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雪梨子2020-09-19 09:43:38

 

“传说”中的祖父

 

祖父,对于我来说几乎一直是个虚无缥缈的存在。

 

原因复杂,主要大概有这么两点。其一,他在抗战胜利前就去世了,距我出生廿载之久,于今则七十五年了;更重要的是,解放后祖母与父辈们都忌讳提及他,这也使得祖父的某些可资流传的事迹逐渐随着时间的流逝,消失在历史尘埃中。待到上世纪末开始因统战对岸的国民党、大陆开始在媒体上宣传国军在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的英勇事迹、国民军人当时的中国军人不再是“敌伪分子”时,祖母早已去世,与他相处同世近三十年的姑姑也已是风烛残年,记忆力严重衰退;而家父则因祖父去世的时候还是个懵懂少年,对他的记忆也不多,对祖父形象大多都是听其他人的转述,十多年前讲给我听、供我记录时,他已近耄耋之年。老年人习惯性的“穿凿附会”肯定会有些,尽管事后我会尽可能反复核对史料,但错讹可能难免。因此,本文中的祖父,只能说主要是由“传说”来拼凑出来的形象了。

 

按乾驿濂溪堂周氏家谱,祖父姓周讳衍阶,号寿堂,一八八七年出生于乾镇驿的街上,长祖母六岁。据说,他成人后投军为生(改名叫“周俊臣”用于军队中),应属当时清朝的湖北新军,估计参加过辛亥首义!

 

但这只是推测,依据有二:一是他的年龄,1911年寿堂公24岁,正是青壮年,在军中的可能性大;其次,按父亲的回忆,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国民政府还都南京,颁奖抗日英雄及历次建国、护国和卫国的将士,也包括辛亥首义的人员,祖父的袍泽,也是乾镇驿街上的某某就前往武昌省府接受颁奖勋章

 

不过,即使寿堂公真的是“参加辛亥首义”,也不过是碰巧遇上。以前有“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说法,只有读书不好,又不善营生的男子才去从军的,“当兵吃粮”嘛,与祖母同龄的毛润之先生不也曾入伍半载……从军就是当年的一种谋生手段!当然,也不排除寿堂公青年时有鸿鹄之志,欲从军实现平生抱负。但不管怎么说,小人物能卷入到武昌首义这样的历史浪潮中,还没被炮火湮灭,也算是幸运。

 

寿堂公比较“靠谱”的经历则是他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转变成了国民革命军人。北伐战争时期,他担任国民革命军湖北独立十三旅的手枪连连长,驻扎武汉,父亲就是那个时候在汉口的汉正街出生的。

 

有必要介绍一下手枪连这个编制。民国初期,军队士兵大都使用步枪,如“汉阳造”,打一枪得重新拉栓,而德国造的驳壳枪则可连发,应急方便,且易携带,因此警卫人员都使用这种当时的最新武器。故警卫连也称“手枪连”。祖父能谋得此职,是因该旅旅长徐声钰先生也是乾驿人,太太娘屋是乾镇驿周家的,正好是祖父的堂姐。过去有“打虎要有亲兄弟,上阵需用父子兵”之说,没有行伍出身的亲兄弟,有小舅子来掌握自己警卫,徐旅长应是比较放心的。

 

据姑姑的回忆,该旅是一九二九年奉命从武汉开拔到扬州的,那个时候她十三岁多些,她晚年时还能记得当年在江轮上的情形、某个勤务兵的小名、徐声钰旅长在扬州过生日时陈诚来恭贺的情景……后来国民革命军整编,该部被收编到陈诚任师长的蒋介石嫡系中央军十一师。据说,陈诚当年对于留用人员许诺“官升一级”,但徐旅长是被“下野”,祖父当然也就跟着离开部队回到湖北。

 

后查阅国民革命军十一师的军史,确有其事。据记载,徐旅长空缺一职由当时陈诚十一师的参谋长周至柔兼任,周后官至国军空军司令,而这个十一师后来又扩编成了十八军……因此,陈诚的家底在国民军中称为土木系”,“十一”为“十八”成。究其本源,有三分之一来源当年这个国民革命军湖北独立十三旅”,即祖父曾供职的部队。

 

祖父被整编回来后开始还是在汉口居住过一段时间,大约是大水灾(1931年)后返回老家。据父亲说,祖父后担任过本邑的县保安大队长,但因当时的县长指使他“法办”县长的政敌,公报私仇,让祖父心惊胆寒,担心哪天这个厄运也落到自己头上,于是就辞官不做,回到乾驿赋闲了。这段往事仅是个孤证,在县志等资料中尚未找到相关资料,只能姑妄听之,这里姑妄录之。

 

不过,祖父一生行伍,在乾镇驿圈子中还是有些“江湖地位”的。

 

