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yt19632020-01-11 16:25:48

The Unification of Science and Religion 
Yutao Jiang  
Abstract: By reinterpreting the pair production experiment, we can conclude that the particle as well as all matter in the universe is composed of a single component, electric field. With this new interpretation in mind, some fundamental concepts such as force, charge, movement, energy, black holes and the shape of the universe, are discussed and compared to principles found in religions such as the Buddhist Scriptures and the Tao Te Ching.  
Key Words:Unification of Science and Religion, Force, Charge, Energy, Black hole, The shape of universe 
 
科学和宗教的统一 
 
姜玉涛 
 
摘要:本文通过对电子湮灭实验的重新解释,揭示了粒子乃至宇宙是由单一成分电场构成的,同 时解释了力,电荷,运动,能量,黑洞,宇宙的形状等基本物理现象。在此基础上对照了佛经和 道德经里的关于自然的表述,我们发现两者是一致的。科学和宗教经典不是对立的,是统一的。 
关键词:科学和宗教统一,力,电荷,能量,宇宙形状,黑洞 
 
引言 
         人类自出现以来,所有的努力都是在认识自然,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表述。 本文首先从科学的角度来讨论物质世界的基本组成。然后和佛教经典,以及道德经里的内容进行 了比对,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是一致的。 
第一部分 用现代科学讨论物质的基本组成和宇宙的结构 
实验结果和讨论 
1.1)  物质的基本组成[1]: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电子,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电子是一个球,有表面,有半径,有体 积, 然后外围有电场围绕着。那么一个简单的问题:为什么电场要跟随着电子?电场和 电子是如何连在一起的?如果电场和电子是两个分立的东西,那么我们应该能得到一个没有电场围绕的电子球,但这和实际显然是不符的。所以说电场是电子的一部分。现在 就这个观点来看一个重要的实验。

1.2) 电子湮灭实验[2,3,4]: 上个世纪 30 年代,美国科学家 Anderson 做了一个很重要的实验。当γ-射线通过 近核的强电磁场时分裂成正电子和电子。反之当电子和正电子相遇时又形成了γ射线。我们知道γ-射线是电磁场,这就是说电子和正电子是两种不同状态下的电 磁场相遇产生的,那么他们一定构成于电磁场。

1.3) 电场和磁场的关系: 我们知道环形的导线在有电流通过时产生磁场,其实永久磁铁的磁场也是由于内 部带点粒子环形运动而产生了。这就是说磁场只是电场运动时产生的一种现象, 他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物质。他只是电场的一个表象。这就说明电子和正电子是由 电场构成的。

1.4) 电场的性质: 我们知道电场是趋于同向排布的。一组电场在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下,他们应该是 象图一那样排布的,电场的密度应是均匀的。也就是说电场是趋于同向均匀排布 的。但这种结构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边缘效应,因为在边缘的地方就无法满足其 均匀的性质了。为满足这一点,合理的结构就是电场围成一个图二的球态结构。 在这个结构中所有的电场均处于相同的环境。由于电场的方向性,这种排布有两 种可能:一个是电场方向向里,一个是方向向外。两种结构形成的几率是均等 的。从外部看这一结构是个球。这刚好和电子与正电子的结构相同。电子和正电 子的中心是空的。这样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电场总是跟随着电子。其实电场 就是电子的延申。电子没有一个严格的边界。我们通常把密度高的中心部分叫粒 子,密度低的部分叫电场。 还有一种 结构能满足电场的同向,均匀排布的性质,那就是图三所示的环状结构。 
   

       

 

 

 

 

 

                 图一 平行排布的电场 
          Figure 1: Parallel field structure 


    
 
                                     

 

 

 

 

 

                     图二 辐射状排布的电场  
             Figure 2: Spherical field structure 

 


 
                                         

 

 

 

 

                                        图三 环状电场  
                            Figure 3: Circular loop field structure 
 
1.5) 电子和正电子的相互作用: 如图四所示,当一个电子和一个正电子相遇时他们之间的电场是趋于平行的,是 相互吸引的,但随着距离的减小,图中 C 的部分反方向越来越厉害,排斥作用增 加,最后在某一位置达到平衡。这实际上就是γ-射线的光子结构。光子中是包含 一个正电中心和一个负电中心的。这和 Maxwell 对光的解释是不同的。 
 
 
 
 
                                                         

 

 

 

 

                                              图四 电子和正电子 
                                     Figure 4: Electron-positron attraction 
 
