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依然是两年前的旧文。既然已经贴了何广智,就把杨笠也贴了吧。可以借鉴,作为梦想前瞻。杨笠的故事,告诉我们,在一个地方、场合、环境是弱点,换了一个地方、平台或方式,却可能大放异彩。
————————
我们说一个行业里,他/她就是个天才。这个夸奖看似很高,其实也不是。如果我们觉得自己,在其他所有方面都做不好,没自信,唯独在这一份上,不仅喜爱,还得心应手,那在这一份上,就是天才了。杨笠、何广智,都属于脱口秀上这一份。
上次我们介绍了国内脱口秀演员何广智。刚才一不小心,把脱口秀打成了脱裤秀。然后自己就笑了。可能脱口秀就是这样,不需要太高大上的东西,但是好玩、娱乐,很生活。
它不是开讲座,也不是演讲,它本质上是个娱乐业。脱口秀演员,在职业上,其实就是像一位歌手。歌手写好歌唱好歌,大家觉得好听,并不一定要你通过歌曲来讲人生大道理;同样,脱口秀演员写好段子说好段子,大家觉得好笑,就完成百分之八九十了。
剩下那百分之一、二十,要么是不足,要么可能只是个副产品,好像解构了什么,好像引起了什么注意,好像表达了什么观点。但最终,对脱口秀来说,笑,是搭通一切的桥梁。
脱口秀的残酷,也在于此。好不好笑,给你三十秒。只有三十秒的时间。所以既需要创作能力,还需要表演技巧;既需要热情,还要有喜感;既需要观察,还需要经历;既要有郁闷、经受过挫折,有强烈表达和诉说的欲望,还需要对作品不断的打磨和演练。
把这些所有加在一起,就都不如天赋。在这方面有天赋的人,俗话说就是祖师爷赏饭吃,再加上一点努力和机缘就可以了。前有李诞、池子,现在的新人里有何广智、杨笠。
不是说其他人不好,而是说,一群做同一种事的人,总有那么一两个,是天生就这块料的,尽管他/她自己一开始也不知道,或者一开始也笨笨拙拙的,但那也只是包裹在石头里的玉,需要切割、打磨而已。
讲杨笠。
杨笠一开始也不知道自己是脱口秀这块料的。
王自健主持《今晚80后脱口秀》那一年,2012年,可以算是国内脱口秀综艺节目的元年吧。而杨笠是个90后,1992年生,那时还是北京服装学院的学生,学动画的,毕业后做了一名平面设计师。
北京服装学院毕业的,我以前还介绍过做短视频的王乃迎,也是特别有搞笑天赋。
杨笠对平面设计师这个职业,并不得劲儿。我觉得她是那种比较随心所欲,不太喜欢受到束缚的人。设计,表面上是你的创作,但特别容易受制于甲方的主观喜好,而又当你自己的设计水平,还没有达到一个相当的高度时,就特别容易陷入纠缠、煎熬、折磨之中。
这种纠缠、煎熬、折磨,是你非常不喜欢的,就挺烦,挺痛苦。杨笠就喜欢怼对方,戳对方痛处。你不认可我,我日子不好过,我也让你难堪,让你不舒服对吧?
