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发与财富成反比2022-10-01 12:47:40

1956年,刚刚会见过波兰领导人的赫鲁晓夫向资本主义国家喊话:“不管你们喜不喜欢,历史都站在我们这边。我们会埋葬你们。”

这一年,东欧骚乱搅得苏联内部人心浮动

 

那么,赫鲁晓夫放狠话的底气是谁给的?他又准备怎么“埋葬”资本主义呢?说到底,苏联蕴藏着巨量资源的广袤领土,就是赫鲁晓夫的底牌。

西伯利亚,被认为是那张王炸(图:壹图网)▼

巨大的潜力

苏联领土面积有2240.22万平方千米之巨,相当于地球陆地面积的六分之一。在赫鲁晓夫时代,苏联大致可以分为欧洲-乌拉尔、西西伯利亚、东西伯利亚、中亚、远东五个部分。

没了西伯利亚,苏联领土就算不上特大号了▼

 

不论从什么角度看,欧洲-乌拉尔部分绝对是苏联的中心。1959年苏联人口普查中,排名前5的大城市莫斯科、列宁格勒、基辅、高尔基、哈尔科夫全部位于东欧地区,这里是苏联的工业基地和粮仓。

别的不说,光凭有粮仓和工业心脏之称的乌克兰

东欧堪当苏联中心这个名头(图:avtoexport.cz)▼

而西伯利亚则是一片蛮荒冻土。这里对应着严寒的天气、难以保障的物资、落后的基础设施。在普通人看来,这里是劳动积极分子的热土和苦役犯的土豆田,反正不是自己想去的地方。

单纯从观光角度看,这里的美绝对震撼

但如果在这里常居,那又是另一码事了

(图:壹图网)▼

而在苏联专家看来,冻土之上是广袤的森林,冻土之下储存着珍贵的化石能源,数条南北向的大河蕴藏着不竭的水力资源。

更不用说,最东侧的远东地区毗邻东亚且面向太平洋,是直面冷战的另一个前线。

苏联最东侧,一个遥远到仿佛世界尽头的地方

竟是大国针锋相对的桥头堡(图:壹图网)▼

哪怕仅有效开发了四分之一的领土,苏联也足以与美国一较高下。照这个思路推理:如果把西伯利亚大荒原改造成大工厂,苏联将拥有不可限量的未来。

历史似乎也证明了开发西伯利亚的可行性。苏联通过二战前的前三个五年计划,初步建立起了能源、化工、机器制造等部门的后备工厂。二战时,大量厂房、物资、技术人员迁入此地,西伯利亚成为支援卫国战争的大后方。

又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的一天

(20世纪50年代,图:wiki)▼

除了理想的召唤,开发西伯利亚也源于现实因素的逼迫。

首先是能源问题。在赫鲁晓夫时代,苏联原有的巴库油田濒临枯竭,伏尔加-乌拉尔油田易采区储量递减,西伯利亚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能源产地。

这碗能源饭,支撑俄罗斯度过最艰难的时期

到现在,它仍是俄罗斯的生计来源(图:图虫创意)▼

其次是产业布局问题。欧洲-乌拉尔地区生产了全国四分之一的能源,却消耗了四分之三。工厂在东欧,资源在西伯利亚造成了资源浪费,让苏联执政者觉得很不合理。

最后,西伯利亚与中亚的大片荒地,被视作一劳永逸喂饱苏联人民的玉米地。

这位对苞米心心念念,确认是真爱无疑(图:壹图网)▼

1959年,是苏共二十大收官之年,以及二十一大与七年计划的开局之年。这一年,赫鲁晓夫正式提出开发西伯利亚,大力发展能源开采、炼化、发电、冶金等行业。

西伯利亚的气候有多寒冷,她的能源就有多炽热

这是一片冰火交织之地(图:shutterstock)▼

1959-1965年,东欧以外的广袤领土将承接至少40%的投资,计划到1965年,生产全苏44%的生铁,48%的钢,50%的煤炭,30%的石油,46%的电力,成为能源基地和重工业基地。

在具体规划中,安加拉-叶尼塞流域地位非常突出,这一地区包括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伊尔库茨克州和图瓦共和国,占据了苏联19.6%的领土。