1.6) 力: 
由于电场趋于同向均匀的排布,当这种排布被扭曲或者破坏后电场有一种试图恢 复均匀同向的状态。外界的感觉就是力。比如说当两个物体被放到一个系统时, 他们之间的电场排布不一定满足电场的特点,太近的时候就会感到排斥,太远的时候就会感到吸引。这种排布规律只存在于电场间,电场和其他物质间不存在这 种规律,因而只有电场间才存在着相互作用,电场与其他物质间不存在相互作 用。 
1.7) 存在: 
无论是我们的感官感觉事物还是用检测器检测其他物质都是基于我们的感官或检 测器与被检测物质间的相互作用。由于相互作用只存在于电场间,我们只能检测 到由电场构成的物质。其他不是由电场构成的东西对于我们是不存在的。 
1.8) 电荷: 
当一个粒子在平行电场中运动,我们称之为带点。如果我们将一个辐射状结构的 电场,比如电子和正电子放到平行的电场内,无论如何都无法让系统中的电场同 向。电子或正电子必须通过调节位置或者说运动来使系统达到一个合理的排布。 所以说电荷是由于电场的辐射状排布而产生的一种性质。 
1.9) 运动: 
当粒子在系统中无法满足电场均匀同向排布的性质时,粒子就要通过调整位置来 满足这一性质,外部观察到的就是运动。运动是系统内部粒子从不合理排布向合 理排布过渡而造成的。

1.10) 原子核结构: 在核反应中最常见放出的是β-射线和γ-射线。无论放出的是哪一种射线,电荷是守 恒的。这就说明电子和正电子的辐射状结构在原子核内和核外是没有变化的。原 子核是由多个电子和正电子构成的。电子和正电子通过吸引形成大一点的粒子, 象质子,中子,然后形成原子核。理论上讲任何大于电子和正电子的粒子都有可 能形成,但并不是所有的粒子都是稳定的。

1.11) 密度决定取向: 当一组高密度的电场和一组低密度的电场相遇时,低密度的电场会被迫沿着高密 度电场的方向取向。在电子和正电子辐射状排布的结构中,中心电场的密度不可 能是无限大,但在电子和正电子的中心达到最大,所以他们不会被低密度电场破 坏,也不会破坏彼此。他们能在原子核中稳定存在。那么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 既然电子中心场密度有上限,那么低密度的粒子是否可能存在哪?答案是肯定 的,在没有足够的电场形成电子和正电子时,电场就会形成低密度的球态结构, 但这种结构会被高密度的电子和正电子破坏,是不稳定的。理论上讲电子和正电 子是无限可分的,也可以相互转化。也就是说正电荷和负电荷是可以相互转化 的,这一点需要实验证实。

1.12) 万有引力: 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看出一切宏观物体都是由电子和正电子构成,无论物体的结 构多么复杂,电子和正电子在物体内的排布一定是相间的如图五所示,当两个物 体距离一定距离时,物体表面的电荷一定与另一物体表面带相反电荷的电场相互 吸引。也就是我们见到的万有引力。当物体间的距离接近时排斥力增加,这一点 和前面讨论的正负电子的相互作用类似,所以下落的物体会停在地面上。可见万 有引力不是像牛顿定律描述的只与质量和距离有关。他和物体的内部结构,物体 间的距离以及物体外围的场密度有关,外围场的密度和质量有关。另一点我们可以看出物体间的吸引和排斥是同时存在的。只是在特定位置一种作用强于另外一 种。 
 
 
                              图五 万有引力示意图 
            Figure 5: Surfaces of two particles to illustrate gravity 

 

1.13) 光子: 
我们在电子和正电子相互作用时已经提到了γ-射线的光子结构。当这种双球结构 的电场密度小于电子和正电子时,就形成了不同的光子。

1.14) 光子的运动: 在这种双球的结构中光子试图通过转动来达到平衡,但他们永远也达不到平衡, 于是他们就不停的在转动,由于两个球的大小一致,外界看到的是直线运动如图 六。在这种运动中光子既不失去也不获得电场,所以能量不发生改变。电子在原 子内部的运动也是如此,但由于原子核的结构较为复杂,电子的轨道也极为复 杂。电子的质量比原子核小,外界观察到电子绕着核在运动。但这种运动没有能 量变化。 

 
 
 
                                   

 

 

 

 

                     图六 光子运动示意图  
              Figure 6: The movement of photon 
 
 
 
1.15) 光子的波动性: 光子在光束中根据彼此的作用一定会进行调整如图七所示。整体看是波动的。这 种波的波长和光子的中心场密度有关。 
 
           

