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学世界史,讲到苏联的时候,内心有个疑问:14国武装干涉苏俄怎么会失败呢?
帝俄崩溃,苏俄建立,夺权之初苏俄政权连军队都没有,靠赤卫队和武装工人在作战,直到1918年1月,苏俄才下令组建红军,4月底,红军总兵力19.6万人,10月底扩大到80万人。
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已接近尾声——1918年11月11日德国投降,几百万协约国大军挟胜利之威,对虚弱的苏俄发动全面进攻,没有理由灭不了它。
苏俄征兵海报
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好比三国志·12游戏中曹操的“魏武之强”特技,有战力加成的作用,但俄国经济体量摆在那儿,再怎么动员征集,也敌不过协约国集团的人力、物力。
这个政策是苏俄打败白俄的必杀技,而不是它粉碎协约国武装干涉的关键。
关键是什么?
一句话:协约国拉稀摆带。
拉稀摆带,是小时候在电视剧《傻儿师长》中学到的,它是一句四川方言,意思是拖泥带水、不靠谱、掉链子。
所谓14国武装干涉苏俄是伪概念,苏联早在50年代末就辟谣了,真正干涉的就几个大国,而且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它们几乎没和苏俄红军打过什么大战,晃悠了一圈就撤了。
01
1919年8月28日,罗斯塔社(塔斯社的前身)援引了芬兰新闻局的一则消息:英国陆军大臣丘吉尔不久前在会上宣称,要在8月底9月初组织14国军队联合反对苏俄。
这是一则二手消息,真实性待定,丘吉尔也没有指出是哪14国。
列宁看过这份电文后,在空白处写下了14个国家的名字:英、美、法、意、日、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乌克兰、波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
从此,14国武装干涉苏俄的概念就成了定论。
苏俄宣传海报
以上故事是苏联史学者徐天新在苏联档案中考证出来的,真实性比较高。
实际上,除了英、美、法、意、日五大国之外,其余国家都是从沙俄帝国分离出来的,它们仇视沙俄百年压迫,想摆脱俄国控制成为独立国家,因此才反抗苏俄,这是民族和历史问题,与干涉、扼杀苏维埃政权沾不上边。
剩下的五大国,确实想扼杀苏俄,他们也这样做了,这是实锤的。
还有一些国家参与了干涉,但列宁没有把他们写进去,比如中国。
北洋政府以护侨的名义出兵海参崴等地,与同样出兵远东的日军谈笑风生,狠狠秀了一把。
此外,德国、土耳其、罗马尼亚、希腊也干涉了苏俄,但也没写进去(明显超过14国)。
显然,列宁写下的14国是脑补。
我们重点看英、美、法、意、日五大国的干涉。
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已经崩溃,新生的苏俄还比较虚弱,被排斥于世界体系之外,五大国成了世界秩序的主宰。理论上,只要五大国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没有他们搞不定的国家。
然而,五大国出工不出力,各怀心思,勾心斗角,它们没有使出全力,也没有形成合力,随便搞搞意思就扯呼了。
1918年3月6日,英国军队在摩尔曼斯克登陆,率先开始武装干涉。
当时一战尚未结束,英国的理由是防止德国舰队进攻俄国北方沿海地带。
继英国之后,美国、法国、意大利军队陆续开来,驻军摩尔曼斯克和阿尔汉格尔。
在远东,1918年4月5日,日本和英国军队在海参崴登陆,不久,美军和法军也来了。
布列斯特和约签订后,德国和奥匈帝国军队根据条约,占领了乌克兰、白俄罗斯以及波罗的海沿岸地区。
此外,英国还出兵高加索,占领了巴库。
以上就是这一时期所有外国干涉军,除了德、奥之外,英美法意日干涉军人数很少,活动范围有限,对苏俄政权构不成威胁。
