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ffafff2006-12-19 04:00:39
ZT生物PhD学生办绿卡的经历

前言:
对于国人来说,绿卡之所以成为头等大事之一,主要是两大因素:一是对中国人苛刻的
签证政策,二是漫长的排期。如果啥时候咱的F1也能是5年N次往返,H1变为3年N次,B2
也是3年N次,这绿卡也就不那啥了。排期这事儿不好说,谁叫咱们人多呢!

我是2004年3月递的NIW申请(PhD在读期间),2005年4月初经历了RFE之后140批准,
2005年5月递的485,2006年6月排期current。在WOM之后485批准。用一句话概括我这两
年多的经历,就是“摸着石头过河”,边干边学。

我在国内是学医的,没有工作经验,毕业后直接到美国读生物学的博士。所有的科研经
历是从读博士开始的。我想很多人和我的背景相似,我的一些经验和体会可能会对大家
有些帮助。记下当时所经历的焦虑、彷徨、无助以及成功的喜悦,也算是对这一独特的
人生经验一个总结吧。

另外还有就是练习一下自己的中文写作,不写写真的不行了。。。

提醒大家注意几点:
1。移民局的规定是在不断变化中的。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对NIW审核标准的把握上。在
90年代后期,NIW刚刚实行的时候,标准过松,很多学生都拿到了绿卡,英语文学的专
业也能成功。收紧之后的若干年,在读学生的申请根本就没门了。到我申请的时候,学
生又可以了。所以说,旧的例子只有参考价值。申请的时候一定要熟悉最新的规定。
2。不要因为自己背景不是很强就悲观。每个人的背景都不一样,重要的是如何就你自
己的情况“扬长避短”。这一点对于PhD在读的同学们尤其重要。

第一阶段:个人评估和下决心

2003年8、9月份的时候,有个朋友W从NY打电话给我,说他正在办NIW的申请,看看能不
能请我的导师给写封推荐信。我说你不是还没毕业吗?博士在读期间都属于学习期,不
是真正的工作经验 (我的这点印象都是来自98,99年NIW收紧之后的政策)。W说,那
是老皇历了,反正我们这儿好多人都这麽办下来了。基本的模式就是在毕业一年前左右
递140,等到审理到你的时候,你基本也毕业了。(当时的140至少要一年的审理时间)。

一个电话惊醒梦中人。很自然的,我开始琢磨自己是不是也要试一试。我当时的基本情
况是:国内的医学博士,没有国内工作经验。在读生物学博士,在现在的实验室发了一
片2nd author文章(2001年,IF约14吧),当时大约有十几次引用。估计明年会有另一
篇挂名文章,自己的文章也会明年投,应当是很好的杂志。还有两篇会议摘要。推荐人
方面,因为有committee,所以搞6篇应当不是问题 (注:在选推荐人上,这实际上是
个错误,我会在RFE部分具体说明)。我所在得学校在生物学上还是蛮强的,graduate
program至少排在全美前10-15。学校的好坏可能不会有实质性的帮助,但是至少给别
人个好印象。

最后的结论是: NIW是正道,绝对不是稳拿的case,但是有机会。先排上队再说。排队
就有机会,不排队就永远没有机会。

第二阶段:找律师,准备材料

我只联系了一家律师行,就是我的朋友W的律师。主要得一个原因是他们的收费低,I-
140只收500刀,批准了再给2000刀。我想即使被拒了,500刀的损失对学生来说也可以
接受。我找到律师是NY得P.L. Sun. 我估计Sun实际上本人不是律师 (没有直接问过他
),因为最后的文件都是一老外签名的。

办绿卡这事儿,也就是一熟练工种。如果我要办第二次的话,肯定不会找律师,因为已
经熟悉了其中的步骤。可是对一般人来说,你也就经历一次。第一次最难,不知到从哪
儿下手,找律师会省时间,少走弯路。

从Mr Sun哪儿拿了推荐信的样本,就开始起草推荐信。这是整个申请过程中最痛苦的部
分,很多人都有同感吧。但是,在推荐信的写法上,Mr Sun没有给出更详尽的
instructions,只是说样本里有下划线的部分一定要照样重点强调。在我拿到的样本里
,我觉得大多数都写的不是很好。整体结构很乱,很明显是一块一块堆起来的。也不是
说我的英文写作就有多好,但是总觉得是在是没法照抄下来。在RFE部分我会进一步说
明如何写好NIW的推荐信。

我的六位推荐人是:导师,3个committee members(其中一个是院士),一个NIH的
collaborator,一个K大学的教授(以前在K大学呆过一年)。同时我还注册了两个学术团
体的会员资格,好在学生会员并不贵。

2004年3月底,140 递上去了,然后就是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