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民国时期的“西北军”,当真是名将如云,随口就能说出一大串名字:宋哲元、张自忠、佟麟阁、赵登禹、杨虎城、孙连仲、刘汝明、吉鸿昌、韩复榘、石友三……
而作为跟西北军相提并论的“晋系”,名将就不是很多了,最有名的算傅作义,接下来能说出杨爱源、商震、徐永昌这几个名字的,就很了不起了。之所以形成这个鲜明的对比,跟他们的老大是分不开的。
冯玉祥属于典型的江湖好汉,拿得起放得下,得意时率领一帮弟兄们南征北战,失意时退隐江湖,任由一帮弟兄们各奔前程,正所谓“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反而让兄弟们个个都闯出了一番天地。
而阎锡山,是典型的山西人,算盘打得精到骨子里,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抗战时期,能躲就躲,能和谈就和谈,帐下一帮弟兄们就算想打仗,也没有发挥的空间,自然也就名声不显了。
当然,名声不显不等于能力不大,比如今天要介绍的这位孙楚将军,就是一位奇才。
孙楚1890年生于山西解州,就是当年关公出生的地方。
孙楚在保定军校上学时,认识了同窗好友杨爱源,从此开始了两人长达30多年的合作。
杨爱源是山西五台人,跟阎锡山是同乡,再加上能力强,人又老实忠厚,因此很受阎锡山器重,成了他的头号心腹。而孙楚作为杨爱源的同窗好友,自然也受到了提拔,成为非晋北籍的唯一一位阎锡山嫡系将领。
这也说明一个道理:你上大学最重要的事是什么?学习知识固然重要,广交朋友更是重中之重,尤其是现在人际交往非常频繁,如果你只顾闷着头学习,肯定不会有多大出息。
在晋系高级将领中,孙楚不是最能打的,他的长处在于军事训练与研究,因此,抗战爆发后,孙楚从1938年就很少上战场了,重点主持军队的训练、建设等方面,对晋系军队的正规化贡献极大。
民国时期有“三个半”军事家之称,分别为蒋百里、杨杰、白崇禧,加半个刘伯承。实际上,晋系的孙楚也应该算上。
在军事判断方面,孙楚确实很有天赋,早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前,孙楚就预言说:“美日绝对不免一战,而战败必属日本。”
阎锡山对孙楚非常信任,孙楚自然也对阎锡山忠心耿耿,蒋介石久仰他的才能,几次拉拢他,他都不为所动,说:“阎先生是我的老长官,我是阎先生一手提拔栽培起来的,不能中途变节。今后阎跳崖我跳崖,阎滚沟我滚沟。”
但遗憾的是,阎锡山可不是这么想的,你想跟着我跳崖?我还不同意呢!
1949年,解放战争已进入末期,北方大部分都成了我军的天下,攻取山西太原自然也成了重中之重。但在这个时候,阎锡山却逃去了南京,然后带着一大家子转到台湾,把太原这座孤城交给了孙楚、王靖国等人。
现在有些历史学家为阎锡山翻案,说他去南京并不是逃跑,而是去商谈要事,谈完之后要回太原,却被人拦住,无法回去。其实,这个说法很早就有了,李敖大师就戳穿了这个谣言,说如果阎锡山真想回太原,那他一大家子都跟着他去了南京,该作何解释呢?
历史已经不需要假设了,不管阎锡山承诺的多么高尚,事实就是他没有回去,而是跟着蒋介石一起去了台湾,安享晚年。
再说孙楚,一心想报答阎锡山的知遇之恩,但天下大势浩浩汤汤,一座太原孤城还能起什么作用?何况他的对手是彭德怀、徐向前这两大元帅。
1949年4月24日,太原城破,孙楚、王靖国都成了俘虏。
在监狱中,孙楚每天晚上都会点上一根香,手里捧着《毛泽东选集》看。不过,据跟他关在一起的沈醉说,孙楚看《毛泽东选集》其实只是个幌子,实际上是在求神祷告。
1961年12月25日,孙楚被特赦,一个月后在太原病逝,终年7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