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包含了书本和实践。书本可以提供你方法,技能,但是如何使用,如何利益,要靠你的德,要靠你的内功,要靠你的智慧,要靠你的失败和经历。博士与知识不是你的财富和依托,你的人生实践才是。 学习书本的目的,不是知识本身,学习书本的目的是生活,是实践。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讲的就是在实践中了解书本知识的乐趣。中国式的教育,叫“学而优则仕”,几百年下来的实践证明,这种范进式的教育,不是完美的。它在人追求成功和名利的道路上,不仅催长了人生的自私和贪欲,而且忽略了所谓的“内功”- “德的教育”。一个人没有内功,书本变成纸上谈兵,是没有什么实际价值的。 什么是“德”呢?听起来很抽象。“德”:就是我们的内功,我们对人生的了解和态度。 德:中国的古人很有智慧,他们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是人生的一个次序,做人要先从“修身”做起,内功的“本”是修身。 修身是了解的人生,要明白人生是怎么回事儿。人生是一杆平衡阴和阳的天平。世界是一所大学,每个人都是来学习的,而不是来功成名就的。人生的目标不是人活的目的,不是你的钱,也不是你的成名成家,也不是你事业的成功。所有的外在,都是你学习人生的工具。 人生的阴和阳,体现在接与收,体现在好和坏,幸福和危机,成功与挫败,享受与病痛。。。平衡的意思就是要明白两个都要有,不能只要一个,而没有另一个。比如说富裕,有钱,它的另一端就是付出,给与。主动给,就是慈善;被动给,就是破财,是上天替你给,以达成阴阳的平衡。人生,就是要活得明白。主动的行为,是主动的人生;上天的推助,要晓得感恩。不管是哪一种,都要活得明白,知道是怎摸回事,而不要怨天,不要忧人。这就是明白的人生。 接收感恩和欣赏人生是一种恩典和成熟:人生的这两端,这些对立面,不应该把它们归类成好和坏,有利或有害,它们提供不同的课堂,让我们学到不同的功课,学到了,人生才明白。明白的人生充满满足,充满平稳,充满平和。这是中年的一种平和。这种中年,不是年龄,而是人生的一种状态,人到中年不是40,50,它和个人的经历有关。一个经历浓缩的人,30岁就可以步入中年。早点年龄达到这种平和,是人生的一种福报。
重弹德智体全面发展学习有“德智体”三个。毛泽东的指导思想是对的,只是文革的实践有了偏差。马列主义不是“德”,它是一个政党的纲领,不能把它当成德的教育。文革的上山下乡的德的教育有些太偏重这个所谓的“德”,而忽略了“智”。而现在的教育体系沿于西方,以科学与管理为主,就是所说的“智”。问题是,现在的教育,尽全力于“智”,而忽略了“德”。这当然不光是中国的教育问题,也是美国的教育问题。“体”大概不用谈了,中外都很重视,值得提及的是音乐与绘画等艺术情趣可以顺藤摸瓜式的培养,电子游戏的迷恋不值得表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