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ddd2006-01-08 09:19:23
千年追凶

谈谈朱令铊中毒事件中孙维小姐和她的支持者言语中的疑点zt

<<孙维的声明--驳斥朱令铊中毒案件引发的谣言>>中提到:

"最重要的是学校对于有毒试剂没有严格管理,铊溶液和其他有毒试剂在桌上一放就是好几年,实验室有时也不锁门。很多同学课余时间下实验室帮老师作实验,实验室也对外系学生开放。做实验的时候,同学们互借仪器药品也是常有的事。这种情况多年来一直如此,即使在朱令中毒确诊后也没有太大改善。
  
  为了证实真相,97年4月,我哥哥独自一人(从未在清华工作、学习过,更没去过实验楼)借了一部家用摄像机在白天工作时间到化学系实验楼,先后进了几个实验室,并从其中一个实验室的实验台上拿了一大瓶有骷髅标记的有毒试剂,举在镜头前,把它带出实验楼,然后又送回原处,整个过程全部拍摄下来。在随后的日子里又重复了几次,每次都无人过问。 "

请注意这里,孙维小姐的哥哥进入化学系实验楼拿的只是"一大瓶有骷髅标记的有毒试剂"而不是朱令案中的铊(至少孙维小姐没有在文章中说明是否为铊). 我们知道,化学系实验室里有很多不同的有毒试剂. 但是有一些可能是常用,所以就会份量多一点,比如说有好几瓶,而且保管可能也不会那么严格.另一些少用的或是毒性极强的,则只有一点点.保管自然会严格多了.孙小姐哥哥随便进入实验室就能够拿到有毒物质固然能表明清华的有关管理不严,但是也说明了一般人如果要取得毒液是只会取得那些大瓶的,而不是象铊这样一点儿就足以致命的.要懂得那一瓶是铊,则一定是要对化学有一定了解,并清楚知道铊这种不常用试剂摆放位置的人. 因为根据现在披露出来的信息, 一般的物化2同学正式来说是没有机会接触铊的. 只有孙维小姐因与一教授一起做研究才有机会接触. 我想对于其他班的同学来说也是如此,只有绝对不多的人可以接触到. 所以铊在实验室中绝对是不常用的,也应是保管相对严格的.
孙小姐说自已做研究时的铊试剂是别人配好了放在桌上的。表面看来足以给心怀不轨的外人提供机会,但是这反而引出了另一些疑问。1,下毒者必须清楚知道孙小姐在做这方面的研究,而且知道铊是别人配好放在桌上的而不是孙小姐自已调的,他或她还要知道孙小姐去做实验时的准确时间和地点,因为有关人员只可能在孙要用之前配好并放在孙要去的那间实验室的那张桌上。但是很多人都知道的是,教授们与学生做研究的时间有可能是不定时的,根据双方合适的时间并结合实验室的情况来定下做实验的具体时间,换言之,这一周可能是周三下午做,另一个周可能是周五上午做。他或她可能还要准确知道孙和她的指导老师在做实验时常坐的那张桌子。否则,当犯案者在不属于他的课时内在实验室逗留的时间过长,必然会被人发现并盘问。

另一方面,"有骷髅标记的有毒试剂"也说明了外人即使能得到机会进入实验室并得到一两瓶试剂,但是他们往往不可能仅凭外观知道这到底是什么试剂. 孙维小姐这样的行内人看过录像后都不知道她哥哥取得的那一大瓶东西是什么,仅凭"有骷髅标记"来判断是有毒.足以证明上面没有大写的标签注明具体是何物质,否则的话,孙小姐的哥哥完全可以用录像机把有关文字近拍出来,如果是极剧毒的,则对于清华大学高层来说更有说服力。可见即使是化学系的学生甚至教授,也往往不知道实验室里面的一些试剂到底是什么.即使是班里的同学,他们能进到实验室并碰巧在找极剧毒试剂时找到铊试剂那一类试剂的所在之处,他们又怎能知道那一瓶就是铊? 如果有人混进实验室,并凭他们的化学知识认定收藏在某处的试剂就是极剧毒特质(假设他们不具体知道是铊),用此来毒朱令.他们下毒的量不可能掌握得那么好,刚好是能令朱令痛苦而不杀死朱令.要知道在不知道此试剂是铊的情况下,这些是不大可能通过用小白鼠或其他小动物做实验而掌握到的,因为要把使用量掌握到很精确的程度,无法通过小动物就推导出用在人体上需要的量。这里还有一个很大的疑点,如果试剂是事先调好的,除了要做实验的孙小姐及其教授们外,谁可以知道这个试剂的浓度是多少?因为下毒的人即使看过有关的侦探小说或专业书,知道大概多少量可以杀人,但是他或她不知道已配好试剂的浓度,就不可能掌握好量。有人可能会说,试管上标有浓度,但是他们怎么就知道孙小姐与教授们做实验时这些试剂是否与另外一些试剂混合过?除非他或她就能掌握好时间,知道孙在那一天具体要做关于铊的实验,并且知道孙在实验时的进度,知道里面没有混合其他物质。