 

                                                                                       

 

 

                             图七 光的波动性示意图 
 
                        Figure 7: Wave properties of light 
 
  
1.16) 光子的吸收和发射: 当光子通过原子时,他的正电部分一定被核外电子吸引,负电部分被原子核吸 引,如图八所示。由于他的电场密度低于电子和原子核的电场密度,因而被破 坏,这部分由光子破坏而产生的电场融入到原子里,光子被吸收,电子被激发。 当电子回到基态时,这部分多余的电场被放出,他会首先形成稳定的球态结构。 有可能是带电的单球,也可能是中性的双球结构的光子。带电的球态极容易被其 他带电粒子吸引而遭到破坏,光子由于其中性和运动的性质被发射出来。 

 
 
 
 
 
 
                                         

 

 

                 图八 光子吸收示意图 
 
           Figure 8: Absorption of a photon by an atom 
 
 
 
1.17) 能量: 
当一部分电场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后,失去和获得电场的物体内部的电 场要进行重新排布,外界表象就是物体发生了变化。这部分转移的电场被称之为 能量。粒子是有形状的,而场是没有固定形状的,由于场的这种性质它可以穿行 于粒子间而造成变化。

1.18) 粒子的波动性: 由于物体表面电场的方向的相间性,如图五,当两个物体做横向运动时一定是波 动的。只是微观粒子波动现象更明显些。宏观的物体感觉不到。实际物体表面的 波动由于物体内部的粒子在不停的运动要比想象的复杂得多。目前一个普遍的说 法是某种东西是波,其实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波只是运动时的一种现象。比方 说水波,水是物质,波只是水的一种运动状态。人们在试图发现引力波,这是不 可能的。 1.19) 核反应: 核反应时通常的射线是β-射线和γ-射线。β-射线是电子或正电子流,γ-射线是电子 和正电子的耦合体。理论上讲,任何电子和正电子的组合形成的粒子都有可能形 成,但由于结构的稳定性问题有的存在时间长,有的存在时间短。其他一些低密 度球态结构也可能形成。一些密度低于电子和正电子的球态结构如果彼此密度相 同也可形成大一点的粒子,这些粒子可能带正电,带负电或者中性。带电的粒子极容易被密度高的粒子吸引而破坏掉。只有中性的光子和运动的中性粒子可能逃 离物体。理论上讲无数种粒子都可能形成,是否稳定存在要看所处的条件而定。

1.20) 量子力学和量子纠缠: 量子的概念是波尔在观察到氢的线状光谱后提出的。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看 到,光依然是粒子,只是由于其特殊的结构使其运动速度较一般粒子快。所以说 量子的理论依然是对粒子的描述,后来发展出了量子场理论,场是连续的,量子 场的观点是与实际不符的。在对粒子研究时忽略其周围的场是一个常用的方法。 但实际上粒子是没有严格边界的,宇宙间的所有粒子都是通过场连接着的。这也 是万有引力的根本原因。整个宇宙都是纠缠在一起的,所以说量子纠缠也是正常 的。量子理论是个近似的理论。

1.21) 黑洞: 在图三中我们提到了电场的另一种稳定结构,这种结构在通常的条件下会产生磁 现象。但如果这种环状结构是由象中子星一类的高密度星体崩塌时形成的,它的 电场密度会很高,甚至高于电子和正电子的中心密度。所有的粒子与其相遇时都 会被破坏。因此没有光发射出来,象一个黑色的电场漩涡,如图九所示。 
 
 
 
                     图九  黑洞示意图 
 
              Figure 9: Structure of a black hole 
 
1.22) 宇宙的形状: 辐射状的球态结构和黑洞的结构能满足一部分电场的同向均匀的性质,什么样的 结构能满足整个宇宙所有电场的同向均匀排布的性质呢?如果将黑洞看作一个由 电场形成的空心管,那么将这个空心管弯曲使其首尾相连形成一个闭合的圆圈。 相当于呼啦圈的形状,呼啦圈的管壁是由环形的电场构成。这个圆圈可以伸缩, 但无论在伸缩的任何状态,都能保证电场的均匀同向排布。在这一结构中,呼啦 圈的外圈电场密度要低于内圈的密度。当电场的密度低于电子和正电子中心时。 电子和正电子才有可能存在,也就是我们的星体才会出现。当密度大于电子和正电子中心时,所有的粒子都将消失。从我们星体存在的事实看,宇宙整体或者某 些区域的电场低于电子和正电子的中心密度。 

