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兄谈到道德经中个别字词的更改,我简单聊一下。
首先,无法还原老子最初在尹喜面前写下的五千来字。因为从他写下,大家都在抄,抄多了,总会抄错。我想,即便郭店楚简,也有可能有抄错的地方。
再加上各国文字不同,异体字、通假字多。
另外一个,就是秦始皇烧了一把火,把民间藏书烧了,项羽放了一把火,把国家图书馆烧了。所以现在看到的很多古籍,都是汉初那几个皇帝,找秦朝的博士,一个个背下来,用当时的“简体字”(隶书)重写下来的,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官学上靠,又加上了谶纬之术,为政治服务。而民间呢,总有个别私藏的,还有从墙壁内、墓葬内发现的,那些先秦时期的“繁体字”(古文)版本,所有又有一个民间“古文”版,又被一些人利用,出于政治目的,伪造。
一个字,乱。
就好像华山有剑气二宗之争,禅宗有渐顿二教之争,反正这些古籍,也有今古之争,一直延续到今天。
不过好在道德经只有五千言。
从皇帝到百姓,都喜欢,流传甚广。字句的出入,不会太大。
从河上公的版本,就已经相对定型了。
河上公,有可能就是来自齐国稷下学宫,或者什么人的弟子。稷下学宫,以黄老学派为主。汉初黄老之治,也是齐国那一套的延续。曹参本人,在做相国之前,先做的齐相,把那帮黄老学派的人找出来请教,延续的都是那一套,就是喝酒、泡妞,放任百姓自己干。
你只要不管他,人人都会撩起袖子加油干。
从秦灭六国到建汉,其实中间只隔了19年,十分短暂。汉朝从建立,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前,黄老之学治国七十年。
所以这个版本,应该是比较稳的。直到三国王弼的版本,只是注不同,道德经原文字句几无差别。后世又经过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清世祖御注刊行,都是注不同,原文字句几乎都是照搬。
应该继承的都是汉朝的河上公版本。
只是注意,里面有一些避讳。主要是避汉高祖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汉昭帝刘弗陵的讳,道德经中,
邦改国。其实刘邦之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那叫相邦,而不是相国。“治大国若烹小鲜”,一定要还原,还原成“治大邦若烹小鲜”就可以了。同样,国和邦,古意不同,来历不同,但后来都差不多一个意思了。
恒改常。“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还原为“道可道,非恒道”。“恒”的意思更准确,但理解了大道,也知道“常”也是那个意思。
启改开。这下明白,为什么大禹的儿子,有时说夏后启,有时说夏后开。为什么有时叫启明星,有时叫开明星。河南开封市,本来是叫启封市。都是这些皇帝和他的犬儒臣子搞的,说是儒家的礼仪。
所以把道德经里“天门开阖,能为雌乎?”,还原为“天门启阖,能为雌乎?”等,就可以了。还不还原,问题也不大。
彻改通。因为汉武帝,还在为刘邦打天下,为韩信提出三分天下之策的蒯彻,被改成蒯通。不过这还不算最霸道的,最霸道的是东汉汉明帝刘庄这个“庄”字,因为这个庄,姓庄的,都改成了姓严。包括他爹的发小庄光,被改成了严光(严子陵)。西汉蜀中才子庄君平,被改成了严君平。
弗改不。“万物作焉而不辞”等,可以还原为“万物作焉而弗辞”。弗的意思,我觉得比不,更主观,更坚定一些。有点英文里not和won't的区别。但是问题也不大。
其他还有一些个别字句,通常都是些近义。
总体说来,问题不大。如果不是专门去做考证字词,就凭目前通行本,可以领悟老子的要旨、大道的思想。
老子也是从天地,从水中去领悟的。
我们一样可以。过去的那些大师,我们拜入门下,跟随一生,可能也只听其只言片语,老子已经说了五千多个字,已经非常幸运了。
直接以其为师,以《道德经》为本,幸甚至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