再说了,孙小组说同学之间可能互相借化学溶液进行研究。这就需要问孙小姐自已了,在公开的场合下,你们班只有你可以做研究,你自已私底下借出给什么人了?在事关个人命运家族声望乃至于同学被毒案的侦破这些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我想孙小姐决不会为什么私人情谊就隐瞒具体是谁曾借过吧。为何公安机关不去怀疑那个人?

当然了,以上情况下,可能会有人说这些都可以是一个很熟悉孙小姐的同班同学,有足够机件知道孙小姐做研究的具体时间,地点,进度,那一天要用到铊,铊试剂的浓度和铊试剂的纯度等,并有足够的机会进入孙小姐与朱令同住的宿舍进行放毒,并知道那一个是朱令的杯子。这的确是有可能实现的。但是有此条件者,相当有可能就是孙小姐同室的女友。难道孙小姐对此根本没有怀疑过?因为孙说同室女友一直相信她支持她,为什么就不可以是案犯掩饰自已的行为?

孙在文中又称:“事实上化学系在实验中使用铊试剂有很长历史了。仅我查到的论文就有若干篇,收稿日期分别为1991年10月16日(那时我还没入学),1994年12月20日,1995年8月16日,1995年10月2日,1995年11月8日和1996年2月16日。直到97年公安开始调查,化学系才禁止使用铊。此外,系领导后来也说除了化学系,其他系实验室也有铊。最重要的是学校对于有毒试剂没有严格管理,铊溶液和其他有毒试剂在桌上一放就是好几年,实验室有时也不锁门。很多同学课余时间下实验室帮老师作实验,实验室也对外系学生开放。做实验的时候,同学们互借仪器药品也是常有的事。这种情况多年来一直如此,即使在朱令中毒确诊后也没有太大改善。”

这里与朱令可能相关的论文其实不多,1991年孙和朱都没有入学,研究者不大可能事先想到要做研究时留下一点毒液来毒不认识的朱令。1994年至1996年的都有可能。但是孙为何不提及论文的作者到底是讲师教授还是普通学生?更大的问题是,孙在写这段话时给人的感觉就是把化学系别的班别的系的人扯进来,为什么她不怀疑最有可能犯案的同室或同班同学?

孙维说:“朱令94年生病以后很长时间不能确诊,因为我母亲是医生,我还把朱令当时的症状(脱发、皮肤疼、腿疼)告诉我母亲,让她帮着分析和打听,我母亲当时还说可别是红斑狼疮。这些情况我的舍友们都知道。”这让人奇怪了,作为铊的研究参与者之一,孙维的导师没有告诉她一旦接触或误服铊试剂后相关的症状和解救的方法?如果孙维仅是系中唯一有条件接触铊的人,那么她不考虑铊中毒的可能性是情有可原。但是在她声称已知道别的人有可能得到铊的情况下,她为什么不考虑铊中毒?

