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黑历史,要问苏联最不堪回首的一段往事,你会先想到哪段历史?不少朋友或许会立马想到上世纪30年代那场灾难,或是解体前的那一夜,然而要苏联人自己说,发生在60年代初期的新切尔卡斯克事件却是他们最不想提及的往事。历史上,苏联官方一直对这起惨剧闭口不提,而民众也是噤若寒蝉,仿佛一切都好似没有发生。事实上,当年发生在新切尔卡斯克市电力机车制造厂的事情,还真不是由简单的某一因素直接引发的。
一 工作量更大了,工资反而更少了
1962年5月底,新切尔卡斯克市的工人们愁容满面。前不久人们就听说当局有意提高食用油和肉类产品的零售价,本以为只是无聊的好事者杜撰出的坊间传闻罢了,谁料当月31日,苏联部长联席会议还真通过了表决,决定将若干大宗商品的价格提升25%~30%不等。更令人绝望的是,当局还宣称“劳动人民代表对这一决定完全赞同”。
要放在其他地方,人们估计顶多抱怨两句罢了,要知道,1962年初,新切尔卡斯克电力机车制造厂工人的工资刚刚遭遇了一波大缩水,按照领导的说法,少发工资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工人们也算是在为革命事业做贡献。虽然理想很丰满,但现实确实残酷的——就连待遇最好的铸造车间工人都快拿不出房租了。
更要命的是,彼时,电力机车制造厂正负责一款大功率双机重联电力机车的研发工作,倘若该型号机车能够按计划落成,那么它将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时速最快的电力机车。然而,繁重的研发工作带给工人更大的压力,厂方要求工人要一边学习新设备的操作,一边动手更换旧设备,还要为新的生产工作做准备。工作更重了,每日的工时更长了,工资反倒是更低了,工人们的心态正处于崩溃的边缘。
二 “我们要吃肉,我们要住房”
一切都在无解的恶性循环中迅速恶化着。
工人的负面情绪在不断滋生,那段时期,工人们私下辱骂厂领导、吐槽高层决策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更有不少工人干脆丢掉了身为劳动者的光荣,做起了小偷小摸的勾当。有不少人因为工作需要曾出差到莫斯科、列宁格勒等大城市,在那里,他们见识到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繁华的街道、成排的赫鲁晓夫楼、衣着光鲜的人们拿着丰厚的薪水。
别的不说,就在落后闭塞的新切尔卡斯克,工人们的寓所都是由破旧的军营、仓库等建筑改造而来的,即便如此,他们三成左右的工资都要拿出来为这样的居住条件买单。就在一街之隔,厂领导和达官显贵们却住着装修华丽的单栋别墅。
1962年6月1日,当厂方把物价上涨的消息告知工人后,大伙儿压抑许久的负面情绪终于爆发了。他们大声抱怨着,有人甚至高喊“我们要吃肉要住房”,不料厂长鲍里斯·库罗奇又是个非常刻板的人,此时此刻,一句安慰性质的话或许都能改变一切,库罗奇却硬邦邦地要求工人们不要闹事,安心工作。
三 由盛转衰的改革
新切尔卡斯克电力机车制造厂并不是问题的本身,它只是矛盾的爆发点罢了;真正的问题出在这个国家的“头脑”。
时间回到1958年,赫鲁晓夫前半阶段的改革看上去卓有成效,在一轮大规模的耕地开发运动后,苏联获得了粮食大丰收,耕地面积更是爆发性增长,国内农产品价格持续下降,家禽牲畜数量激增,农贸市场呈现出久违的繁荣气息。然而,在如此丰硕的改革基础之上,踌躇满志的赫鲁晓夫居然做出了一个无比荒谬的决策——他太急于彻底消灭贫困与饥饿了,强制推广农民种植玉米,要求合作农庄购买农耕机械,史称“玉米运动”。
玉米运动只是赫鲁晓夫改革后期的一个缩影,过分一刀切的政策使得各方面的改革陷入僵化,苏联跨入新时代的一条腿迅速收了回来,一切功败垂成。它的失败同时带来了极其惨重的连锁反应,苏联农业大受打击,粮油肉蛋产量暴跌,百姓生活水平下滑。为渡过难关,当局不得不要求勒紧裤腰带,政策落到百姓头上,就出现了文中工人们所面临的困境。新切尔卡斯电力机车制造厂的工人们之所以比其他人更惨,是因为他们刚刚又遭受了降薪——苏联号称“工人阶级的国家”,为什么我们却连房子都快住不起了?