在现实生活中,这个做法不好,但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充满了戏剧冲突。因为一般人没有“戏”,因为都不在人前表达,都是唯唯诺诺,然后回家生闷气,或打电话、喝酒对朋友倾诉。
杨笠做了半年,就辞职了,想干一个简单的,不动脑子,不折磨人的。她在北京天桥一带租房子住,就在附近的天桥艺术中心,找了个场务活。不用坐班,当有演出时,跑过去做一些卖票、领场的活。天桥一听就联想到杂耍,接地气的,偏偏这个天桥艺术中心,却是学国外搞高大上音乐剧的,要端着。已经开场了,迟到的人不让进,要等下一幕。杨笠就负责在门口拦住这些不守规矩的人。既然不守规矩,难免骂骂咧咧,杨笠就要跟他们怼,戳你痛处。
有点像《九品芝麻官之白面包青天》里的包龙心,到妓院里做龟公,学会了天天和人吵架,成为吵架高手。
其实杨笠一直在练脱口秀,只是她自己不知道。至少是这一种风格的脱口秀,冒犯和吐槽。现实生活中,其实彼此都不爽,但放在舞台上,就充满了喜剧效果。现实生活中,每当有这种事发生,群众喜欢围观看热闹,其实也相当于一个舞台效果了。
杨笠发现自己,特别喜欢骂、怼、戳这些人,不讲不痛快。就这么一边在剧院做场务,一边在家看看综艺打发无聊,排解郁闷,晃悠了一年。
给她人生带来新的契机的,是2017年初的《吐槽大会》第一季,发现同样是骂人,在舞台上,婉转地骂,不仅被骂的是大明星,很高兴,骂人的人还可以赚钱呢,她觉得这个好,很喜欢,就去北京的脱口秀俱乐部做开放麦。
就把以前那些骂孙子的经历,再讲一遍呗。本来以为很好笑,发现讲出来并不好笑。所以这玩意儿,还得看你怎么讲,得有技巧。虽然一开始反馈没那么好,但杨笠感觉,这是个让自己很开心很享受的事。
你做一件事,你首先得自己很开心很享受对吧?你再把它变成一个职业的话,我们说,这辈子就不用工作了。
杨笠就尽可能找到窍门,把这些事,说得很好笑。你要很轻松的说,你得停顿,你得埋包袱,抖包袱。观众笑了,她觉得好像找到了方向。这是她喜欢的。但是在北京线下脱口秀这么漂了一年多,如果没什么名气,是挣不到什么钱的。
那只是一个喜欢、入门和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享受的同时,不断完善自己。
一个难受的事情,可以讲得很好笑。一个你觉得好笑的事,在舞台上,可能鸦雀无声。这就没办法,得慢慢揣摩。
除了表演技巧,还得慢慢找到一个度。杨笠的风格,就像个邻家女孩,表达比较轻松、自如,在圈内有了一定名气。只在北京说了一年多脱口秀,2018年南下上海,加入了李诞的笑果文化,正式把脱口秀,变成自己的职业。
笑果的这帮人,既要帮嘉宾做编剧,又要自己上去演,可谓从文本到表演的双重锻炼。2019年,杨笠上了《脱口秀大会》第二季。虽然已经有了亮眼表现,但整体上,尚欠火候。
轻松不代表肆意,有强烈的表达欲望,不表示什么都可以拿出来说对吧?
得轻巧。
不需要世故,但得狡猾一点,大家都不傻,能体验到那一些微妙,不走极端,而采取留白的方式。
好像罗素彼得斯(Russell Peters),当着那么多种族的观众,开各个种族的玩笑,冒犯了,但大家不以为意,反而很开怀。
这里面就有个轻巧。好像走钢丝一样,没到,就顶上点,过了,就收一点,既要表达自己,又要照顾观众的感受。一开始有点难,慢慢就熟能生巧,甚至游刃有余了。
这有一个过程。
杨笠除了她的表达,她的技巧,还重在她很会领悟。
可能女生在这方面,本能比较强。你不能意气用事,你得想想后果,得有点忍耐,有点克制。男生就可能比较随意些,任性些,就是干。
我看了杨笠说的一句话,脱口秀演员,就好像训狗。
这个领悟很深刻,虽然挺冒犯,挺自嘲。
不是说脱口秀演员是训狗一样去训观众,而是说脱口秀演员像狗,观众的笑声像是在训练脱口秀演员。
你得跟着这个节奏去调整自我。把自己的身段放得低一些,但不是迎合,不是low,只是一个训练思维技巧,你得去调整自己,包括文本和表演,你仍然是在表达你自己,而且展现强烈的个人风格,但是以观众喜爱和接受的方式,并最终对“笑果”负责。
同样是怼,是戳,尽可能减少受众的不适,而把搞笑的那一面放大。这是需要智慧的,需要心性的,需要设计的,当然也需要演练的。越自然越好。
杨笠是学设计的,虽然已经脱离了平面设计的本行,但依然可以运用这个理念。简单一张名片,都需要设计,来突出专业、大气、简洁、美,那么脱口秀表演,也是需要设计的,设计得轻巧、自然、搞笑。
到了当前的《脱口秀大会》第三季,她找到了状态,发生了兑变,更加轻松自如了。她表达的东西,如果在舞台下,用直白的方式说,是非常尖锐的,非常刺耳的,可能还会挨打,但在舞台上,用精心设计的,轻巧的方式呈现,却让所有人听得很开心,印象很深刻。
人们笑了, 印象深刻了,才开始把你说得当回事儿,笑完之后,想了想,觉得你说得有道理,以后是得注意注意,收敛收敛,改变改变。
所以好的脱口秀,它不是打针治病,它就是个润滑剂。打针治病这种方式,大多数人都是本能拒绝的,他会觉得,你才有病,你们全家都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