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剑2020-08-27 15:15:34

     诸宫调是宋、金、元时期的一种大型说唱艺术,有说有唱。它对曲影响最为直接和深刻,曲牌联套体的结构体制就来自诸宫调以唱为主。歌唱部分是用多种宫调的若干不同曲调组成,故称为“诸宫调”,亦称“诸般宫调”。这一曲种形成于北宋神宗(1068~1085)年间。宋代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载:“熙、丰年间……泽州孔三传者,首创诸宫调古传,士大夫皆能诵之。”《都城纪胜》中也说:“诸宫调,本京师孔三传编撰传奇、灵怪,入曲说唱。”诸宫调曲调来自唐宋大曲、唐、宋词调、缠令以及当时流行的其他俗曲。从今存的诸宫调作品中可以看出其曲式包含有:单个曲牌的只曲;由一支曲牌反复或多次反复再加上尾声而构成的短套形式;用属于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接而成的套曲形式。这几种曲式,视故事内容情节的需要,用不同的方式组织起来,并间以说白,以说唱长篇故事。诸宫调虽然产生于北方,随着宋朝南渡,也传到了南方,就有南北诸宫调之分。诸宫调所用的伴奏乐器,宋时主要用鼓、板、笛;金、元时,有加用弦乐器和其他打击乐器。金、元时期的北诸宫调用韵以中州韵为准,无入声。音乐用七声音阶,声调遒劲朴实,以琵琶和筝这种弹拨乐器伴奏,有“弦索调”之称,少数有用鼓、笛的,也是金、元时期流行于北方的杂剧与散曲所用的音乐。南诸宫调用韵以当时江浙语音为准,有平、上、去、入四声。音乐用五声音阶,声调柔缓婉转,伴奏乐器主要是笛子。金、元时的诸宫调作品,今存的也只有少数几种,其中《西厢记诸宫调》是唯一完整的一部,作者为金代章宗(1190~1208)时人董解元,故又称《董解元西厢记》或《董西厢》,是中国古代优秀说唱文学作品之一,对元杂剧《西厢记》的创作影响很大。《西厢记诸宫调》音乐丰富,共用了14个不同的宫调,150个左右基本曲调。这些曲牌的乐谱约有三分之一还保存在《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中,由于用弦索调演唱,又称为《弦索西厢》。明、清时把诸宫调叫做“弹词”或“弹唱词”。

    宋末,民间出现更多新乐曲,北方民间俗曲有《山坡羊》、《穷河西》等(相当于现代陕北的《信天游》、青海的《花儿》等)。北宋宣和年间,汴京风行《国朝》、《蛮牌序》、《蓬蓬花》等少数民族的音乐,歌词非常通俗。直接用女真族话演唱的女真乐曲也有传入,如双调的《风流体》。此外曲牌中如黄钟宫的《者刺古》;双调的《阿纳忽》、《古都白》、《唐兀歹》、《阿忽令》;越调的《拙鲁速》和商调的《浪来里》都不是北方汉族的曲调,应该属于女真或蒙古乐曲。

     “杂剧”最早见于唐代,意思和汉代的“百戏”差不多,泛指歌舞以外诸如杂技等各色节目。到了宋代,“杂剧”逐渐成为一种新表演形式的专称,包括有歌舞、音乐、调笑、杂技,形式确实称得上“杂”的。它的表演分为三段:第一段叫做“艳段”,表演内容为日常生活中的熟事,作为正式部分的引子;第二段是主要部分,大概是以说唱或舞蹈表演故事;第三段叫“散段”,也叫杂扮、杂旺、技和,是滑稽和调笑的表演,中间或穿插杂技。三段各一内容,互不连贯。杂剧的音乐,有些直接取自宋大曲,有些则来源于民间小曲。北宋以后,杂剧既有随南宋南迁的,也有为金所继承的,金继承的宋杂剧也称院本,与宋杂剧在体裁、演出形式、脚色分工等方面大致相同,其不同只在所用曲调(曲牌)方面。南宋的杂剧逐渐丰富剧本的故事情节,开始注重人物塑造,如南宋中元节表演《目连经救母杂剧》能够连演7、8天,观者倍增,可以说已经有了元杂剧的雏形。

树蛙瓦凹2020-11-26 23:04:36
喜欢诗词也喜欢元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