叶尼塞河,安加拉河,流经贝加尔湖

流域范围贯穿了整个西伯利亚▼

这里生长着苏联三分之一的针叶林,贮藏着40%的煤矿,全流域水力资源,占全苏联潜在水力发电量的三分之一。

这片土地的蕴藏的资源,实在太过巨大了

大到苏联都没能完全开发,俄罗斯没能力充分开发

(图:shutterstock)▼

然而这里地处东西伯利亚,长期以来被视作苦寒之地,列宁和斯大林都曾被沙俄流放至此。

在西伯利亚建设社会主义

赫鲁晓夫时代,苏联在安加拉-叶尼塞流域建设了一系列发电站。其中,伊尔库茨克水电站与波洛茨克水电站,是当时的超级工程。

另外,还发现了坎斯克-阿钦斯克煤田、泰梅尔煤田、通古斯煤田等巨型煤矿。

各条生产建设线上,涌现过许多杰出的女性劳动者

波洛茨克水电站的建设也不例外(图:wiki)▼

展开地图便不难理解,苏联为什么要大力发展安加拉-叶尼塞流域,这里是西伯利亚的中心。

向东,可以由远东提供物资支持,而不用千里迢迢从东欧供给;向西,可以联络西西伯利亚与中亚;向南,可以联络卫星国蒙古;向北,可以直连北极航线。

作为西伯利亚中心,又有西伯利亚铁路的加持

作为大后方的核心地区完全没有问题▼

苏联继承了自莫斯科大公国以来的领土焦虑,对土地极度渴求。在苏联领导人看来,从这里攫取资源还不够,更应当迁入大量移民,让这里彻底苏联化才能安心。

历史上的俄国,对扩张有很深的执念

这个特点,或多或少也遗传给了苏联

(征服西伯利亚,图:wiki)▼

通过对移民给予奖励,安加拉-叶尼塞河地区出现了星星点点的工业城市,大量高耗能企业被建立了起来。

1961年,开发西伯利亚初见成效。赫鲁晓夫又提出一项远景规划——到1980年经济赶超美国,建成共产主义。

往事不要再提,世间已多风雨……

这个远景有没有达成,后来都知道了(图:壹图网)▼

具体途径便是在20年的时间里,大力开发西伯利亚,发展重工业,让燃料产量增加3倍,发电量增加8倍。他没能规划到的是,1964年自己就将遭遇政变,而主谋便是不遗余力推进开荒政策的勃列日涅夫。

“内鬼”竟在自己身边,属实苏联版《无间道》

(图:壹图网)▼

不过,开发西伯利亚的政策没有停止,甚至还深入到更寒冷的东部和北部。

萨伊姆、苏尔古特和下瓦尔托夫斯克三大采油区与秋明油田被逐步开发,苏联一跃成为能源大国,在国际市场大赚石油外汇。

1965年开发的秋明油田,是少有的超级油田

彼时工人的浪漫,是在第一口井纪念碑下拍婚纱照

(图:pastvu.com)▼

西伯利亚大开发与大开荒,为苏联积蓄了实力,在勃列日涅夫时代将国力推向巅峰。苏联工业产值从1940年的不到美国工业产值的30%,到70年代末上升到相当于美国的80%,军事实力更是如日中天。

工业与能源,撑起了苏联的军事霸权

大大助长了苏联干涉别国的嚣张气焰

(苏军在阿富汗,图:wiki)▼

那么,代价是什么呢?

为何开发西伯利亚取得了这么多史诗般的成就,却没能让苏联在冷战中胜出?因为我们在谈成就时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成本。

在北美和西欧人口正在向阳光带迁移的时候,苏联人却朝着相反的方向前进。如今我们也很难下定论,这到底是高歌猛进还是资源错配?

虽不以成败论英雄,但历史没太多道理可讲

站着的赢,倒下的输,苏联的情况也是这样

(图:shutterstock)▼

美国有阿拉斯加、加拿大有北部地区,都蕴藏着大量矿场,但气候极寒。与西伯利亚一样,这里的开发成本极高,维持大量人口定居的成本同样惊人。

大家同属北极圈国家,冬季寒冷,夏季十分短暂,

但西伯利亚在北极圈内的范围显然是更大的▼

而美加两国开发寒冷地区矿产的策略是:压低建设投入,有时工棚都是板房,更不会建设矿业城市。利用高薪吸引季节性员工在夏季来此工作,冬季回家消费,从而压低成本。

与美加的冻土带相比,西伯利亚的城市太大了,解体后,俄罗斯仍有十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西伯利亚。在气候严酷的东西伯利亚与远东,人口密度都是阿拉斯加与加拿大北部的15倍。