 
 
 
 
                                                   

 

 

 

                 图十 宇宙呼啦圈电场结构 
 
               Figure 10: Structure of Universe 
 
 
1.23) 电场和能量的关系: 目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宇宙是由能量构成的。前面也讨论过能量就是电场的传 递。但能量和电场在概念上是有差别的,能量不强调方向性,因而无法解释为什 么电子和正电子有相同的能量,但性质是相反的。

1.24) 总结: 通过对电子湮灭实验的重新分析我们看到宇宙是由单一成分电场构成的,电场首 先形成电子和正电子,进而形成更大的粒子。然后出现了光子。粒子是有形的, 场是无形的,粒子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和消亡。场是永恒存在的。他没有产生 和消亡的概念。宇宙中一切变化都是电场的结构变化。 
 
第二部分  宗教经典如何描述宇宙 
 
由于各种经典都有很多不同的译本。有一些差别,但大体一致。为方便理解,有的用 了原文,有的用了一些白话解。 
 2.1)“楞严经”中讲“地水火风,本性圆融”。             

佛教将宇宙中的有形体的物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粒子分为地水火风四种成分。这 四种成分的本性都是一致的,是圆的,相互融合的。这个和前面讲的宇宙的呼啦圈形状 电场结构是一致的。

2.2)“金刚经”中讲“凡所有相皆为虚妄,诸相非相”。 “非非法”:但也不否定一切存在的现 象,“有为法”:一切由因缘所生的所有的有生有灭事与物。“无为法”:不生不灭,不净不 垢的性空法。           

这里的“相”是指有形的粒子。就是说所有的粒子都不是永恒的。因缘就是指在一定 条件下。佛教不否定一切相的存在,但这些相都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相背后的本性 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这和我们前面讨论的宇宙由电场构成,电场是永 恒存在的。电场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粒子,粒子有生有灭的观点是一致的。

2.3)“心经” 观自在菩萨在禅定当中照见五蕴(色受想行识)皆空。色指所有的事情。空 包含三层意思 a)一切事物一直在变动;b)一切事物无法掌握 c)一切事物无法独立存 在。诸法空相(诸法的真实相状),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由于粒子的球状结构他们无法彼此间达到一个平衡态,他们彼此间企图通过滚动来 达到平衡,但永远也达不到,因此就一直保持运动。物体间通过场相互连接没有一个可 以独立存在。但无论如何运动,物质的本性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电场。 这和我们前面讨论的一致。

2.4)“道德经”道德经分为“道“和”德“两个部分,道的部分主要是讲的自然。          第一章 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 起的名。可以说 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 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所以﹐从无 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从有的角度﹐可以 看到他的踪迹。有与无只是说法不同﹐ 两者其实是一回事。既是有又是无﹐ 这就叫玄。玄之又玄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通常所说的东西都是指粒子,因为常人五官只能感觉到粒子。而道德经里的道是指电 场,所以必须重新给他起个名字。这里的“有“是指有形,也就是粒子,”无“是指无形,也 就是场。无形和有形的东西是一回事,只是名字不同。这与场和粒子的关系是一致的。       

第四章  道﹐空虚无形﹐其大能却无穷无尽﹐渊远深奥啊﹐像是万物 的祖宗。 放弃自 以为是的锐气﹐摆脱纷纭万象的迷惑﹐和于生命的光 中﹐认同尘土的本相﹐便能在幽幽 之中﹐看到道那似有似 无的存在。 我不知道他是谁生的﹐只知道他先于一切有形之帝。

这和一切有形的粒子源于无形的场的观点是一致的。     

第十四章: 迎面看不见他的先头﹐追踪抓不着他的尾迹。     

说明道是没有头尾的,因为他是闭合的圆形。这和我们前面描述的环形电场一致。     

第二十五章 在产生天地之前﹐有一个溷然一体的存在。寂静啊﹐空虚啊﹗独立自在 ﹐永不改变。普天运行﹐永不 疲倦称得。上是天地万物的母亲。我不知道他的名字﹐姑 且写作“道“﹐勉强起个名字 叫”大“。大﹐便无限飞逝﹐飞逝而致远﹐至远而回返。所以道 为大﹐天为大﹐地为大﹐人也为大。宇宙中四个为大 的﹐人是其中之一。然而人要以地 为法度﹐地以天为法度﹐天以道为法度﹐道以 自身为法度。         

