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剑2020-08-29 17:13:41

     曲中的套曲又称为套数,也可以叫做大令,分为散套(散曲中的套曲)和剧套(戏曲中的套曲),是由同一宫调内两支以上的不同的曲子相联结,好像一整套似的组合曲。唐大曲的结构则可能向后来的“套数”提供了启发。组成散套必须遵守四个原则;(一)没有科、白,只提供清唱,(二)全套一韵到底不得换韵,(三)曲牌相同的曲子可以连用,(四)每套必有带“煞”字的尾声,表示全套的乐曲结束了。如马致远的《双调 夜行船》套曲“秋思”是由属于同一宫调(双调)《夜行船》、《庆宣和》、《落梅风》、《风入松》、《拨不断》、《乔木查》六支曲子相联在一起,末尾加上同一宫调的《离亭宴带歇指煞》,便组成一套北曲散套。《双调 夜行船》“百岁光阴如梦碟,重回首往事堪嗟,昨日春来,今朝花谢,急罚盏夜筵灯灭。”《庆宣和》“投至狐踪兴兔穴,多少豪杰,鼎足三分半腰折,魏耶晋耶。《落梅风》“天教富,不待奢。 无多时好天良夜。 看钱奴硬将心似铁,空辜负锦堂风月。”《风入松》“眼前红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车,晓来清镜添白雪,上床和鞋履相别,莫笑鸠巢计拙、葫芦提一就装呆。”《拨不断》“利名竭,是非绝,红尘不向门边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竹篱茅舍。”《乔木查》“秦宫汉阙,做衰草牛羊野,不恁渔樵无话说,纵荒坟横断碑,不辨龙蛇。”《离亭宴带歇指煞》“蛩吟一觉才宁贴,鸡鸣万事无休歇,争名利何年是彻,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攘攘蝇争血,裴公绿野堂,陶令白莲社,爱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人生有限杯,几度登高节,嘱咐俺顽童者,便北海探吾来,这东篱醉了也。”

    在一个套曲中重复使用的曲牌北曲称作“么篇”或“么”(么篇开头处,曲谱上叫换头,可和原曲略有不同),南曲明确称作“前腔”。不是任意几个曲调都可以组成带过曲、集曲或套曲。首先组成的曲调必须是同一宫调,因为先秦上古音乐的旋宫转调法久已失传,三分损益法不能得到准确的半音音程差的律位,无法在表演中间变调,这个问题直到明代万历年间出现十二平均律才得以解决。其次,就是同一宫调的曲调,它们的搭配和前后顺序也是固定的,不能随意使用,这大概和曲谱之间和谐衔接有关,比如以上举例的《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就是《雁儿落》在前,《得胜令》在后的固定搭配,现今元曲格律谱一般都记载有搭配关系。第三,曲牌中有小令、散套(散曲套曲)、剧套(剧曲套曲)都可用的,只有用于套曲的,小令专用的,散套专用的,剧套专用的五类。比如《正宫 叨叨令》小令、散套、剧套都可用,《正宫 端正好》只能用于套曲,《正宫 鹦鹉曲》小令专用,《正宫 菩萨蛮》散套专用,《正宫 穷河西》剧套专用。还有少数小令、散套都可用和小令、剧套都可用的曲牌。

    元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戏剧,和宋杂剧不同,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整个剧本一般分四折(一折相当于现代多幕话剧的一幕),偶尔有五折,“折”在剧本既是音乐的单元,也是剧情的大段落,这种分折结构符合于戏剧情节发展的起、承、转、合的一般规律,外加楔子(序幕或过场);角色分工更为详细,一本戏只有主要角色独唱,正末唱为末本,正旦唱为旦本。除正旦正末(男女主角)外,还有副末、贴旦、净、孤、卜儿、孛老、细酸、儿等等许多配角;所唱北曲必用套数,叫做剧套或剧曲;剧本的结尾一般有两句或四句对子,叫“题目正名” ,用来概括全剧的内容,最后一句常用作剧本名称。比如《窦娥冤》,题目是“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是“感天动地窦娥冤”。元杂剧这些都是与宋杂剧不同,显然比宋杂剧丰富和成熟。剧曲也必须遵守套曲除第一条原则外的其余三个原则,它用于舞台表演,一定有科、白。实际上,散曲和剧曲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学体裁,前者是诗歌的一种,后者属于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