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中秋节
【雪按:中国乃农耕文化,重视时令季节,如四时八节等,但其主要内容多为祭天地拜祖先等,中秋算上罕有的喜乐赏玩而成的节日,且流传至今,殊为不易。虽庚子诸事不顺,还是打点精神、苦中作乐,发一篇丙申中秋文,敬祝读者诸君身体健康、节日快乐。】
中秋节,是为数不多能流传至今的中国传统节日。其成型的时间似乎不如春节、端午、中元节和九九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早,如梁人《荆楚岁时记》就没有中秋节的相关记载,八月里倒是在十号这天有个习俗:用朱红点小孩的额头,称为“天灸”,据说可以预防疾病。此俗在我儿时记忆中仍流行于荆楚一带。
按专家们的考证中秋节源于隋唐,主要的仪式是赏玩圆月。但月圆每月都有那么一次,古人为何偏选八月呢?宋人的《岁时广记》给出了解释:唐四门助教欧阳公贞元十二年与邵楚苌、林蕴、陈诩客长安邸中,修厥玩事,赋诗叙景,曲尽其妙,且谓“月之为玩,冬则繁霜太寒,夏则蒸云蔽月,云蔽月,霜侵人,蔽与侵,俱害乎玩,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月,又月之中。稽诸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兔圆……斯古人所以玩也夫。”欧阳公指的是欧阳詹,字行周,福建晋江人,生活在安史之乱后的中唐,一生担任国子监四门助教,为八闽文化的先驱者,闽学鼻祖。这是有关唐人赏月比较早的系统介绍。
同样是《岁时广记》的介绍,宋太祖乾德四年昭告天下各州在八月十五这天试乡举,于是,中秋在北宋年间也是科举日。那么,中秋节在宋代是否有团圆之意呢?大家都熟悉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词,结尾有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于是今人似乎认为中秋节是一个怀念亲友、举家团圆的日子,其实未必,我以为中秋节在宋代主要还是雅士们吟风弄月,把酒问天,畅叙幽意,排遣愁怀的日子。不信?细读苏东坡的这首词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是“兼怀子由”,这个“兼”字说明问题了。至于有些人用中国历史上的典故如“嫦娥奔月”来说明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探索宇宙、大自然的奥秘之传统,虽不能说是无稽之谈,但也引申错了意思,嫦娥跑到月宫,一直被视为是个悲惨苦命的故事,能够在凡世间活得好好的,就赛过神仙了,连天上的仙女们都思凡呢。也只有在人间过得不开心、如苏东坡怀才不遇的时候才偶尔想到“我欲乘风归去”,但马上就会转念“高处不胜寒”,紧接着给自己一个台阶“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样的千古名句。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好好活在当下,才是古代中国人最基本的人生哲学、生活态度—似乎当今也是如此哦。什么探索大自然奥秘,那是西方人的事;纠结于人类的生与死之矛盾,那是印度人的事。
东坡居士还有另一首中秋词,没上一首那么有名,但值得抄录如下: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琅,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凉北望。
据说这首《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时作,中秋佳节,酒贱客少,孤鸿飘渺,幽人独坐,把盏北望,好不凄凉。但苏东坡一生,总能平静面对庙堂里的宠辱、官场上的升贬、生活中的富贫,实乃中国传统士大夫之典范。
到明代万历年间,国祚延续达二百年之多,此时的中秋节已成为上至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下至贩夫走卒、市井小民共同欢庆的日子了。曾任吴县令的袁宏道有游记《虎丘》一文,描绘吴县人在虎丘度中秋夜的盛况
“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
明代的苏州人在每年的八月十五晚都去虎丘赏月、饮酒、吹箫、弹琴和唱歌等,而虎丘剑池旁有块生公石,可供千人坐赏明月,这块石头似乎未能保留至今。越人张岱曾是中郎粉丝,专赴吴地,躬逢虎丘中秋夜的盛景,并写下名篇《虎丘中秋夜》,也是脍炙人口,不输其偶像。而张岱好玩,仅欣赏前辈与看别人玩,觉得不过瘾,回到绍兴后他也在崇祯七年的闰中秋夜模仿苏州虎丘的情形,在城北的蕺山亭下呼朋唤友组织了一次民间赏月活动,据《闰中秋》文记载的情景:
“在席者七百余人,能歌者百余人,同声唱澄湖万顷,声如潮涌,山为雷动。诸酒徒轰饮,酒行如泉。夜深客饥,借戒珠寺斋僧大锅煮饭饭客,长年以大桶担饭不继。命小傒岕竹、楚烟于山亭演剧十余出,妙入情理,拥观者千人,无蚊虻声,四鼓方散。”
蕺山又称王家山,因书圣王羲之故居在此而名,而王羲之的故居后来改成戒珠寺,那个中秋节半夜游客们肚子饿,竟是借用戒珠寺和尚们煮饭的大锅煮饭,由长工们不停地挑上山!赏月活动直到凌晨近三点才结束。笔者曾在绍兴戒珠寺背后通往蕺山的山路上徘徊,遥想当年盛景,万分感慨:谁能承想不到十年的功夫,大明王朝的太平盛世就会猝然坍塌呢?
通往王羲之故居之路,蕺山远眺
方志中有关中秋节的记载就要平常的多,如康熙年间刊印的《杭州府志》有:“八月十五为中秋节,贵家富室绮筵华席,银烛金樽,笙歌缥缈,兰麝氤氲;民间以月饼相馈遗,或楼台玩月,市里嬉游,有连袂至旦者焉。”这说明达官显贵们过中秋与黎民百姓还是有差异的。富豪们是钟鸣鼎食度佳节,普罗大众则是相互送月饼、吃月饼来过中秋。
古语:“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欢度中秋的方式也略有不同。试着分享几个有趣的例子:
据民国初修撰的湖北《郧西县志》介绍,当地居民有个“摸瓜送秋”的习俗,以此来预测生子,被传为雅事。具体如何操作,不得而知。是否如婴儿满周岁抓周那样呢?如有郧西读者或网上方家,还望不吝赐教。
而明清时期的湖南长沙人更是有趣,这天除相互送月饼、自己吃月饼外,他们会以中秋夜月亮的明晦来判断来年的元宵夜是阴还是晴,这个方法不知道有没有科学道理呢?
常言道:『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虽然人人都这么说,但很少有人这样做。浙江台州人就不一样,他们觉得既然十六的月亮最圆,那就在这天来赏月吧?所以明清时台州府管辖的临海县、黄岩县、太平县(今温岭市)、宁海县(今属宁波)和天台县的民众都是以八月十六来欢度中秋的。今天的台州人、宁波人以务实能干闻名全国,可真的是有传统的呀!
最后用明末竟陵文学派领袖谭元春诗《中秋李朱实邀泛义河》来结束这篇应景文,聊解所怀。也祝各位读者中秋节快乐!
厌看他方月,能无故里舟?到城远江水,得酒乱时秋。
磬达东西寺,篙司上下流。宛然吾野外,神貌自相幽。
丙申中秋撰於张宗子故里
2020庚子中秋重订再发
注1:文中配图为作者拍摄。
注2:参考书目《荆楚岁时记》、《岁时广记》、《袁宏道集笺校》(上)、张岱《陶庵梦忆》、民国版《郧阳县志》、康熙版《杭州府志》、康熙版《长沙县志》、康熙版《台州府志》、《谭元春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