真正对苏俄政权构成威胁的是国内的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这两个党派在争取俄国民众,着手组建临时政府,与苏俄政权争天下。苏俄政权控制的区域,只占全国面积的四分之一,其余地区被别的势力占据着。
再往后,苏俄政权的最大威胁是高尔察克、邓尼金等白俄势力。
外国干涉军对苏俄政权而言是癣疥之疾,国内的同行竞争才是心腹之患。
彼时,苏俄忙于安内,根本顾不上攘外。
02
一战结束后,协约国集团可以腾出手来对付苏俄了,他们设想派12-15个师到俄国南部,与滞留在乌克兰的德军一起进攻莫斯科。
然而,这个设想永远停留在了设想阶段,原因很简单,协约国内部存在尖锐的意见分歧。
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协约国军队总司令福煦、英国陆军大臣丘吉尔,是强硬派的代表,他们主张趁苏俄病要苏俄命,派遣大规模军队进攻苏俄,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否则后患无穷。
巴黎和会三巨头,从左至右:克里孟梭、威尔逊、劳合·乔治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是温和派,他们认为武力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苏俄。
劳合·乔治曾说过:想用武力镇压布尔什维主义,那完全是没有理智的想法。
威尔逊则认为,布尔什维克产生的根源是社会的贫穷和极端不公,只有铲除根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对付它的最有利武器是经济力量,而不是军事力量——搞门户开放,大家都有钱赚,就不会搞革命了。
1919年1月,巴黎和会预备会议上,福煦提议组织以美军为主力的远征军讨伐苏俄,威尔逊和劳合·乔治都反对,威尔逊明确表示:我们不与俄国作战。
劳合·乔治
2月,巴黎和会十人会议,丘吉尔提议成立盟国俄国事务委员会,并立即拟定对付苏俄的行动计划,遭劳合·乔治一顿狂怼:
你就是个IBM,你眼里还有没有我这个首相?
我恳请你不要因为憎恨布尔什维克主义而使英国卷入这种疯狂的行动中去······财政大臣张伯伦告诉我,当前英国在征收巨额税的情况下,勉强收支相抵,如果卷入对俄国的战争,我们将直接破产,并且会导致英国也出现布尔什维克,我希望你睁眼看看英国工人的严重情况,不要口嗨。
3月,匈牙利爆发无产阶级革命,福煦借口布尔什维克蔓延,再次提议协约国组织200万大军进攻苏俄,彻底消灭布尔什维克。
福煦
威尔逊反对:俄国人是真诚地反对多少世纪的压迫和不公平,用武力把它挡回去是不可能的。
总之,这些巨头们扯来扯去,扯不到一块儿,协约国集团从来没有在武装干涉苏俄的大战略问题上达成共识,也没有制定进攻苏俄的统一作战计划。
英国首相和陆军大臣意见不一,美国总统反对,意大利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多大话语权,日本只关心西伯利亚和远东。
这就好比五大派围攻明教,只有灭绝领导的峨眉派最给力,其他都在搞投机。
谁是峨眉派?法国。
在武装干涉苏俄问题上,法国的态度是最强硬、最坚决的。
美国史学家安特伯格曾说过:法国政治家在仇恨苏维埃政权上表现得最激烈。
福煦几次提议组织远征军灭了苏俄,丘吉尔提议武力干涉苏俄时,福煦和克里蒙梭连连点头附和。
1919年2月,法国联合希腊、罗马尼亚、波兰,在乌克兰南部集结了6万军队,向北进攻,推进了100-150公里。此时,苏俄红军已暴增至180万人,轻松击败了这支干涉军。
这是外国干涉军与苏俄军队唯一一次大规模交战。
苏俄宣传海报
03
法国为什么这么想干掉苏俄?
法国是著名的高利贷帝国主义,全球放贷款、搞投资。一战爆发那年,法国对外放贷、投资总额达600亿法郎,其中俄国占了116亿法郎,是法国的第一大债务国。
这仅仅是1914年数据,历年累计借款和投资就更多了,而且法国贷款和英美的不一样,它是高利贷性质的资本输出,且多是政府间的长期贷款和投资,短期内回不了本。
沙俄政权崩溃后,苏俄不承认这些贷款了,还没收了法国在俄国的公私财产,法国能不气?
