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三大韵文诗、词、曲,前面说过诗、词一开始都来自民间,而且和音乐密切相关,曲更是如此。实际上不少曲牌和曲词就是民间小调,就像近代也有许多著名的民间小调,如《孟姜女》 、《茉莉花》等一样,只不过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朝代的代表性文学形式,叫它为元曲。国人了解或熟知诗、词的人相当多,比较而言对曲的知识知道的就少了。一般人讲的曲通常仅限于元代的北曲,甚至只是北曲中的散曲,实际上曲的范围要广的多,从地域来分有“北曲”和“南曲” ,按形式而言有“散曲”和“剧曲” 。
现在,一般都把在元灭金那一年(公元1234年)作为元曲诞生的年份,在元和南宋对峙的45年,是散曲的发展成熟时期,元曲在这段时间之所以兴起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三方面:第一,由于格律(风雅)派的倡导,自北宋末的周邦彦开始,词越来越雅,越来越长,吴文英(梦窗)的《莺啼序》长达240字,梦窗词雅到使人费解,无论演员或听众都觉得不知所云,因而感到厌倦,于是通俗易懂的元曲借助于清新活泼的民间小调(包括胡乐)就大行其道;其次,元朝直到仁宗延佑二年(1315)才恢复科举制度,此后到元亡,中间还因为丞相伯颜专权时怕汉人通过科举当官曾经废止过,五十年间只举行过九次进士考试,共录取1200余人,只占这段时间文职官员的4%,文人进身官员的道路被堵塞,只能把他们的才华用于制曲,嘲风弄月,于是元曲就成为一朝之盛;第三,社会主流风气使之盛行,蒙古人入主中原,带来了朴直粗豪的作风,加上北方自古性情豪爽,故北曲“本色”之风就广为流传。
散曲只有曲子,没有宾白(对话和旁白)没有科介(动作)不用到舞台上表演故事,只用来清唱,所以又称为清曲。散曲依体栽分为小令和散套(又称为套数)两种。散曲是一种可以配乐演唱的歌曲。元散曲的歌唱形式多种,有表演唱、舞蹈伴唱、乐器伴唱等。根据《青楼集》的记载,表演唱如演员解语花“左手持荷花,右手举杯,歌骤雨打新荷曲” ;舞蹈伴唱如演员连枝秀“有招饮者,酒酣则自起舞,唱《青天歌》,女童亦舞而和之,真仙音也”。
小令还可分为寻常小令、重头、带过曲、集曲四种。寻常小令就是通常的小令,是指单支的曲子,大都一韵到底。它是小令中最简单的形式,其体制相当于诗的一首,词的一阕。 如马致远的《越调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重头就是把一个曲调,重复填写,没有限定几首,长达上百首也可以。唐代曲子的“联章体”与散曲的“重头小令”有着历史的亲缘关系,重头的用韵可每首都不同,题目也可不同,如关汉卿的《双调 大德歌》有春:“子规啼,不如归,道是春归人未归。几日添憔悴,虚飘飘柳絮飞。一春鱼雁无消息,则见双燕斗衔泥。” ;夏:“俏冤家,在天涯,偏那里绿杨堪系马。困坐南窗下,数对清风想念他。蛾眉淡了教谁画?瘦岩岩羞带石榴花” ;秋:“风飘飘,雨潇潇,便做陈抟也睡不着。懊恼伤怀抱,扑簌簌泪点抛。秋蝉儿噪罢寒蛩儿叫,淅零零细雨打芭蕉。” ;冬:“雪纷纷,掩重门,不由人不断魂。瘦损江梅韵,那里是清江江上村。香闺里冷落谁瞅问?好一个憔悴的凭阑人!”四首。把两三支同一宫调音律和谐可以相接的小令串在一起,就称为带过曲,也是小令的一种,“带过”一体在敦煌曲中已有成熟的范例。我们举个例来看;乔吉的《双调 雁儿落带过得胜令》:“殷勤红叶诗,冷淡黄花市,清江天水笺,白雁云烟字。(以上为《雁儿落》)游子去何之,无处寄新词。酒醒灯昏夜,窗寒梦觉时。寻思,谈笑十年事;嗟咨,风流两鬓丝。(以上《得胜令》)。”集曲就是将几支甚至几十支不同的曲调,在每一个曲调中截取一句或数句,组成一支新的曲调,新曲调名一般就是在原来曲调名中各取一个字或二个字所组合成的,或重新取名。如集曲《梁州新郎》的曲调名就是在构成它的两个曲调《梁州序》和《贺新郎》中各取两个字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