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作舟美国加州有一个著名的“永远的好莱坞墓地”, 很多影视名人死后被埋在那里, 永远地和“好莱坞”在一起。葬礼中心的主管对NBC的记者透露,现在, 所有40岁以下的人在死后会和自己的手机埋在一起。
伦敦的一个叫“未来实验室”的研究中心认为这种死后与“现代陪葬物”埋在一起在英国、澳洲和南非都呈上升趋势,手机是最常见的。
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人类自古以来为名利忙碌、奔波, 往往临终前才意识到一辈子的挣扎拼抢不过是竹篮打水。真实的、值得怀念的时刻少得可怜,犹如大梦初醒,能记住的是一种恍惚的、说不清的感觉!
世上能在40岁之前弄明白“生死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的人没有几个。可是, 按“永远的好莱坞”殡葬管理人员所说,那些早逝的人们死后所“带走”的却是一个移动电话!
当然,新款的手机和电脑类似, 能保存很多信息和图像, 人们已经到了和手机形影不离的地步。如果没有了手机,对于有些人来说就像是丢掉了一半大脑, 人也不完整了。这种可怕的依赖性不得不说是现代人的悲剧,也就是“得与失”二元性;任何现代科技所带来的便利不是没有代价的。
iPod棺材手机形(Nokia)棺材刻在墓碑上的手机号码人们“埋葬”手机的理由可能很多, 比如私人的“秘密”或与工作有关的机密等等。英年早逝的人还没有机会思考生死的涵义,将手机视为“生命”最后的陪伴也情有可原。
这位女士在丈夫去世后,把他的手机充足了电,埋在了棺材里。她每月按时为天堂里的手机缴费。
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人死后, 七情六欲就停止了运转, 五官也不工作了;人死后, 灵魂可能会飞到另一种看不见的“网络”世界了。所以,再多再贵重的陪葬品也无法弥补生前的遗憾和不足了。
人死后, 大脑不再思维了, 什么也不知道了, 俗称“解脱”。可是,和手机一起下葬的人却象征了死后也没有真正的解脱。亲朋好友可能会继续在棺材里的手机上留言问候, 银行或推销人员也可能会继续打扰你在九泉之下的平静,向你推销新的服务、向你逼债等等。
所以, 人生最重要的是找到“称心”的感觉,即满足。知足而长乐, 但这却是人生的一大学问, 非一般人能做到。我们大多数从来不知足,而现代消费文化推崇的是“更高、更快、更强”的竞争和攀比,动脑的人多了,用心的人少了。
“满足”或“称心”不是绝对的。一个人在“满足”了自己的抱负后,如坐上了总统的交椅, 也并不能说明他或她的生命就“称心”了;一个普通的凡夫俗子在梦想发财后挤进了亿万富豪的行列, 他的生命可能更不称心了。
人生的矛盾是人类自古至今从未间断的重复。活得“称心”的人是幸福的人、醒悟的人, 不受金钱名利的左右,不受欲望的折磨,活在樊笼中,却能感受到飞鸟的自由。
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古人的智慧已经意识到了肉体和灵魂的概念。人的生命在一呼一吸之间, 但是, 气息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的生命;人的肉体, 有的完整, 有的残缺, 所以, 肉体的某部份也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失去四肢的退伍军人、被迫截肢的残疾人可以照样享受生命。
古人说, 价值千金的肉体不过是生命的载体, “人的命”也不过是这个载体中的“过客”罢了! 最值得珍惜、珍藏的,应该在活着的时候完成。死了,肉体也会“化”为虚无。故, “行尸走肉”等词汇形容肉体的存在, 而生命或灵魂已经死了。
从这层意义上看, 手机、电脑等现代通讯工具也不过是一种低级的载体, 无论它有多么“便利”!因为生命就和“电”一样是无形的, 而又无处不在的。但是,“电”一停,再高档的电脑、手机也会立即死机。
“死不瞑目”的棺材裸葬何必恶,人当解意表按常理, 古代的人要比现代人迷信。所以, 古代的贵族阶层死后要“厚葬”, 将金银打造的器皿埋在身边好在“来世”享用。古代的“殉葬”就更难以理解了。帝王死后, 将傧妃仆佣等活埋殉葬, 达到了对生命蔑视和摧残的极限!
而“厚葬”流行的同时,古人中也有豁达开悟的,视死如归,破除迷信!正如列子所言,生为行客,死为归客,是两种客。
早在晋代,陶渊明在一首诗里借更古老的实例阐述了非常“划时代”的、对生死的理性观念。对陶渊明来说, 颜生、荣公等先古英明之士死后并不需要任何的陪葬品, 即裸葬。“裸葬何必恶, 人当解意表!” ---赤条条的来,干干净净地走!“裸葬”没什么不好,人应该能看破表象的东西,如看破肉体这一层外皮!
后人追求陶公的境界, 东西方皆有之。而今天人们将手机等做为陪葬说明了今天的人类, 无论科技多么发达,我们对生死的领悟并没有提高多少, 只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古人的不同了, “称心”与否, 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如果未来的考古学家真的能从墓地地挖出千百年前的手机残骸时, 恐怕他们也难以破译这样的黑色幽默!
The Death of an iPod::
Right click to see web image sources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