四年堑壕战,法国被德国耗得元气大伤,投资俄国的钱又收不回来,法国的日子雪上加霜。
一战前夕,法国吃利息的人有200万之多,连同他们的家属,占法国人口的1/8以上。
涉及这么多人的生计问题,法国政府当然要出头帮民众讨债。
当然,革命输出和意识形态之争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不过这是共性问题,不再赘述。
巴黎和会达不成共识,法国主导乌克兰军事行动又失败了,此后协约国军队基本退出了战斗第一线,不再亲自上阵,转而大力支持白俄军,让白俄对付红俄,只不过白俄也拉稀摆带,烂泥扶不上墙。
再往后,协约国忙于在巴黎和会上分赃扯皮,更顾不上苏俄了。
这里有一个问题:既然劳合·乔治和威尔逊不赞成武力干涉苏联,为什么他们又出兵占领了摩尔曼斯克和阿尔汉格尔以及出兵西伯利亚?
英国出兵的目的是望风,俄国一片混乱,形势很不明朗,英国派点人过去观察情况,待机而动,防止德国收割俄国,也便于支持反布尔什维势力。
美国出兵纯粹是被英法忽悠的,英法声称占领这这些地方,是为了帮助捷克军团撤回来,美国这才同意派兵。
海参崴·捷克军团
捷克军团,是由一战中的奥匈帝国被俘士兵和侨居俄国的捷克人组成的,总人数约5万人,沙俄政府组建这支部队的目的是对付德、奥军队。
苏俄建立后,俄国和德国停战了,捷克军团想离开俄国,到西线去和协约国军队并肩作战。
然而,俄国各方势力都想控制捷克军团,为自己效力,布尔什维克、社会党、孟什维克、白俄军都卷了进来,捷克军团的撤离遇到了很多困难。
1918年5月初,协约国最高军事委员会通过照会,要求各国支持即将在摩尔曼斯克、阿尔汉格尔以及海参崴集结的捷克军团。
威尔逊这才向俄国北方和西伯利亚各派遣了7000名美军,同时他给美军划了线:你们的目的是帮助捷克人撤离,不要干涉俄国内部事情。
在所有干涉军中,美军是最克制的、最消极的,它始终没有增兵,待了一年多就撤兵了,是所有干涉军中最早撤离的。
美国的态度,苏俄领导人心领神会。在谴责帝国主义干涉时,苏俄官媒都是骂英、法、日、意,有意不提美国的名字,当时苏俄拘留了几百名外国人,但没有拘留任何美国人,1918年9月,苏俄下令逮捕协约国驻莫斯科的外交官,也把美国外交官排除在外。
一个生意人而已,没必要。
04
在武力干涉苏俄的国家中,日本是仅次于法国的积极份子。
法国是想灭了苏俄、收回贷款,日本是想占领西伯利亚、独霸远东。
我以前写过一篇日俄争霸的文章(日俄争霸60年:“大陆政策”与“黄俄罗斯计划”的碰撞),梳理了日本和俄国在远东争霸的历史,从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再到出兵西伯利亚,日本势力在大陆上步步为营,朝鲜、满洲、蒙古、乃至西伯利亚都是它眼中的菜。
日俄战争,日本倾举国之力,只把势力范围拓展到了满洲南部,眼下俄国混乱不堪,日本近水楼台先得月,趁火打劫最方便,日本军政界兴奋地认为,此乃收割远东的天赐良机!
1918年6月,英国约日本出兵西伯利亚,与英、法、意三国采取联合行动。
日本回复:日军不能到欧洲与英、法、意联合作战,这很遗憾,但出兵西伯利亚,日本当仁不让,而且日本必须掌握联合行动的最高指挥权。
日本讨伐俄国明信片
7月,美国也约日本,各自出兵7000人到海参崴帮助捷克军团撤离,事毕就撤军。
日本回复:出兵没问题,但日军出动多少人,日本政府说了算,美国就不要操心了。
8月,日本正式出兵海参崴,初始部队1.2万人,此后陆续增兵,最高达7.3万人。
鼎盛时期,贝加尔湖以东的所有村镇都有日军驻扎,从海参崴到赤塔,不论是西伯利亚铁路还是中东铁路,每个车站都挂上了日本国旗。
日本还积极支持高尔察克白俄军,扶植谢米诺夫傀儡政权,计划把西伯利亚东部与中国的“满蒙”以及朝鲜连成一片,打造成一个超级殖民圈。
日本的独霸计划,遭到了美国的强烈反对,也引起了其他列强的猜忌和不满。
1920年初,随着捷克军团问题的解决,以及高尔察克的覆灭,远东的美、英、法、意军队都撤走了,只有日本拒绝撤兵。
日本讨伐俄国明信片
其他国家当然不爽了:我们忙活了半天,给你打工了?
