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ffafff2017-06-27 15:51:52

回国见闻之一:传统媒体的没落


我回国刚两三天,有一次吃饭时,在座的一位亲戚说:某某报社借我们银行的钱还不上
了,现在连每月的利息都支付不了。我一听,那不正是我多年前曾供职的单位吗,当年
是多么辉煌一时。我不禁问,借了你们多少?几千万。天,还好,这还不算大数。

令我惊讶的是,纸媒从前几年就不行了,他们银行还向报社贷款,真有点后知后觉了。

我问他:你们贷款有抵押吗?没有,当年报社的信誉是一等。是呀,他们就爱主动借钱
给国企。虽然是眼看他楼塌了,好在报社还真有几座大楼屹立着呢,估计老楼债已还得
差不多了,应该拥有产权。亲戚开玩笑说,那我们抢占一层办公楼好了。

和报社关系一向比较“磁”的银行是建行和工行,而亲戚所在的银行并非四大银行,都
借到他们那里了,可见把银行几乎借遍了。现在是杨白劳比黄世仁还牛,欠债还钱不再
是天经地义,而只能算银行的不良资产。

近年来,传统媒体因受到电子新闻的冲击,都在逐步走向衰落。我上一次回国时,就听
从前的同事说,几家报社的工资都削减了百分之三十,现在单位是每月从银行贷款发工
资,因为报纸销量大幅下降,广告流失,几乎没有了收入,因而只靠着过去的空架子勉
强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报社如此苟延残喘,竟然还在全球支持着将近五十家华文报纸,宣传部
拍下来的任务,只好执行,何况还挂了个“一带一路”的标签,当然,领导可以借此到
各国考察一圈。

几天后在车上,听一位电视台主持人说她准备辞职,我问这么多年都熬过来了,怎么现
在要辞职了。电视台管理一向比较松散,很多人长年在外开公司做生意,因此他们都是
多重身份。她说换了一个新台长,要求大家每天一大早得去签到,受不了。我说你们真
是自由惯了。据她介绍,现在很多非常好的节目都直接和网站合作,电视台太黑,只是
搭了一个平台,内容都是别人辛苦制作的,却要拿走绝大部分利润,所以电视台那些能
干的人也都走了。新来的副台长找她谈话,说她一星期只制作一个节目,工作量太少,
让她去化妆部兼职化妆,这等于把她变相发配了;她说只要你们不怕我把大家都画成封
神榜就行。她可是曾主持一届春晚的,当年也算是台里顶尖的主持人了,现在年龄渐长
,当然还是因为上班吊儿郎当,可众人都这样已多年了。

据说现在宣传部有计划把一大批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的人合并一起,发个基本工
资。她说:我们也快下岗了,但大家还没打算进集中营。。

我忽然想起上次回国时曾听报社老总说正准备制作一个APP,名字起得蛮好,有疑问、
有节奏、有特色,于是我见到亲友同学就问,谁安装我们APP了,没想到他们回答说:
什么?没听说过。没安,安“头条”了,还安那玩意干啥?唉,气馁。是啊,我看了一
眼“头条”,那种迅速和互动真能把纸媒甩得无影无踪了。

现在每至年末,都有一批报纸杂志停刊,我印象较深的是上海的《外滩画报》,那是一
本很有特色的地方杂志,也令人惋惜地消失了。

不久前,在一个大型图书会上,我忽然感到图书的冬天似乎也悄悄临近了;只有儿童的
彩色图画书一枝独秀,依然热卖。

想起比尔盖茨曾经说过:再过多少年后,将看不到纸张印刷的报纸、杂志和书籍了。

这个预言应验得真快。

记得原来我们有一个专跑纸浆的副社长,常年在东北、加拿大等森林资源丰富的地方出
差。伴随每日出品的海量报纸,是大片的树林倒下,地球上又有某个地方减少了一小片
绿色。如果传统的纸媒消失了,却换来了丰饶森林的保存,对人类社会来说也不失为一
件造福未来的好事。

firstuncle2017-06-27 16:14:15
您能不能标一下作者?作者是我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