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雪梨子2020-08-25 01:30:18

張愛玲生前打算移居新加坡

--讀皇冠版《張愛玲私語錄》

 

 

重讀皇冠港版的《張愛玲私語錄》,又發現一有趣的線索,分享於張迷們。

 

此書是張愛玲的遺產所有人宋淇鄺文美夫婦的公子宋以朗先生主編的。老實說,作為張迷,慶幸有他,才將張愛玲的那些可能燒毀的作品如《小團圓》出版。這本《張愛玲私語錄》後半部是張愛玲與他父母的通信。從1955年張愛玲離開香港前往美國的船上開始寫信到一九九五年她去世前一個多月止,往來書信共六百多封,一千四百多頁,超過四十萬字,宋先生摘錄了小部分。

 

這是一場持續四十多年的偉大友誼,如張愛玲所言“一個知己就好像一面鏡子,反映出我們天性中最優美的部分來。” 這些文字至今讀來,還是讓人感慨傷懷。

我們都知道張愛玲為人矜持,甚至有些孤僻冷漠。比如我曾讀過夏志清編撰的《張愛玲給我的信件》。夏撰寫的《中國現代文學史》有大量篇幅介紹張愛玲--遠較魯迅的章節多,算是一手捧紅張愛玲的文學評論家了;後來又為张爱玲在美国的生計著想四處給她介紹工作等,但張愛玲給他的回信始終都是禮貌有序,却又不卑不亢,不熱不冷,明顯試圖保持一定的距離。只有讀了她和鄺文美Mae的信,才知道張愛玲也有顆熾熱的、渴望真誠友誼的心,她给Mae的信裏張言無忌,談笑風生,妙語連珠。

 

具體的介紹我就不饒舌了,大家盡可用買本書讀讀,或瀏覽那些張迷的摘錄。但我想分享的是她在1994年至她去世前的幾封信,牆內外的愛好者和研究者都甚少觸及的。先抄錄如下:

 

九七大限當前,還有更大的忙亂。我每次看到香港的消息都覺得恍惚,像有個Double Vision(復視)疊印在九七前後的景象上。” --張愛玲致鄺文美1994.8.31

 

九七前你們離開香港,我也要結束香港的銀行戶頭,改在新加坡開個戶頭,無法再請你代理,非得自己在當地。既然明年夏天要搬家,不如就搬到新加坡,早點把錢移去,也免得到臨時的混亂中又給你們添一樁麻煩事。不犯著搬到美西南,剛安頓下來倒又要出國,也沒這份精力。我對新加坡一直有好感,因為他們的法治精神。當然真去了也未必喜歡,不過我對大城市向不挑剔。熱帶蟲更多,希望能住新房子,好些。也許你們可以代問你們醫生可知道那邊有沒有好醫生。認識一個就可以請他介紹膚科與牙醫。”--張愛玲致鄺文美1994.10.3

 

為何如果宋淇夫婦離開香港,張愛玲也打算跟著去呢?因張愛玲後半生的經濟來源主要來自其作品在台港東南亞華人圈的出版發行,而經紀人是宋淇夫婦,張愛玲的大部分資產也都存放在宋淇夫婦這裏--死後大約有三十多萬美金,價值240萬港幣,這在當時算是一筆大錢。而張愛玲在美國則僅有兩萬多美元的存款作為機動費用。只是,這裏有個誤會。張愛玲一直認為宋淇夫婦在九七前定會搬離香港,因大陸鼎革時他們先於她兩年就先到香港了。沒想到宋淇夫婦因年齡身體等原因--比如宋淇每天都得插著氧氣管維持生命,已經“絕無心無力作他移之想”了。故宋淇抱病親筆給張愛玲寫信澄清。

 

不過,有意思的是張愛玲的再次回信。她對宋淇夫婦“......不搬我倒會松了口氣”, 但接著她還是說出了一些自認為是多餘的話:

 

所以造成這大而深的誤會的是我有些顧慮老沒提起,認為是多餘的話,因為你們不會沒想到。例如好醫生即使決定不走,以後看形勢也許還是要走。不走,也可能會應召去專治政要。當然,香港也許九七後幾年沒什麼變化,為了作榜樣給台灣看。但Clinton明言不干涉攻台,不像前任還多少留點迴旋的餘地。亮起綠燈,九六年攻台也許不僅只是恫嚇。我甚至想,人在香港是不要緊,人在他手裡就可以設法要別處的錢,這些你們一定早都慮到,不過是權衡Priorities(優先順序)作不得已的抉擇。我說了也還是覺得是多餘的。”--張愛玲致鄺文美、宋淇1994.11.7

 

從上面這段話可以看出張愛玲的一些認知誤區。比如九六可能攻台,她的直覺敏銳,但克林頓是政客,受制於美國共和黨和媒體的影響,國內壓力一增,便馬上派出了航母編隊......而九七後政要應召名醫服務的想法,估計她還是存留著四十多年前的印象。殊不知新朝這些年不知培養出了多少“又紅又專”的御醫。況且,他們時至今日也未必敢再用資本主義地區成長的名醫了,萬一又出現一個李志绥呢?但“香港也許九七後幾年沒什麼變化,為了作榜樣給台灣看”,則是常識。不得不說,張愛玲的感覺是有穿透力的,尤其是看當下香港與新加坡的情形比較之後。

可惜,她在此信發出後不到十個月就離世。也幸運,她從此再也不需四處躲避迁徙了。

 

 

2019.12.28撰并首发

2020.08.24修订再发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ifsg3132020-08-27 17:52:08
感谢分享,感觉张爱玲不仅是文学功底深厚,对人情事故甚至政治风向也是很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