其中,美国的反对尤其激烈,威尔逊要搞门户开放,希望美国货在世界各地畅通无阻,美国投资在世界市场自由公平竞争,日本要搞殖民独霸排斥别国,这与门户开放政策相抵触。
美国作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给日本使点绊子轻而易举,日本孤掌难鸣,只得退而求其次,想保住在远东三州(滨海州、阿穆尔州、外贝加尔州)的特殊权益——来都来了,不能空跑一趟。
此时,苏俄也在思考如何对付日军。
列宁等人经过分析认为,如果苏俄红军正面对战日本干涉军,势必引起两国间的大规模战争,这对苏俄十分不利。
于是,他们采取了迂回策略,在贝加尔湖以东成立了远东共和国,作为二者之间的缓冲国,阻止日军向西推进,进而逼迫日军逐步撤兵。
即使爆发战争,那也是远东共和国与日本之间的战争,苏俄可以置身事外,保留回旋余地。
05
1920年4月,远东共和国成立,其疆域从外贝加尔起,直到滨海州、堪察加、萨哈林,名义上,远东共和国是独立的主权国家,实际上是苏俄远东局在控制。
远东共和国范围
5月,苏俄政府宣布承认远东共和国,远东事务由远东共和国直接和日本交涉。
为了不给日本找到进攻的借口,远东共和国声称自己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不是红色的。
日本才不管这些,向远东共和国发动了进攻(此时日军已从西伯利亚收缩至海参崴一带),解除了7000名俄军的武装。
5月,苏俄红军从庙街撤走时,烧毁了庙街,烧死了384名日军俘虏,酿成了庙街事件。
日本大怒,迅速出兵占领了北库页岛,声称这是对庙街事件的报复。
此时,美国又出来使绊子,对日本占领北库页岛提出了强烈抗议。
打又打不动,退又不甘心,日本的处境很尴尬,那就只能谈判了。
从1920年7月20日开始,远东共和国与日本干涉军举行了多次谈判,由于日本要价太高,双方一直谈不拢,这一拖,就拖到了华盛顿会议。
远东共和国代表在会上控诉日本,指责日本想把西伯利亚变成殖民地,恳请与会各国干预。
美国再次谴责日本拒不从海参崴撤兵,还占领北库页岛。其他国家纷纷附和美国,日本得不到大国的支持,很孤立。
1922年,苏俄已扫平国内反对势力,站稳了脚,实力日益强大,对日本的态度日趋强硬。
日本内部,左派知识分子和工农民众给政府施压,要求日本撤军。
议员严厉质问政府:自大正七年(1918年)出兵西伯利亚,已三年有半,耗资六七亿日元,牺牲3000多人,所得者何?外遭各国猜疑和俄国人之怨恨,内遭国民抱怨,如此而已。
迫于内外压力,日本加藤内阁哀叹:西伯利亚撤兵势难拖延,一旦外国强逼撤兵,帝国的处境将愈加困窘。
放低条件,捞点好处,体面地撤离,方为上上之策。
日本讨伐俄国明信片
于是,谈判重启。
1922年10月,日本从海参崴撤军,11月远东共和国合并到苏俄,12月苏俄升级为苏联。
经过漫长的马拉松式的谈判,1925年1月,日本与苏联签订了日苏基本条约,主要内容有六点,其中前五点是常规内容,包括两国建交,相互互不敌对等等。
第六点很有意思,日本于1925年5月15日之前从北库页岛撤军,苏联给予日本40-50年北库页岛油田50% 的开发权,给日本特定地区的煤炭开发权。
高举理想主义旗帜的苏俄,骨子是很现实的,为了换取修生养息的机会,它与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与日本签订了日苏基本条约,这两个条约很屈辱,但很管用,很有必要,等实力强大的时候,这些条约对它而言即是一张废纸。
日苏基本条约的签订,为外国武装干涉苏俄(联)画下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