有个传说可资证明。抗战时期,乾驿属于多重势力染指地,与日军控制的县城银元差价大,一些人就在乾驿收集银元到县城倒卖。伯父学徒的商铺“张宝盛”也干此类生意。有一次,伯父帮老板送货到县城,途中被一伙强人打劫,银元没收,伯父只身逃回。祖父得知这支部队是共产党武装头领本族的周彬,于是修一书托人给他,周彬果然派人将银元悉数送回,还附信请祖父告诫伯父再勿做此等冒险事,后伯父就离开乾驿的“张宝盛”,到外地的某商行学徒。当然,这也是道听途说。不过,周彬确有其人,他是陶铸同志二三十年代在应城的汤池办革命青年培训班的学员,当年本邑的乾驿、皂市和京山县有不少进步青年参加这个培训班,投身革命。周彬同志在解放后曾任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

 

传说中的祖父性格狷介、脾气古怪。他辞官不做,赋闲在家,又染上了鸦片,坐吃山空。家境困顿,子女无法就学,全都送去商铺学徒。但他却死好面子。祖母娘屋朱家的人看到他们的窘境,总想着帮助些。据说有次过端阳,朱家兄弟就借机送来几十斤大米和几斤油,不想却引来祖父的勃然大怒:

 

你的姆妈欺老子穷啊!过端阳节,你要送就该送粽子跟绿豆糕啊!”将那些米和油扔到门外。

 

朱家人见状,只好重新送来端阳节的应景礼品。当然,祖母也趁机将米和油搬到家里济困度日。

 

祖父母一共生育了七个子女,但四个夭折,只有姑姑、大伯和家父存活下来。祖父大约是在一九四四年离世。未见到两个儿子成家,也就是生前并未成“祖父”。不过姑姑已归熊家,且有两个儿子,寿堂公应享受了“外祖父”的称呼。

 

根据前辈们的零星叙述,祖父寿堂公的生活轨迹梳理如下:

 

成人后加入满清的湖北新军,几经清末民初的动荡后成为国民革命军,在一九三零年被整编,随下野的徐声钰旅长回到湖北,在汉口居住过一段时间,四处谋事,求生养家(据说有一次祖母收到外出谋生的祖父来信让她带着孩子到某处,帮助看信的识字邻居认为有些蹊跷,后发现果然是一个人贩子的骗局),大水灾后回到老家乾驿,此时大约是一九三二年左右,此时祖父四十五岁,家父3岁多;其后在县城担任过县保安大队长一职,因故离开,任职时间应该不长。后再返汉口抗战爆发后回乾驿赋闲,未出任日伪政权的任何职务(其长官徐声钰旅长则随国民政府转进鄂临时省会恩施担任中将参议),后染上鸦片,穷困潦倒而死,年57。

 

祖父短暂平常的经历,让他的后人们成为新社会下有复杂社会关系”的人。鼎革后子女们都需要生活、还要“进步”,每到入党提干时期,就需要外调祖父的“历史问题”。不过,姑姑、伯父和父亲都统一好了口径:

 

当年独立十三旅在扬州整编,是因他们不愿去进攻江西的红军才被蒋匪手下的陈诚缴械的,是革命之举。

 

而他担任县保安大队队长的事情,似乎没有被揭发,因此姑姑家的后人,伯父入党问题都未受到实质性的牵连。但绝口不提有“历史问题”的这个人,是周家的共识,这也是为什么寿堂公的孙子辈感觉他虚无缥缈的原因吧。

 

有趣的是,祖父与蒋介石是同一年出生的,祖母更是和毛润之同庚同月。只不过,蒋中山、毛泽东都是历史动荡时期的弄潮儿,他们因缘际会因势利导也许还有阴差阳错地左右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演变;祖父母呢?仅是历史浪花中千百万不起眼的小泡沫,随着大潮的涌荡冲涮而消失。

 

此刻我也奇想:作为乾驿濂溪堂周家的男儿,祖父寿堂公年轻时也许真有过匡扶天下救济苍生的壮志?然彼时国势陵夷民智不开人心不古军阀混战、日寇入侵国将不国......这些都让他感到迷茫、挫败失望绝望,从而将己之余生寄鸦片带来的烟雾缭绕中……大变迁时代有几个能成功弄潮而不被潮水冲刷消逝呢

 

我将这些断章残片的记忆传说记录于此,为未来某天突然有觉悟要慎终追远的本族子弟留下一点家史资料,也供某些喜欢小人物传记的研究者参考。

 

 

2018.07.23撰发

2020.09.19存档

 

本文家事谢绝转发

 

相关链接

父亲死故乡就没了

纪念祖母朱雲珍老孺人

永远的思念:悼姑妈

父亲的死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