曼·波兰斯基为世界电影界的一代伟大人物,他的电影,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深厚的文化积淀,对人类生存状况的深刻地反思,以及对人类情感和心理的深度探索。而中国电影史上到如今,从来没有出现过像罗曼·波兰斯基那样的大导演,正如中国的演员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像费雯丽、英格丽·褒曼、伊丽莎白·泰勒那样的表演艺术大师一样。无论中国人怎样沾沾自喜地自我感觉良好,中国人要在电影艺术上,走到世界级大师的行列,还有着极其遥远的路程要走。还有就是,国人应该反思自己还没有世界级大师以前的那种自鸣得意。  

注:我只看过一次这部电影,就落笔成此小文。如果有记忆误差的地方,如果对电影有误读的地方,诚情原谅。

 

 

 

 

悟空孙2011-01-13 23:07:31
我觉得该文最关键的文字是:
晓雨12011-01-14 00:44:34
人性的弱点。人和性的矛盾。
bymyheart2011-01-14 18:51:02
谢谢转贴这个影评,我随后看了这个电影。很值得看的一个电影,在人性的探讨上,性,欲,爱,恨
大坐家2011-01-14 21:48:00
谢谢转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