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爱好者在多伦多2017-01-23 15:04:10
 
 

孔子一生以传承传统文化命脉为己任,周游列国弘道不辞艰辛。子夏勤 学好问,精通《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曾随孔子周游列国。孔子去世后,子夏又与同门子游、仲弓等一起编定了《论语》的初稿 本,及时地为“述而不作”的恩师记录下了其言论、学说、思想、事迹。子夏继承孔子的教育思想,继孔子之后进一步研究整理古代文献,到各地讲学传播道德理 念,宣传孔子倡导的礼乐之仪,对当地文化的繁荣、民风的教化做出了贡献。

子夏从孔子学习时,经常与孔子问答,孔子称他正直坦率,胸中没有杂念,他因常有独到见解而得到孔子的称赞,如他所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意思是博学广闻又坚持自己的志向,深切了解未悟之事并随时思考自己能及之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一 次,孔子的弟子司马牛忧愁地说:“人家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孔子启发他说:“君子不忧不惧。”司马牛说:“不忧不惧就是君子了吗?”孔子说:“内省不 疚,夫何忧何惧?”意思是君子能经常反省自己并做到问心无愧,又有什么忧惧的呢。子夏也劝慰司马牛说:“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 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意思是君子以超脱的态度对待人生。胸襟开阔,做事谨慎认真,对人恭敬而有礼貌,普天之下到处是兄 弟,君子何必担忧没有兄弟呢?

子夏曾向孔子问夏禹、商汤、文王的德行,说:“三王之德,参于天地,敢问:是怎样与天地相参呢?”孔子说:“奉三无私以劳天 下。”子夏说:“敢问何谓三无私?”孔子说:“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奉斯三者以劳天下,此之谓三无私。”孔子所说的“三无私”精神是:像上天 那样无私地覆盖万物,像大地那样无私地承载万物,像日月那样无私地普照万物;先古圣王与天地同心,有“天”、“地”、“日月”对世间万物的“无私”气度和 胸怀,并以无私之心关爱天下众民。孔子还讲到三代圣王的德行在《诗经》里多有记述:“圣人自身的德行极其清明,气志微妙如神,敬事上天,教化万民。”子夏 听到这里,蹶然而起,倚墙而立,恭敬说道:“弟子不敢不接受老师的这番教诲!”

子夏曾任莒父县的县令,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孔子告诉他:“不要急于求成,不要着眼于小利益。急于求成,反而不能达到目的;着眼 于小利,就不能成就大事。”孔子还讲到作为地方长官,不但负有管理政务的责任,同时还肩负教化百姓的重任,教育弟子时刻以天下为己任,追求仁义大道。子夏 在当地招贤任能,恭敬地向贤士们请教治理方法,莒父县得到大治。孔子对众弟子说:“子夏喜欢同比自己贤明的人在一起,所以他的道德修养必会不断进步。”

孔子重视礼乐教化,强调音乐从道德上感化人心,使人乐顺天道,成就以“诚”为本、“温柔敦厚”的君子人格。在当时礼崩乐坏之世, 郑卫之音很流行,表现出追求种种物欲的狂热,孔子反对郑卫之音,称之为溺音,认为只有合于道的音,才能称为乐,他复兴礼乐,弘道济世。子夏善于乐,孔子去 世后,他秉承孔子的教诲,到处传播、普及礼乐,使很多人能歌唱古琴伴奏的“弦歌”。

一次,子夏见魏文侯,魏文侯说:“我衣冠端正的去听古乐,总是担心会睡着;而听当今郑、卫等流行音乐时,却不知疲倦。古乐与今乐 有什么不同?”子夏义正词严地讲道:“古乐是黄帝、尧舜以来,圣贤相传的雅乐。节奏平和而庄重,富有寓意。乐声谐和,气势宽广,弦匏笙簧一应管弦乐器都听 拊鼓节制,以擂鼓开始,以鸣金铙结束,舞姿迅捷且又雅而不俗。《诗经》中说:‘肃静宁定的德音啊,其德行能光照四方,能慈和服众能择善而从。’所谓的今 乐,有些只能称之为溺音。表演时行伍杂乱,低俗浅薄,恣意放荡,毫无思想内涵可言,使人听后追求奢侈享乐,意志颓废或骄横,完全悖逆于德,不能称为乐。”

子夏坚守节操,别人劝他出仕以改变处境,他表示不愿去争蝇头小利,凭著“君子渐于饥寒,而志不僻”的顽强意志,到各地传讲《春 秋》等儒家经典。孔子作《春秋》的目的,时值社会剧变、礼崩乐坏,孔子认为上天会根据人的行为善恶邪正下应于人,即以灾异来谴告人,使人反省改过,因此著 《春秋》言灾异述天道。子夏向世人讲述《春秋》中所记载的多国史实大事,希望人们汲取历史教训,化导世人接近圣贤之人、归于正道。

子夏在魏国的西河地区设馆教学,注重对学生德操的引导。他还向学生和百姓们传衍礼仪,启迪文明,通过礼乐达到仁道。史载子夏“西 河设教,从学者三百多人,其中人才辈出。如田子方、段干木、禽滑釐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魏文侯以卜子夏为师,四方贤士多归之”,对当地的历史文化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人尊道,尊有道之师,维护师道尊严,令后人学习和敬仰,使人追求高尚的道德和树立崇高的信仰,学师德、感师恩,力行真理、道义。(据《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