道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存在,这里的天地就是粒子形成的星体,宇宙。道无限飞逝到 远方然后又返回来。就是说道形成一个闭合的圆圈。这和电场的性质一致。 

第四十章: 回返﹐是道的运动所在。柔弱﹐是道的力量所在。天下万物都生于有﹐有 出自无。     

道的运动是会回返回来的,道是环形的。由于无形,所以看上去很柔弱。天下万物 都出自有形体,也就是粒子。而有形体出自无形体,也就是场。         

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 和。     

道是一种东西,一个生出两种东西,而后又生出三种东西。这和电场形成电子和正 电子,而后又有了光子一致。电子和正电子虽然同来自于电场,但他们的性质是相反 的,命名为阴阳,万物都是由于他们的吸引而形成的,甚至光子也是由正负电中心粒子 相互吸引而形成。道教的双鱼图指的也是这个意思,阴阳来自同一物质,但性质相反, 且彼此吸引形成宇宙。         

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         

无形柔弱的场,穿行于坚硬的有形粒子间。也就是所说的能量,世间的一切变化都是 能量造成的。

2.5)基督教中讲“上帝是自有和永有的”。这里的上帝和道德经中的道是一个东西,就 是构成宇宙的基本成分电场。耶稣说自己是上帝的儿子,上帝造了万物。这和佛教,道 德经讲的没什么差别。不知道圣经中为什么遗失了类似于开悟的部分。 
 
         讨论至此我们已经看到宗教经典的关于自然的描述和现代科学的描述是一致的。那 么在没有任何科学仪器的状况下。这些宗教的奠基人是如何知道自然的本质的哪?既然 物质间是通过场相互连接着,那么整个宇宙是一个整体,相互之间的信息是相通的。但 人类习惯于用五官来感知世界(粒子间的作用)。这种由场传递来的信息被掩蔽了。其 实五官感知的信息最后都转为电信号而输入大脑。就是说人类最终感知的信息是由电场 携带的。这种对五官的依赖在佛教里被称作“五蕴被执着,妄想迷惑了”。佛教中的”戒, 定,慧“就是在教人如何消除对五官感知的依赖,恢复对电场的感知能力。戒就是戒除欲 望,刺激性食品等对五官刺激较强的东西。定就是禅定,完全消除五官的感觉,这样就 能恢复对电场的感知,也就是慧或者开悟。佛本意就是觉悟,人人具有这种觉悟能力, 但不是人人都能达到这种状态。就是所说的“人人具有佛性,万物皆有灵性”。道德经第十 六章也讲述了同样过程。”内心虚化到极点﹐持守安静到纯一﹐就能在万物的篷蓬勃勃 中 ﹐看出其来龙去脉。 万物纷纭百态﹐都复归其本根。  回到本根就叫平静安息。 平静安息 便是复归了真生命。 复归了真生命便是永恒。 认识永恒便是光明“。虚化,安静就是禅定 的状态,一旦到了这种状态,就能看出事物的来龙去脉,看到事物永恒的根本。这里的 光明和佛教中的慧是一个意思。第五十六章中又提到了这一过程.  “塞住通达的感官﹐关 闭受惑的门户﹐放弃自以为是的锐气﹐ 摆脱纷纭万象的迷惑﹐和于你生命的光中﹐认同 你尘土的本 相﹐这就是深奥玄妙的同一境界了”。其实五官只感觉到了宇宙信息的一部 分。大部分信息被掩蔽了。于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五官反倒成为了一种认识障碍。佛教中 称其为障。由于大部分人无法达到开悟的状态,所以我们不得不借助仪器来检测世界, 这就是现代科学。开悟的人能够感知到场的运行,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这种运行, 所以他们能做出一些常人无法做的事,也就是所说的神通。灵魂和意识就是一部分电 场,电场是带有信息的,他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并和物体发生作用。关于电场存储,携带信息这一点尽管我们现在的说法和宗教里的不同,但实际上我们一直 在用,现在的电子通讯,计算机等等就是很好的例子。开悟的人能感知场,所以它们能 读懂人的意识,能看到灵魂。     

宗教最初有两个目的,第一是告诉人们自然的本质;第二是教人们如何感知自然。 这和现代的科研手段是相同的。先教你理论,然后用实验来证实,也就是如何达到开悟 的状态。但是大部分人没有完成宗教的实验部分。     

