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ylelong2021-09-10 14:27:34

肝炎,既肝脏炎症,是指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肝脏炎性病变。常见的有: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药物或化学毒物引起的药物性肝炎或中毒性肝炎、酗酒引起的酒精性肝炎,以及脂肪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遗传及代谢性疾病引起的肝炎等等。

病毒性肝炎,即由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具有传染性(对应欧美的A、B、C、D、E肝炎)。与患有肝炎的人工作、学习、接触,握手及共用剃须刀等会被感染;或只有当皮肤破损和口腔溃疡等时,与肝炎患者接触或吃饭会感染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具有传染性,但他们的传播途径是不一样的。

1,甲型肝炎主要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未感染者摄入了由病毒携带者的粪便污染过的食物或水。 在家中,如果感染者为家人制备食品,可能会通过脏手发生传播。 水源性疾病疫情并不常见,往往与受污水污染过或处理不当的水有联系。 人与人之间的偶然接触不会传播病毒,但与感染者的身体发生密切接触(如口—肛性行为)则有可能受到感染。

2,戊型肝炎(与甲型肝炎类似)是粪口途径传播,既病毒从患者粪便中排出,污染了食物或水,人进食被甲型或戊型肝炎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后被感染,因此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卫生,饭前便后洗手,集体聚餐时采用公筷公匙分餐。

3,大家最关注的是乙肝,在欧美,乙肝属于性传播疾病。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乙型肝炎病毒能够通过血液、精液、唾液、泪液、汗液和乳汁等各种体液排除体外,通过血液及血制品传播、母婴围产期传播、日常生活接触这三大主要途径传染易感者。这里所说的血液途径除了指体内输入被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还包括不安全注射、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以及修足、纹身所用的器械未经严格消毒、共用剃须刀等。另外,少数可以通过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传播。

乙肝病毒可通过性途径传播,建议乙肝患者的配偶在婚前检测一下乙肝“两对半”,如果检测结果证明没有感染过乙肝病毒且体内没有保护性抗体,建议注射乙肝疫苗,注射乙肝疫苗后产生了保护性抗体,一般情况下不会被乙肝病毒感染。

乙肝不是遗传病,不存在遗传给孩子的情况。乙型肝炎的母婴垂直传播包括:母亲在妊娠/分娩时将病毒传染给胎儿/新生儿)。患有乙肝的母亲有通过母婴、密切接触等途径将乙肝病毒传染给孩子的可能性。但也不必惊慌,目前有成熟的乙肝母婴阻断方法,即乙肝病毒感染的孕妇在孩子出生后的12小时内尽早给新生儿注射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并在1月龄和6月龄时分别接种第2针和第3针乙肝疫苗。病毒载量高的慢乙肝孕妇还可在孕晚期口服抗乙肝病毒药物降低病毒载量,从而降低传染性。

急性乙肝病程短,一般在6个月甚至更短时间内痊愈。部分急性乙肝会转为慢性,多见于婴儿期或儿童期感染的患者。慢性乙肝病程很长,病情反复波动,部分会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部分患者还可并发乙肝相关性肾病、肝源性糖尿病等。慢乙肝患者在疾病的初期往往没有不适的症状,但随着疾病的进展,症状逐渐明显,可出现疲劳、食欲减退、腹胀等不适。严重者可出现皮肤和眼巩膜发黄(黄疸)、面色晦暗、肝掌和蜘蛛痣,最终进展为肝硬化和(或)肝癌。因此,乙肝患者应定期检查,及时治疗。

目前主流医学的医疗技术还难以彻底清除乙肝病毒,故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疗程漫长,甚至终身服药。中国乙肝病毒感染者众多,建议肝炎患者到感染科的肝炎门诊就诊,由感染科专科医生来给您诊断和治疗。属于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状态的,一般情况下可定期检查,暂时不需要治疗。而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等患者则需要治疗,治疗的关键是抗乙肝病毒。研究表明持续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以降低患者的传染性,延缓慢乙肝疾病进展,阻止肝纤维化、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出现,减少肝细胞癌的发生,并且可以使部分肝硬化得到逆转。针对部分人群,现代营养医学,采用立体排毒法,有可能彻底清除乙肝病毒。

乙肝是可以预防的,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途径。乙肝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其次是婴幼儿,15岁以下未免疫人群和高危人群(乙肝患者的性伴侣及日常生活密切接触者等)。乙肝疫苗接种全程需3针,按照0、1、6个月的程序,即接种第1针疫苗后,在1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接种第2针和第3针。通常情况下新生儿出生后接种的第1针疫苗就是乙肝疫苗。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所生的新生儿可通过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来预防母婴传播。

乙肝疫苗接种后,可产生保护性抗体,即抗-HBs。抗-HBs可保护人体不被乙肝病毒感染。抗-HBs滴度越高,免疫力越强,免疫保护持续时间也越长。但也有极少部分注射乙肝疫苗始终产生不出保护性抗体,这样就不能有效地阻止乙肝病毒的感染和复制。另外,乙肝疫苗接种后,产生的保护性抗体随时间推移,滴度会逐渐下降,当抗体滴度降至保护阈值以下时,也就不再对乙肝病毒有免疫力了。因此,为保证预防效果,接种乙肝疫苗后,应检查抗-HBs。若抗-HBs呈阳性,说明接种成功。以后可间隔一段时间复查,当发现抗-HBs滴度较低时应注射1针乙肝疫苗加强免疫。也有极少数人接种乙肝疫苗后产生了高滴度的抗-HBs,但仍患了乙型肝炎,这是因为乙肝病毒发生了变异,体内的抗体对乙肝病毒变异株没有免疫力,就失去了预防作用。