四 “你们不会吃杂碎馅饼吗?”
消极情绪在不断蔓延着,最初,工人们只是在生产间隙两三成群地凑在一起低声吐槽,不久,人们便大摇大摆地凑到一起,相互倾吐苦水。1962年6月1日当天,铸造车间的工人们自发聚集起来,其他工人见状也纷纷凑上前来,很快,几乎整个工厂的工人都聚成一团。人们的愤怒就像一个火药桶,在这个节骨眼上,点燃它的火花恰在时机地出现了。
厂长鲍里斯·库罗奇走进房间,看到满屋的工人很是不满,督促他们赶紧去干活。工人向他抱怨工资太低,都快揭不开锅了。库罗奇听完非常轻蔑地训斥工人,言辞激动处,他甚至说了这么一句话:“你们买不起肉和香肠,难道不会去吃杂碎馅饼吗?”正是这句话彻底引爆了工人的情绪,人们愤而罢工,有大约1.4万工人聚集在广场上,其中有人把矛头直接对准了赫鲁晓夫,骂了一些不堪入耳的话。次日,工人们高举写着口号的牌子,从工厂广场出发一路涌向新切尔卡斯克市政府,一切显然已经失控了。
五 引爆一切的那一枪
不久,苏军官兵带着大批坦克入场了。
一开始,双方都尽力保持着克制,士兵们只想控场,工人们则宣泄着愤怒与不满。然而,在人群前进的过程中,双方还是不小心发生了碰撞。混乱中,不知是谁朝人群开了一枪,有人应声倒地。这声枪响直接激化了矛盾,游行升级成了暴力冲突,后来演变成了流血事件。有士兵的步枪在混乱中被夺走,更多的士兵迫于无奈开始向工人们射击。最终,据官方统计,有22名平民死亡,35名士兵受伤。
事后,当局立马安排大量人手清理现场,用高压水枪冲刷血迹,将死者遗体拖入矿坑中匆匆掩埋,下令封锁消息,佯装一切都没有发生。
后来经调查,冲突的起因是一名叫雷普金的士兵跟游行人群站得太近,不小心被抢走了枪。在他旁边的士兵阿西莫夫目睹了一切,由于太过紧张,几乎条件反射般地朝人群开了枪。事后,有7名游行的带头者被以“组织并煽动暴乱”的罪名被枪决,105人遭逮捕,被处以程度不同的监禁。不过显而易见的是,这些人用他们的牺牲换来了改变:事件结束后,大批工程队来到了新切尔卡斯克,他们为这儿的工人们修建了大片赫鲁晓夫楼;当地的商品价格也适当回落,工人们的情绪终于得到了安抚。
另外,虽然库罗奇厂长在业务方面无可挑剔,但他的“低情商”显然是这起惨剧的导火索之一,他因此被撤职。该厂的生产工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陷入停滞,直到3年后才开始逐渐恢复。
由于事件的社会影响太过恶劣,当局授意新切尔卡斯克市政府封锁消息。但纸终归是包不住火的,虽然当局强硬压制,但仍有外市甚至是外国人察觉了端倪。多年来,他们一直试图挖掘真相。直到1990年,苏联高层中才有了还原这起事件本来面目的声音。难得的是,苏联人最终选择正视历史——1991年6月,他们在市政府大楼前设置了一座由白色大理石做成的纪念碑,以此牢记教训。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府还为当年流血事件中受伤致残的受害者发放了总额为4283.4万卢布的补贴金,苏联人心目中的“最黑暗的一页”,至此总算翻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