经我在几个论坛上的观察,孙的支持者包括一些已证明是孙的同学的ID在发言中整体上给人的感觉就是把朱令中毒的原因向几方面扯。一是朱自已在做实验时无意接触到的。二是帮助朱而怀疑孙的朱令高中同学贝先生。三是朱和她姐姐都是被同一凶手所害,凶手可能是朱姐姐的情人或朱妈妈的情人或朱爸爸朱妈妈的仇人。应该说,这些可能性好象都存在。但是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他们全都不提朱令孙维班中别的同学作案的可能性?明明她们宿舍中另外两位女同学还有其他一些班上同学作案的可能性很大嘛。按常理来推测,这很有可能是熟人做案。所以孙应该对自已的室友极度怀疑才对,因为她们与孙接触最多,最有可能查看孙的笔记本,知道其做实验进度,最有机会在咖啡或茶中下毒......但是孙却表示最感谢的就是舍友们。这好象不合情理,尽管他们在公安人员查询时可能做了对你有利的证词,但是这不失为掩饰的一种手段,要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对孙大加指责,不符合平时表现的,公安很容易的就知道可能是凶手。另外,孙维怎么知道:“但是我的舍友们在公安调查我的性格、人品、和朱令的关系等问题的时候,她们都非常客观。”?公安人员给你看审讯时的笔录?还是你能通过关系搞到有关的情况?不管她们在公安局里的笔录如何,常人面对这种事情,应该对身边人员充满怀疑才合理。

支持孙维小姐的同学们的表现更是很怪。根据那位热爱集体荣誉的团支书提到的“他们帮助朱令的事迹”,里面只提到“朱令入院时同学们轮流守候,翻译了部分外国专家的回复信等”一些在朱令被确认为铊中毒之前和孙维成为嫌疑犯之前的事。其后就根本没有再提了,本来毕业后同学们有了更多的金钱来帮助朱令的,我相信清华学子毕业后的收入也足以支持他们每年跑到北京为朱令搞一次生日会(更不用说其中的一些人本来就在清华继续读研)。但是从他们所有人的贴子来看,完全没有。只有一个表面忠厚的邱志刚据称帮助了朱令家庭搞了一个网站帮助筹钱。另外还有一个童宇峰,据说也是帮了一点忙。团支书先生说了这么两句:“我们还为朱令做了一些事情,只是我们不说。不说不等于没有做。”这简直就是废话,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是光荣的事,有什么怕说出来的?所况支书先生前面已经报上了一些事迹,并为此津津乐道,如果还有什么好事,他为什么不报上来?这难道就不关系到“集体荣誉”?要是按他的说法,我还说朱令治病那五十万中有四十万是我出的!只不过我不说,不说等于没有做! 这他相信吗?

就这样一个“先进的班集体”,一个热爱集体荣誉的团支书,为什么他们从此以后特别是从孙维被怀疑是下毒者后就没有集体再为朱令做过任何事情?如果有,为何不出示他们或那怕是一部分人员集体与朱令或朱令父母的合照?女孩子们本来是最有同情心的,而且在朱令住院时轮流守候,为何不见毕业后集体或单独与朱令及其父母的合照以表示她们探望过朱令?反而是两个男生出了一点力?孙维说“朱令中毒后曾经有记者来采访,在她笔下我们的宿舍关系冷漠而敌视。真实情况是,我们的宿舍生活非常快乐。我们几个舍友五年来别说吵架,脸都没红过,至今仍是好朋友,了解我们宿舍的人都可以作证。”,孙维后来不探望朱令我可以理解。为什么“仍是好朋友”的那两位舍友毕业后就不去探望一下朱令?

相反,这些所谓的班干部和与朱令同室的舍友们对于被公安机关清华大学朱令父母深深怀疑
的孙维却是坚决的相信。在公安机关要孙维在犯罪嫌疑人上签名,突击审讯八小时,清华大学一度拒绝发放学位证书,朱令父母和一度清醒的朱令本人至今怀疑孙维的情况下,这些同学们仍然只会“坚信孙维清白,佩服她的十年受委屈的勇气”而没有一点对孙维的怀疑?这好象不太合情理吧。

不相信孙维有作案嫌疑的团支书,邱志刚还有一些所谓的同学乐于谈论该班集体是如何先进,同学们的友谊是如何深厚。但在一个自称为“孙维同班同学”的人在某论坛上出现并通过与邱志刚交谈证实其身份后(邱志刚证实其是同班同学),一直声称同学们如何友好的邱志刚面对着胆敢中伤伟大的班集体和同样伟大的同学情谊的“孙维同班同学”以下言论竟然不作出任何反驳?反而说“我们班同学间的关系,与孙维是否投毒,没什么关联。”?这不等于证实了其班内部关系不和?