西伯利亚,虽然又冷又远,但不闭塞

在几个主要城市,生活也很时髦酷炫

(图:Flickr & shutterstock)▼

另一方面,这些城市配套又不够完善,没有一个能做到物资自给,燃料、食品和交通等领域严重依赖政府补贴。

苏联解体后,即使在俄罗斯联邦继续发放补贴的情况下,西伯利亚的生活成本也比东欧高出四倍之多,部分工业生产成本甚至更高。

在西伯利亚,小城市生活条件不够便利

所以人都往鄂木斯克、伊尔库茨克这些南部大城走

(图:shutterstock)▼

如果苏联政府一碗水端平,不给予西伯利亚政策与资源倾斜,而是将这些资源用于发展东欧地区,情况又会怎样?

然而,大量资源和人口偏偏分散在了茫茫雪原中。冻土之上搞建设,意味着从设计施工,到材料人工、后期维护各个环节成本的激增。

建起来容易,但后续如何在天寒地冻中

通过有序经营收回成本,才是最大的考验

(图:samotlor-r1.ru)▼

当那些易于开采,一本万利的大矿场被开采殆尽后,投资回报率便显著降低。到20世纪80年代,一些大型工程便进入烂尾状态。

当下,距离那个时代落幕,已经过去三十年

但要消化它留下的记忆,可能需要更长世间

(图:shutterstock)▼

苏联解体后,散布在西伯利亚荒原上的小城市,受限于环境、产业布局、交通与通讯基础设施,区域间贸易尚且难以形成规模,逐鹿全国市场更是无从谈起。这又拖慢了俄罗斯全国市场形成的速度,加剧了休克疗法带来的代价。

其实,早在上世纪60年代,西伯利亚的人口就开始回流东欧,1959-1969年之间便净迁出92万人。追求富裕、温暖的环境才是人之常情。

几十年间,这些离开的人带走了多少故事

想起那首歌:她们都老了吧,她们在哪里呀?

(图:pastvu)▼

当苏联解体,人口流动限制逐渐放宽,西伯利亚人口流失问题进一步加剧,仅远东联邦区就从1991年的806万人减少到2011年的640万人。

更大的问题在于,远东地区流失的主要是技术工人,而留下的却多为老弱病残。人口结构的失衡加剧了地方政府的经济负担。西伯利亚终于还是渐渐回到了一片荒原的历史常态。

人一撤,风雪随即就把过往覆盖,痕迹难寻

一切似乎又归于沉寂(图:shutterstock)▼

赫鲁晓夫不会预料到,自己殚精竭虑规划的西伯利亚并没有变成美好新世界的地基,某种程度上成了日后俄罗斯尾大不掉的重担。

华府采菊人2022-10-01 17:41:10
这就是计划经济的好处也是坏处:建设容易, 赚钱难, 但对“备战”来说,就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了。
老生常谈122022-10-01 17:49:10
不能拿1940年比美国和苏联的工业产能,苏联在卫国战争中,国土打烂了,被占领了,应该以1939年二战前进行比较
viBravo52022-10-01 18:03:25
俄国那些土地就相当于西班牙曾拥有过的南美,都是殖民扩张抢来的。
borisg2022-10-01 18:12:34
苏联开发西伯利亚靠的是奖励制度,高薪,边远地区工作二十年就可以领退休金,所以人干够了就跑了。
chufang2022-10-01 20:15:59
应该改变奖励方法,譬如去远东的可以永久分地5公顷。
iCall2022-10-02 00:01:51
这就是大国治理的难度。
湘水北逝2022-10-02 02:38:34
资源错配及效率低下是共产囯家的通病,只能辉煌一时,最终崩溃。
头发与财富成反比2022-10-02 03:32:55
勘察加半岛即使50公顷的土地也不如乌克兰黑海海滨的1公顷土地值得定居
清迈2022-10-02 05:28:14
不管你们喜不喜欢,历史都站在我们这边。我们会埋葬你们——最早版”东升西降“
清迈2022-10-02 05:41:05
开发西伯利亚靠的是惩罚制度,几乎所有人是劳改犯!和德令哈的区别就在于甚至管劳改犯的人自己就是劳改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