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千北2021-07-12 04:24:42

我外婆家在上海郊县,我在外婆家住了约5年。有两家紧挨着我外婆家的邻居,A一家有6口人,只有一人工作,4个孩子。另一家B也是6口人,一人工作,一个孩子出去当兵,一个正在做学徒工。这两家长期生活困难,孩子大了,找不到工作,最后约在1964年底65年初,A家的大女儿,B家的小女儿和小儿子,3个人同时去了新疆建设兵团。好像当时有个关于新疆的宣传纪录片,我也看了,里面新疆有棉花,有哈密瓜。我舅舅学校毕业后,在社会上晃荡了两年,找工作无望,于1965年去20多里外的农村下乡务农。当时不叫插队落户,但不记得叫什么了。现在看来,我外公外婆是为了不让舅舅去新疆,才让他下乡的。实在是正确、万幸的决定。

看来当时城镇青年的失业情况是严重的。

我亲眼见过我舅舅几次缠着街道居委会主任要求工作。居委会主任是个妇女,党员,姓阮,人称阮同志。几乎每次开居委会,会后都会看到几个人围着阮同志要求安排工作。阮同志总是和颜悦色,不知她是怎么解释的。反正她也没有办法。文革开始后,阮同志挨了斗。一次我路过一个地方,只见阮同志低着头,站在一边,一群人情绪激动,围着她批斗。我听见外婆说,阮同志每个月就拿24块钱,有很多头痛的事,被勒令靠边站,被批斗,真可怜。几个月后,听说报纸上说了,街道干部不是当权派。

聂耳2021-07-12 04:51:21
那时不叫知识青年,叫社会青年。
欲千北2021-07-12 04:58:32
对对,叫社会青年。这个叫法真熟悉。阮同志不给我舅舅安排工作的理由是我外婆行医,收入不错,要优先安排困难户。有一天我舅舅
走资派还在走2021-07-12 05:09:49
《小足球队》里那梁波罗(小老大)就是社会青年。
立竿见影-12021-07-12 05:11:25
去的人都很惨么?没说
coach19602021-07-12 05:16:02
有一点印象,“就叫三叔吧”
欲千北2021-07-12 05:18:44
好像演的是资本家的儿子。
k_lao2021-07-12 05:26:11
去兵团的没那么差。
走资派还在走2021-07-12 05:26:48
对,没考上大学,也不去上山下乡,见天儿游手好闲。
欲千北2021-07-12 05:30:22
不知该怎么说。他们写信回家,有时是我外公帮他们看信。A家的大女儿与家里关系不太好,没什么。但B家一家人很和睦,一年后
coach19602021-07-12 05:48:59
内地到新疆工作的十年一次探亲假(报销路费),想经常探亲也负担不起呀
多哥2021-07-12 07:39:37
对。这儿我要补充走网友几句。小时候有个同学他哥就这么个社会青年。上他家有时就见他哥和一帮同类男女混一块儿;
多哥2021-07-12 07:41:31
通常是男的抽烟女的就伴着个吱吱呀呀的留声机唱歌哼小曲儿。更多的时候咋样儿,就不清楚了但也没见人民政府要法办他们咋滴,呵呵。
公鲨2021-07-12 13:22:19
《军垦战歌》
方家胡同2021-07-12 13:43:17
北京去新疆的许多人都上了大学,培育成教师,不上大学的也大部分在机关里工作,真正去地里干活的少之又少。
海云之南2021-07-12 13:50:32
60年代中,那时的工业人口只有1亿多,占各国首位。但是,1亿多工业人口根本解决不了就业问题,很多城镇失业率非常严重。
欲千北2021-07-12 14:07:17
60年代上海去新疆的社会青年9.7万,有什么数据说真正去地里干活的少之又少?是什么时候的数据?
方家胡同2021-07-12 14:09:08
我有亲戚去了,她就是铁证,她出生资本家。你说他们吃苦,你的证据在哪里?
方家胡同2021-07-12 14:09:57
而且我说的是北京,你有北京的数据吗?
xiaoge2021-07-12 14:21:44
爷叔(亚索)
puyh2021-07-12 15:17:35
你到底想说什么?是一个错误呢还是有罪,是不是还要给去新疆平反?
华府采菊人2021-07-12 18:36:07
不是的, 当时没上学没工作的都叫“社会青年”, 动员社会青年去新疆支边,不是”去了新疆才叫社会青年“的,通俗的叫”新疆户头“
华府采菊人2021-07-12 18:37:57
到新疆的只有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没有其他方式。 至于好坏, 北疆的比南疆好
BeagleDog2021-07-13 19:11:55
是文革期间去的吧?60年代去的就是没考上,或是不让你考上的人,怎么“都上了大学”?
johniewalker2021-09-24 19:02:47
“社会青年”特指已到了工作年龄、但却没有正常工作的年轻人,多少带一点“游手好闲”的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