宗教沦为宗教有几方面的原因.第一两千年前时自然学和社会学不是分立的,所以道 德经里穿插着讲解道和德。而今天大部分研究,讲解宗教的是社会学的人士。这就相当 于让中文老师讲解化学,物理一样。结果可想而知。第二,目前的自然科学还只是发展 到微观粒子的阶段。对场的认识还很少,还无法破译场所携带的信息。第三是主观的排 斥。一旦人们选择了相信某一种宗教或科学,总是认为自己的选择是对的,便对其他的 观点自然排斥。第四是迷信和迷不信,其实当你选择相信一个你不明白的东西时,你就 已经开始了迷信的思维方式。比方说没有开悟的人相信宗教,不懂科学的人相信科学, 都属于迷信。相对于迷信,很多人在没有弄清楚一件事之前,盲目的选择了不相信,也 就是迷不信。比如说很多反对宗教的人并不清楚宗教的经典到底讲了些什么便选择了不 信。迷信会带来很多曲解和错误。比方说求神拜佛。道德经第五章中提到“天地不理会世 人所讲的仁义﹐在其看来﹐万物不过像是祭神 用的稻草狗”。自然按着自己的规律运行, 没有仁义可言,一切违反自然规律的行为都会在运行中被纠正过来,佛教中称其为因果 报应。神佛不会原谅你的错误,你必须自己修正你的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宗教创始人 如同老师,给老师烧香磕头是没有任何用途的。由于大部分人已经丧失了对自然本质的 感知能力,基督教称为远离了上帝,人们才会对物质的东西感兴趣,因为这是五官能感 知到的东西。于是产生了私心和占有欲。这些违背自然规律的意识和粒子像一些疙瘩一 样漂浮在宇宙中,无法和永恒的场和谐统一。宗教中讲的成佛,成仙,永生是让人的意 识或者说灵魂中的疙瘩解开,和永恒的场和一。佛教中讲佛有三十二相,实际上这个数 字只是一个象征性的数字,佛是无形的场,佛在宇宙的任何地方。基督教也说上帝在宇 宙的任何地方。实际上佛和上帝就是你身边的电场。宗教里的爱是和自然本性的场和谐 的意思。如果你的意识或灵魂和自然本性的场融合,和谐,就会感到被爱了,也就是成 佛,成仙,永生的状态。     

如果把场看作是一条线,那么粒子和带有违反自然本性的这些意识或灵魂就相当于 打了个结,对粒子或者物质越贪恋,这个结就打得越大,越紧,离自然的本质就越远。 这种意识或灵魂就会选择和粒子态物质结合,就是所说的轮回。成佛就是打开这些结而 使意识恢复本性。     

虚空,空虚往往被误解成空无一物,实际上这个空是指没有粒子的空间。宇宙所有 的空间都充斥着场。现代科学称其为暗物质或暗能量。暗物质是宇宙的主要部分,粒子 只占很少的部分。     

由于这些宗教创始人只有道德经留有写下来的记录,其他经典都是由信徒根据回忆 归纳总结而写成的。对于没有开悟的人有时很难理解开悟的人到底感觉到了什么,所以 在回忆,翻译时难免有一些误解,遗失,甚至错误。但基本的意思是一致的。最大的误解就是人们将宗教创始人和宗教内容混为一谈,比如耶稣就是上帝,释迦 摩尼就是佛等。这等同于说化学老师就是化学。

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分离也是不合理的。社会科学是自然科学的表象,比如人的思 维,行为是来自于你的身体以及外部环境的作用。尽管粒子构成的世界和宇宙的本性有
着差别,但不是完全脱离的。比方说,人们为什么追求平等,和谐,因为构成自然的电 场就是这个性质。

 
 结论 
    综上所述,佛教里的本性,道德经里的道,以及基督教里的上帝和现代科学里的电 场是一个东西,也就是构成宇宙的基本成分。宗教经典是开悟的人对自然的表述,现代 科学是常人对自然的认识,两者是统一的。但由于场的无形性,现代科学的手段还无法 破译场中的信息。 
 
参考文献: 
 
1) Yutao Jiang, Huiyi Jiang, “Unified Theory of Matter” General Science      Journal. June14,2015;http://gsjournal.net/ScienceJournals/%7B$cat_name%7D/View/6097 
2)Anderson, C. D. (1933). Free positive electrons resulting from the impact 
            upon atomic nuclei of the photons from thorium C.  Science, 77, 432. 
3)  Anderson, C. D. (1933). Positrons from r-rays. Physical Review, 43, 1034. 

4)   Anderson, C. D. (1933). The positive electron. Physical Review, 43, 491-4.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