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六祖有“明心见性”四个字,马祖提出“即心即佛”。都非常简短。马祖还是逢人就抛。但和六祖那四个字一样,说多了,连小朋友都整日会挂在口上当歌唱,所以他又说“非心非佛”,这样小朋友就不懂了。还是得真正悟了,才明白怎么回事儿。
写这么一篇,我也是个小朋友。
有人来求道,马祖道一逢人便抛下一句,“即心即佛”。别人问为什么,他说是为了“止小二哭”。别人又问,小儿不哭了,你又怎么说?马祖道,“非心非佛”。
这个对话,挺有意思。一般会听糊涂。
什么是“即心即佛”?
其实就简单像劝人积德行善,念南无阿弥陀佛,你想了解学习禅宗怎么办?那从听说“心即是佛”开始。
“即心即佛”,就是你这个心,就是佛;这佛呢,就是你这个心的意思。没那么高大上。
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呢?
就是告诉咱,求佛,不用去拜神,也不用非得读经,也不用总是盼望着从别人那里求得学得。
就是从你自己,往你心里找。
那么我们这颗心,是不是简单就是佛呢?
其实六祖慧能,在《坛经》里面,已经做了很好的开示:
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
——六祖慧能《坛经》
我们这颗心,既是佛心,也是众心。我们的心,每时每刻,都在起各种念头,产生各种妄想。如果我们心里常驻这些妄想,像在江河上一样随波逐流,那么就是众心,我们就是凡人;如果我们可以尽可能少产生这些妄想,不跟随这些妄想,好像河流一样,安静流动,那么就是佛心,我们就是佛。
好像有点切换的感觉有没有?
其实人人都能切换,只是看你能不能定。而定,依靠你生慧,有慧。若知心本无一物,却又可生一切相,就好多了。
都是这颗心。
牛逼就牛逼在这里。
领悟到这一点,就知心、佛、众生,没有什么差别。它是可以切换的。
但为什么马祖又说“非心非佛”呢?
“非心非佛”,什么意思呢?字面意思,其实就是把“即心即佛”否定了,心不是佛,佛不是心,或进一步地,根本就没有心,也没有佛。
这样一下就让人迷惑了。
不过真正懂得即心即佛的道理,就不那么容易迷惑了。浅一点的层次,若你的心,总是一颗妄心,那么自然不是佛心,因为佛心不是妄心。深一点的层次,妄心、本心皆是心,众生也皆是佛,只是不知其为佛,既然大家都是佛,那也就相当于没有佛。
再深一点层次,心和佛,都不过是个名字罢了。它们都只是空性的一个“限量版”。我们只看到空性,不知心和佛为何物。
当然,最后不执着于空性,任用无碍,游于物,而不滞于物即可。管它什么心啊、佛啊、空啊这些东西,通通乱棍打走!
但是不是像马祖那样,可以随口向佛像吐痰呢?是不是可以像南泉那样,斩猫教众呢?
我觉得也不好。我们不需要去这样行为,以表示自己不滞于物,也没必要这样去教育弟子,本无生死。未悟的弟子可能效法。你吐痰到佛像身上,也要让人家去擦拭不是?你斩猫,也惊世骇俗了不是?其害大于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