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剑2020-09-02 17:25:02

农历的七月十五日是佛教的盂兰盆节,这是早在东晋(公元四世纪)时就产生的佛教节日,后来,佛教东传到日本也成为日本人民的传统节日。不过,现代中国对盂兰盆节已经渐渐忘淡了,但是日本至今还十分重视这个节日,把它列为国定假日。本文说说它的由来。

    西晋的时候有一位高僧名叫竺法护,他本是月支人,世代居住在敦煌郡(今甘肃敦煌市)。八岁出家,性情純良而好学,每日诵经数万言,博览六经,涉猎百家。当时,虽然中原已经有不少地方建立寺庙,塑造或悬挂佛像,顶礼膜拜,然而许多大乘经典尚未齐备。竺法护就跟从师父竺高座到西域,他遍通了西域三十六个国家的語文,获得《贤劫》、《大哀》、《法华》、《普曜》等经典的梵文原本共165部。晋武帝泰始二年(266),从敦煌到长安、洛阳和江左(一般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弘扬佛法。此后,从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到晋惠帝元康九年(299)的二十年,竺法护在长安的青门外,营建寺院,译经154部。晋愍帝建兴年间(313-317)竺法护圆寂,享寿七十八岁,当时人称他为月支菩薩、敦煌菩薩、敦煌開士、本斋菩薩。

    他所译的佛经中有一部《佛说盂兰盆经》,这部佛经的大致意思是说佛祖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键连(简称目连)菩萨,在得到六种智慧(六通)后,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就用道眼视察,却看到已逝去的母亲在饿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头不成人形。目连十分伤心,于是用缽盛饭,想送给母亲吃,但是刚把饭送到他母亲手中,尚未入口就化为灰烬。目连没有办法,哭着请求佛祖帮助救救他的母亲。佛祖说︰“你母亲罪孽深重,你一个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众的道力共同救助才行。为此,你要在七月十五日众僧結夏安居修行圆滿的日子里,敬设盛大的盂兰盆供,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依靠他們的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亲。”目连按照佛祖的指点去做,他的母亲真的脫离了饿鬼道,于是目连又对佛祖说:“弟子的生母,蒙三宝功德和众僧威神之力脫离了饿鬼道。弟子因此想到,未来世,一切佛弟子,是不是也应该奉盂兰盆,救度现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呢?”佛祖答道︰“问得好!你是个善男子。我正要说今后凡佛弟子行慈孝时,都可以在七月十五日这个佛自恣(舒服)的時候,佛喜欢的日子,备办百味饮食,广设盂兰盆供,供养僧众,这样做既可为在生的父母添福添寿,也可使已逝的父母脱离苦海,得到快乐,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盂兰盆是梵文Ullam-bana的音译,Ullam是倒悬的意思,形容苦厄之狀,bana是指盛供品的器皿,翻译成盆字十分妥贴。佛教认为供这个器皿可以解救已去世的父母和亡亲的倒悬之苦,盂兰盆就有‘解倒悬’的意思。这部佛经所宣扬的內容,和中国儒家的孝道十分吻合,很快就被认可。随着这部佛经的传播,漢传佛教地区从东晋开始,就把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五日定为盂兰盆,在这天举行斋僧祭祖活动,宣传对父母的孝敬。

    在盂兰盆节形成以前,农历七月十五日就已经是中国民俗中的一个节日,它最早是周朝的一个举行祭祀先人礼节的日子,道教产生以后成为道教的一个节日,这要比盂兰盆节的出现早得多。

    道教奉老子李耳為教祖,但在春秋時期老子仅仅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还未形成为一种宗教。道教产生的初期就以天、地、水为宇宙的三个基本要素(三元),东汉末年的五斗米道(這一道家教派后来叫做天师道,就是現在道教的正一派)把它们称之为三官。五斗米道在其重要的祷祝术中,強调对三官的崇拜。三官是天官、地官、水官的合称,也叫做‘三官大帝’或‘三元大帝’,即上元天官紫薇大帝、中元地官清虛大帝和下元水官扶桑大帝。他们应该是道教中重要的神祗,不过也有把古代的炎黄部落的首领尧、舜、禹附会为三官大帝。三官大帝的主要职责是在三元日,即在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这三天,考校世人的善恶,以决定给予罪福,这在道教的《因緣經》中说得很明白。《因緣經》说:“正月十五日,上元宮主一品九气赐福天官紫微大帝,于是日……同下人间,校定罪福也;七月十五日,中元宮主二品七气赦罪地官清虛大帝,于是日……同出人间,校戒罪福也;十月十五日,下元宮主三品五气解厄水官扶桑大帝,于是日……同到人间,校戒罪福也。”

    三官信仰本源于原始宗教中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根据道教的说法,三官能为人们赐福、赦罪、解厄,即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其中,中元地官清虛大帝在七月十五中元时普渡孤魂野鬼,有罪的人也可向其祈求赦罪。《修行记》云︰“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鬼囚徒亦得解脫。” 又据道教经典总集《道藏》载︰“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选众人,分別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经,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脫。”定在七月十五,是因为因為自古以來,民间都认为这一天是祭祀亡親、悼念祖先的日子。后来北魏(386-534)官方就把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正式分別定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后世延续下去。

    印度的历法很明显是和中国的农历不一样,所以印度佛经的梵文原本中決不会有中国农历的七月十五日这个日子。因为华夏文化和民间信仰有強大的同化作用,不论是本土产生的道教,还是传自印度的佛教,都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适应本土文化的过程。笔者猜想当初竺法护翻译《佛说盂兰盆经》的时候,一定早已知道七月十五日是一个中国民間祭祀亡亲、悼念祖先的日子。《佛说盂兰盆经》说的刚好是目连救母的故事,也涉及祭祀亡亲、悼念祖先,于是竺法兰把盂兰盆节定在七月十五日,这样农历七月十五日就同时成为佛教的盂兰盆节和道教的中元节。

    盂兰盆节或中元节 ,俗称“鬼节”或“七月半”。俗传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习俗。送祖时,纸钱冥财烧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时,在写有享用人姓名的纸封中装入钱纸,祭祀时焚烧,称“烧包”。年内过世者烧新包,多大操大办,过世一年以上者烧老包。后来于兰盆节除设斋供僧外,还增加了拜忏、放焰口等活动。仪式之前,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大米和面制桃子。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

    到了晚上,家家户户还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着五谷丰登,这叫作“布田”。有些地方有放水灯的活动。所谓水灯,就是一块小木板上扎一盏灯,大多数都用彩纸做成荷花状,叫做“水旱灯”。按传统的说法,水灯是为了给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灯灭了,水灯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过奈何桥的任务。那天店铺也都关门,把街道让给鬼。街道的正中,每过百步就摆一张香案,香案上供着新鲜瓜果和一种“鬼包子”,桌后有道士唱人们都听不懂的祭鬼歌,这种仪式叫“施歌儿”。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上元节是人间的元宵节,人们在陆地上张灯结彩庆元宵。中元由上元而来。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中元张灯是在水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