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剑2020-07-29 01:54:33

                                                          一、汉字和先秦诗歌        

    谈起中国的传统文化,诗歌是一个少不了的话题。诗歌的起源,猜想起来应该是在采集渔猎中,为了减轻劳作之累,先有号子之类的‘歌’。随着人类感情和语言的丰富,交往的增加,交流中感到光凭语言表达感情不足,口头作品的内容就向着表达更强烈感情的民歌和祭拜天地神灵祖先的庄严献歌开拓。文字出现以后,一些流传广,历史久的口头作品被记录下来。汉字的出现是中国文化从“史前时期”走向“有史时期”的分界。在汉字产生以前,汉民族曾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仅用口语进行交流的时期,后来,随着思想交流的日益复杂,人们迫切需要有一种能够将语言记录下来的东西,经过契刻记事、结绳记事、图画记事等方法的探索后,汉字这种记录语言的工具终于慢慢形成了,有了汉字,汉民族才有了书面的记录,也才有了历史。所谓“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言。”以后,人类有了文字,“言以足志,文以足志”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汉字的形、义、音,在世界上和其他语言截然不同,文字是诗歌的载体,这就决定了写诗歌用汉语有与用其他语言不同的特点,所以要先谈谈汉字的特点。世界上的文字分为两个大类型: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这种分类是从文字形体直接显示的信息是语义还是语音来确定的。汉字和其他古老的文字一样,都经过由图画文字向表意文字发展的阶段,不同的是,其他文字在历史演变中或者已经消亡,或者变成了表音文字,惟有汉字,顽强地维护着自己的表意文字特点,成为世界上最古老、最有严密系统的表意文字。汉字的特点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就汉字的表意特征而言,汉字的形体和意义之间关系十分密切。汉字在古文字阶段,其构字方法按现存最古老的字典,汉代许慎(约58—147)所著的《说文解字》主要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大体说来,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直接构造文字的方法,转注、假借是在运用过程中派生出来构字的方法。随着语言的发展,形声字最多,有人统计:甲骨文除去重复的字不计,约有4500个,已考识的有1700个字,其中形声字约占百分之二十;《说文解字》共收字9353个,其中形声字有7697个,约占百分之八十二;宋代《通志六书略》共收字24235个,其中形声字21343个,约占百分之八十八;到了清代的《康熙字典》,共收字47035个,其中形声字42300个,约占百分之九十。诗歌是运用文字而产生,因此转注、假借最为常用,尤其是转注的运用。《说文解字》中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以考、老两字为例,关于“一首”的解释,大致上有“形转、音转、义转”三说。(1)形转,有以“一首”指字形上同一部首的(考和老同属“老”部);(2)音转,有以一首指词源上同韵或同声的,考和老,同属一韵(母)ao,颠和顶同属一声(母)d;(3)义转,有以一首指同一主要意义的(考和老两字的主要意义相同,都有“长寿”之意,可以互换)。正是由于汉字可以转注,给诗歌创作的用字、遣词、造句,在符合平仄和押韵的格律要求带来很大的灵活和方便。

    第二,就汉字记录的单位而言,汉字属于音节—语素文字,并且用声调丰富音节的数量,区别含义。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汉字记录一个音节,而一个音节又往往代表一个语素。例如“一”这个字记录了“yi”这个音节,而这个音节代表“一”这个语素。这样用汉语不仅可以写出非常整齐的诗句,而且还可以有句子的对偶。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声调是汉语的构词手段。汉语的读音有特殊规律,古代汉语分“平、上、去、入”四声,现代汉语分“阴平、阳平、上、去”四声,读音不同便会构成不同的词语。中国的诗词之所以可有格律,念起来迭宕起伏、抑扬顿挫,主要得益于此。汉语中一音多字和一字多音的情况较多。由于一音多字,诗歌特别在民歌中就可以运用谐音,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刘禹锡的那句“道是无晴还有晴”。又由于一字多音,对平仄处理带来方便,但要注意词义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