“孙维同班同学”的部分言论:

“我想说的是, 我们班同学关系的确很差, 很多人毕业后根本不愿意和同班同学联系。 有的人干脆不和任何人联系。
  
  再次, 我们班的荣誉的确是某些人的个人荣誉。 除了少数人之外, 我们班绝大多数人不以这个班为荣。
  
  最后, 站出来支持孙维 的七位同学中, 其中有两位是不知情的善良同学, 不愿意相信自己的同学如此。。。 其他的我想大概都是知情者。 他们应该很明白他们在说什么。 只是有一部分人在支持孙维, 不要以为我们班都在支持她, 要知道我们班有31人, 为什么大多数人选择了沉默?
  
  总结: 以本人对我们班的了解, 我认为孙维极有可能是投毒者。 而且支持孙维的几个人(不包括其中两人)都是和朱令关系极差, 和孙维关系很好的。 ”

孙维说:“97年4月2日那天,公安问到我的家庭成员,我只说了父、母、哥哥,再问其他人时,我只说爷爷奶奶已经去世,连名字都没提。”朱令被确认为铊中毒是在1995年4月,可以相信的是由于其没有条件接触铊,而且剂量足以致命,所以公安机关应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应立案进行调查。 作为班里表面情况下唯一有条件接触到铊的孙维,应该很容易就被列为重要嫌疑人,但是为什么两年后唯一一次正式审讯时公安才去问她的家庭成员?更奇怪的是,难道孙维不提去世爷爷奶奶的名字,公安机关就不进行调查?应该说,作为高级领导人的后代,他们入学时的资料有可能是用的假名字。但是,由于是正式合法的调查,这些资料通过清华大学,孙维父母的单位以及孙维家住的地方应该不难取得。公安机关更不可能只根据嫌疑犯的口述去了解其背景。如果公安在处理案情的时候不知道孙维家的高干背景,为什么外人反而能通过小道消息知道?朱令旧同学贝先生所知道的关于孙维的资料不正是通过公安局里面的人知道的?朱令的父母也一样。他们都知道了,办案的公安人员却不知道?

没有一定证据,公安人员为何敢对具有高干子女背景的孙维进行突击审讯八小时并要她在犯罪嫌疑人上签名?朱令父母也是高级知识分子,为何他们要认定孙维是唯一的疑犯?这两方面总不可能尽信被孙维朋友或支持者们列为疑凶之一的贝先生的话吧。何况至今为止没有任何证据显示贝先生的家庭背景要强于孙维的。尽管,贝先生的家景好象也不是普通人所能相比。除非贝先生的亲人能够控制公安这一方面的人,影响查案的目标和过程,并有能力通过朱令父母在公安里的朋友发放假消息给朱令父母。但是目前不能证明这些。

总之,我认为孙维小姐和她的支持者言语中的疑点很多。由于案情复杂,涉及的孙维,贝先生和朱令家庭都不是一般平民,特别是前两者的家庭背景。 所以不排除里面存在高层政斗进而影响案情发展的可能性,我也不敢说孙维就是凶手,毕竟,没有经过司法机关的确认,而且确实不排除其他人作案的可能性。但是我非常相信当中自有内情,孙维及其支持者的言谈中极多可疑的地方。孙维仍应被我们视为此案中重要的嫌疑人。至于那个虚假的清华大学九二级物理2班,我发现里面不仅有假仁假义的岳不群------某支书薛钢。更有我怀疑的老谋深算,表面老实内里狡猾的老实和尚------邱志刚,更不用说那些表现出从来对孙维没有任何怀疑,永远是“坚决相信,永远敬佩孙维”的那几个所谓同学了。当然了,这些人现在来说最多只是些小人物,真正的高手是我们看不见的,当孙维被无罪释放时,想必已是真正的高手们较量完的时候了。

尾声,写完这篇文章,眺望远处黑黑一片的高山,我想起了多年前我们几位朋友在山脚下一边喝酒一边谈论事业前途,当谈到我们一位成绩顶尖事业有成的师兄时,一位老于世故的朋友一笑:“高处不胜寒....."。

现在,我又想起电影<<英雄>>的一句话: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远处传来了美国著名电视剧X档案的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