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到美国,两年又四个月了。按理说,该歇歇了,怎么还跟这儿不断的烦人呢?
大致说说内中原因。
病毒呢,很脆弱,没有独行侠,出动一般是团队什么的,“一个病毒”,无论哪种,基本上达不到犯罪目的。这里假设病毒(新冠)要达到犯罪目的(感染一个人)需要5个病毒分子之众(纯假设),而你在室内偶遇的一位新冠病人呼出而达你的病毒量是100个病毒分子,那么,无任何防备的你,接受了这100个病毒分子,发病。
你要是戴上了N-95的口罩呢?顾名思义,95%的有效过滤系数,100个病毒中有95个被口罩拿下。剩下5名犯罪分子其后续失误率必须为零才能达到犯罪目的。所以说,大多数情况下,N-95口罩是有效的“防弹衣”。可以无恙。
接种了疫苗呢?是一种体内的“防弹衣”。按 Pfizer & BioNTech与 Moderna 的疫苗临床数据,“防护率”在95%附近,100个病毒入体,95个被拿下,剩下5个必须绝对不犯其它错误,才能达到犯罪目的,所以疫苗能有效的保护人体不被犯罪。
染过一次病毒也同样,染病后,在体内产生了一款更“多样化”的“防弹衣”,保护率在100%之下,但会极高。这是得病后一般不会再次得病的原因(其它传染病也类似)。不过,染病的“防弹衣”与接种疫苗的“防弹衣”有所不同:接种疫苗的“防弹衣”只防“弹头”;染病的“防弹衣”能防“弹头、弹体与弹尾”。正常情况下,染病那款要强于接种疫苗的那款。
但是,新冠病毒狡猾!为了闯过各类“防弹衣”,其“弹头”能变形,比如从钉子的单一尖锥状改成钻头的三点状。如此,单防尖锥状的各类“防弹衣”效率下降(不是零,但可以幅度般的下降)。这是“病毒突变株”能穿透疫苗防御“Breakthrough”的机制。也是“病毒突变株”能穿透曾染病防御的“re-infection”的机制。两者相比,因为曾染病的“防弹衣”既防“弹头”也防“弹体与弹尾”,其对“突变株”的防护率要高于疫苗防护率。
注意了,那个N95的口罩因为是防“尺寸”的,所以其效率不受病毒突变的影响。
这里呢,有个陷阱。
病毒的那个“100”不是顶。比如,你和一位病人近距离接触10分钟能拿到100个病毒,但你如果持续接触两小时就能拿到1200个病毒。这也是为什么“家庭内传染”效率极高。许多有小孩子的家庭,“一人拿病毒,人人拿病毒”。
那么,这个该死的家伙会“无限”的突变下去吗?
不会。
突变成一款大祖那样的株,“广撒红码,自毁码源”。
嘎然而止。
It may take a while thou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