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西关人2021-05-31 02:01:40

有种误解,以为会用一种乐器就懂音乐。 我自己则不会这样认为,即使跟专业都音乐老师学了10年的钢琴,我仍然觉得对音乐一无所知。

 

教演奏的老师只会教你如何处理一首乐曲,但不会解释为何要如此处理。一开始我以为可能因为我老师不是科班出身,或者因为她知道我不会走专业的路子,所以对我没有这方面的要求。 但后来听了不少国外的大师班,他们在谈论作品处理的时候也很少论及为何要这样处理的。显然这不是演奏课程要解决的问题。

 

好奇心一直有。看了不少书,听了不少讲座,但觉得越来越糊涂,都是专业的音乐人,有些讲解非常精彩,听的时候觉得自己完全懂了这首作品,但转身听另一作品,又傻眼了,刚学到的几招完全派不上用场。有些直接告诉你,就别费这份心了,音乐不用你懂,你喜欢就行。更让人抓瞎的是,有的音乐叫月光却不是写月光,有都音乐写月光又不叫月光,怎一个凌乱了得?

 

可是不甘心啊。如果只听自己喜欢的音乐,慢慢就会局限于只听某个调调的音乐。 如语文课本里面的范文,有些一看就喜欢,有些老师讲解了才喜欢,有些老师讲了之后还是不喜欢,但是也不能否认它在文学里面的地位。只挑自己喜欢的看,该错过多少风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面对陌生的篇章,普通人都能够分辨出它的优劣。文字可以,为什么音乐不可以?

 

 面对海量谈论音乐的油管视频,首先要确定制作人讲的是音乐而不是演奏。首选是学作曲自己又作曲的,其次是指挥,他们真的是在做音乐分析。至于学音乐史出身的人,很多时候他们只是讲作品的背景和音乐家的故事,尽管对听懂音乐有帮助,但搔不到痒处。有时候发现他们讲了一堆胡里花俏的东西,实际上是用文字去描述音乐而不是分析音乐。

 

音乐分析的首要问题是搞清楚三大音乐类型的划分,如果有人一开始就告诉我,我就不会产生之前提到的有关月亮的困惑,可惜大部分的音乐分析讲座或视频只着眼于对某个特定作品的分析,因而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第一类是民谣,像生日歌和圣诞歌。第二类是纯音乐,第三类是标题音乐。纯音乐跟标题音乐的区别就像抽象画跟具像画的区别。

 

经常被人带进坑里是有些分析音乐的人把纯音乐当成标题音乐来写解读。这些人要么就是半桶水,要么就是以为这样便于解释。小时候听音乐讲座,讲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乐曲开头的两个三短一长,老师解释为这是命运在敲门。后来才明白那三短一长的节奏是贝多芬的一种执念,贯穿他一生的众多作品。

 

还有一个“二泉映月”的视频旁白是这样写的:两个失明或失聪却善于抒叙美妙月光语言的大师--花彦均和贝多芬,穿渡时光隧道,横越世纪屋脊,相互映照这它们心中的明月。这首歌曲的视频制作看得出制作者挺用心的,可惜他一厢情愿的穿越时空的东西遥望却很牵强,因为这两位大师压根就不在写月亮。误会一旦种下,就变成了常识。

 

 混淆通常还是故意的, 因为写纯音乐和标题音乐的本来就分属泾渭分明的两拨人,他们之间隐隐的还有互相排斥的势头,跨界的一只手都能数得出来,两边都算顶级的大佬就只有莫扎特和柴可夫斯基,一个写歌剧,一个写芭蕾舞剧音乐。

 

搞清楚了分类,就可以去学习音乐的遣词造句,修辞手法,组织转折,开篇结局, 读懂大师们的千言万语,才不辜负他们的苦心孤诣。

 

The Three Sheres by Sideway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b3hYTWqF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