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剑2020-08-24 18:35:13

     人们常常唐、宋、元三代的主要文学形式归结为诗、词、曲,即唐诗、宋词、元曲。和后来明代的曲区分起见,元曲也被称为北曲,而明代的曲就叫做南曲。北曲之源在明代以前很少有人探讨,到了明代王世贞才开始论及。王世贞在《曲藻》中说:“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意思是金灭北宋以后,北人觉得词唱起来不痛快于是就有了北曲,元灭南宋以后北曲传到南方,南人认为和南方原有风格不和谐就产生了南曲。曲由词发展而来,这种说法一直被后世认可,即所谓曲为词余,几乎成为定论。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正如宋词一节中说到词不是诗余,曲也不是词余。任中敏先生说过散曲“其所用曲调,则有越过宋词,直祧盛唐乐曲者。”曲的源头一直可以追溯到唐代,元曲的许多笔法和唐代的《敦煌杂曲子》相当类似,若单从文辞格式来看,曲子词《醉公子》等几乎和元曲没有什麽不同,因此不能说曲只是由词发展而来。在一定意义下也许可以说词和曲是隋唐燕乐和敦煌曲子词的一对孪生子。

    从音乐角度来看,北曲是宋元时期北方戏曲(为统一起见下面就称为剧曲)、散曲所用各种曲调的统称。近人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对335个曲元曲调考察其渊源,统计了114调,11调出于宋代大曲、75调出于唐宋词、28调出于诸宫调。清代乾隆十一年(1746)由庄亲王允禄、乐工周祥钰、邹金生等人编辑成书的《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列举了南北曲牌及其变体4466首的乐谱,是研究南北曲音乐的重要参考资料。北曲曲调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唐宋大曲、唐宋词调、鼓子词、唱赚、转踏、诸宫调、北方民间曲调、北方各民族音乐、宋杂剧以及金院本,下面逐一加以说明。

    唐朝实行夜禁;而宋朝没有夜禁,夜市场繁荣,宋代的瓦舍(或叫瓦肆)、勾栏是夜晚群众聚集娱乐演出的场所。勾栏在宋代并不是后世的妓院,而是演出场所。勾栏上面封顶,为全封闭式近圆形建筑。其中用于演出的部分是戏台,戏台后部有戏房,以布幔来与前台分开。戏台上设有乐床,是女艺人演奏乐器的坐处。这些坐在乐床上的女艺人还兼有念诗、伴声等职能,以辅助场上的角色表演。若干个勾栏组成一个瓦舍,当时瓦舍几乎遍布汴京城,据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大的瓦舍有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可容纳几千人,瓦舍很像过去上海大世界这样的游乐场,每个勾栏叫做棚。《东京梦华录》中说“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可见宋代的群众文化何等的繁荣。瓦舍勾栏演出的节目内容丰富多彩,有杂剧、杂技、傀儡戏、影戏、说经书、说唱、讲史、讲笑话、舞蹈、诸宫调、耍武术等等。瓦舍勾栏为各种艺术提供了互相学习、交流的条件。由于瓦舍给艺术人们提供了固定的演出场所,许多艺人就可以长年在这里卖艺,出现了职业艺人。也吸引了流浪艺人到这里演出。到瓦舍娱乐的观众有市民、手工业者、商贩和士兵,也有进城看戏的农民。

    瓦舍勾栏的长期活动,随之产生了职业的编剧和导演,他们以编写话本,剧本、曲词为生。大批下层文人从事编写行当,被称为才人,组成叫做书会的行业组织。他们熟悉舞台,懂得演出的各个环节,了解观众的喜爱。在书会这个组织中,对演出的艺术性有了专人负责,修改曲词和脚本,丰富其内容,增强舞台表现力。歌舞、说唱节目的曲词和一部分以歌舞为主的宋杂剧的曲词分别就是散曲和剧曲的雏形。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宋杂剧和元杂剧不同,只是杂技、相扑、小歌舞等杂艺之总称,金灭北宋后,在北方就叫作金院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