总之,乙肝疫苗接种是预防乙肝的可靠方法,但也不是绝对的和一劳永逸的。接种后一定要检验接种效果和抗-HBs滴度,并根据抗-HBs滴度情况适时加强,使体内经常保持有效的抗-HBs滴度,这样才能有效地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真正达到预防乙肝的目的。

4,丙肝病毒是一种血液传播病毒,最常见的感染是通过不安全注射做法、不安全的卫生保健、输入未经筛查的血液和血液制品、注射吸毒以及可导致血液接触的性行为等接触血液而发生。 全球估计有5800万人感染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每年约有150万丙肝病毒新感染者。

丙型肝炎与乙型肝炎一样,也是通过血液、性、母婴三种途径传播。丙肝的慢性化率比较高,感染丙肝病毒后55%~85%的患者会转为慢性丙型肝炎。建议下列人群到感染科肝炎门诊筛查丙肝:有输血史;有手术史;有不安全针刺和注射史(与他人共用注射器、输液器、一次性针具等);有消毒不严格的创伤性的操作(纹身、纹眉、洗牙、拔牙、修脚史等);有与丙肝病人密切接触史(如丙肝病人的性伴侣,丙肝母亲生育的子女);不明原因转氨酶升高的患者。

丙型肝炎目前是可以治愈的,也就是说,丙肝病毒通过治疗是可以被清除的。尤其是全口服抗丙肝病毒药物(DAAS),不仅没有以往注射干扰素的不方便和毒副作用,而且将丙肝的治愈率提高到了90%以上甚至100%,可以说是丙肝治疗方面的“质”的飞跃。随着新一代口服抗丙肝病毒药物的不断推出和上市,不仅提高了丙肝的治愈率,而且适用范围更广,服用更加简单,疗程也进一步缩短。基于口服抗丙肝病毒药物的卓越疗效,世界卫生组织更是提出了2030年在全球“消除丙肝”的目标。

5,丁肝,丁型肝炎病毒是种缺陷病毒,不能单一感染人体而发病,因为病毒本身不能单独复制(增殖),而必须依赖HBV或其他嗜肝DNA病毒的辅助,为其提供外壳、组装等帮助,才能复制和感染人体,也就是说一个人不可能单独患丁型肝炎,其患病必然是与乙型肝炎病毒同时感染或先后重叠感染。也就是说,没有乙型肝炎病毒就不会出现丁型肝炎感染。

小结

所有病毒性肝炎,即由 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甲型、乙型、丙 型、丁型、戊型肝炎具有传染性。

6,其它肝炎:肝分泌的胆汁可以消化脂肪类食物,所以不喜吃或吃不下油腻食物,很可能就是得了肝炎。

胆汁是肝细胞分泌的一种消化酶,其主要工作是负责乳化脂质。肝脏在进食以外的时间分泌出胆汁而存放于胆囊内,然后在进食时把胆汁释放入十二指肠帮助消化。各种原因(如肝炎)影响到了胆汁的分泌与排泄,会出现脂肪类食物的消化不良,导致厌油腻的发生。其中病毒性肝炎最常见,也有其他疾病如胆囊炎、胃病、贫血等,还有早孕反应、精神紧张等也可出现食欲不振和厌油腻等。所以厌油腻,虽然是肝病的一个比较常见的临床表现,但是两者不能完全画等号,厌油腻并不代表一定有肝病,反过来肝病病人并不是百分之百都出现厌油腻的症状。

7,药肝:肝脏不仅是机体处理体内正常代谢产物的重要器官,也是多数药物的解毒器官,所以药物和肝脏的关系非常密切。一些药物对肝脏具有直接或间接的毒性,甚至导致药物性肝炎的发生。肝毒性的药物中西药中都有,西药里面最为常见的有:抗结核药、抗真菌药、解热镇痛类药(阿司匹林、去痛片、对乙酰氨基酚等)以及抗肿瘤药物(环磷酰胺、氨甲喋呤)等。一些中草药川楝子、雷公藤、乌头、何首乌、仙灵脾等也有肝毒性。

由于肝毒性药物的存在,部分肝炎患者担心用药会加重肝脏负担,即使患了其他疾病也不敢吃药,最终导致病上加病,甚至危及生命。建议肝病患者身体出现异样时,既不要自行买药服用或随意增加药物的用量及延长疗程,以免导致意想不到的恶果,也不要讳疾忌医和拒绝用药,应该到正规医院找专科医生看病,把药物的选择权交给专业医生,医生会多方面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遣方用药的。

鉴于中药西药的肝毒性,国际上有专业性的研究专题:药肝(药物性肝炎),Drug-induced Hepatitis(DIH),,或者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各国也有相对应的研究机构。但现代营养医学,通过多元化的途径,可以有效避免或消除药肝。

8,肝癌:不一定具有传染性。

患上肝癌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肝炎——肝癌,即病毒型肝癌;二是脂肪肝——肝硬化——肝癌,即非病毒型肝癌。 若是第一种类型,可能传染比如母婴传播,医源性传染,输血传播等;若是第二种类型,则不会传染。药物或化学毒物引起的药物性肝炎或中毒性肝炎、酗酒引起的酒精性肝炎,以及脂肪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遗传及 代谢性疾病引起的肝炎等等,没有传染性。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