峻声2021-10-06 20:34:05

如果中国人没有于1950年11月在清长战场稳执牛耳,此后的世界历史进程就一定不一样。

--英国战略学家罗伯特·奥内尔《清长之战》

01

最近热映的《长津湖》可谓是中国电影届的一部“巨制”,投资超过13亿,参演人员超过7000多人次,时长高达3个小时,在世界影史上都很罕见。

虽然电影里想表达的东西太多导致有些脉络不清和头重脚轻,但整体瑕不掩瑜值得一刷,而本文所要跟大家探讨的是《长津湖》背后的战略思考和决策框架,这才是后事之师,和在日常的生活中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

战略学和决策学,可一向是不传之秘的说。

对抗美援朝来说,重大战略抉择有三个:

第一,我们要不要派兵援朝,杠上全球第一的美军?

第二,我们派谁挂帅出征,拿什么部队跟人去打?

第三,我们出去打仗,用什么样的战术和策略?

02

在要不要出兵援朝的第一个问题上,《血战长津湖,那代人不打这一仗,这代人就得打这一仗》已经讲的很透彻了,朝鲜是中国地缘战略的“气眼”,一旦被堵死,敌人兵临城下,拿一罐洗衣服就能挑事,所以必须趁早亮剑,断了别人念想。

金角、银边、草肚皮,说的就是不同地缘的战略价值金比银贵十倍,银比草贵千倍。

如果你理解国家就是领土本身,那就肤浅了。大国都是需要战略纵深的,苏联在古巴动土,美国立刻翻脸,俄国一丢乌克兰,直接打回原形。

而中国传统的四个金角在哪里?

南边的南洋、东边的朝鲜、西边的中亚、北边的贝加尔湖。

(角1,角2,角3,角4,大王只教一遍)

在汉语中,“疆”指的是边界,而“域”指的是空间。中国的疆域,就是传统的朝贡贸易圈。

农耕时代,敌人从北方来,金角就是新疆中亚和蒙古高原。所以汉朝要北击匈奴接回在贝加尔湖牧羊的苏武,曹操要千里远征乌桓斩杀塌顿单于,隋文帝以举国之力打崩分拆突厥,唐一代则铆足了劲削平西域的刺头。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隋唐的金角银边,标黑的吐谷浑必须死)

吐谷浑是色目人,《天龙八部》里慕容复的祖先,后世的一些少数民族学者搞出了“汉地十八省”、“长城是疆域”的歪理邪说,可见他们对中华很不服气。

到了海洋时代,敌人从西方来,金角就变成了朝鲜和南洋。所以明代万历皇帝掏空家底要打壬辰抗倭援朝,满清到了末年还要在中越边境死磕全球第一陆军强国法兰西,打出个镇南关大捷。

事实上,明朝和满清都是丢了朝鲜而后亡国,而蒋校长常凯申,一生没有机会考虑朝鲜这个金角,还后面陆续丢掉了东北和华北的银边,最后在抗战时只能用柔软的腹部硬抗小鬼子,抗战那叫一个伤亡巨大。

(抗战就是腹部硬抗,常校长战略垃圾,果粉还不信)

而更大的问题是,抗战打赢后,常凯申这个联合国五常领袖、中缅印战区总司令,其实完全有机会收复中国千百年以来的战略疆域:南边的东南亚、北边的外蒙古、西边的帕米尔、东边的琉球诸岛。

但炮党的先天不足和常校长步兵营长的战略短见,活生生和天大的机会擦肩而过。

你不知道1945年,中国丢了多大的好处

等1950年,二战被打烂的列强都恢复点元气,历史的机会窗口期已然错过,我们只能通过抗美援朝,重新上桌、再度取势

上承汉武隋文,下鉴万历同治,刚一立国,教员就用先手框出万里疆域,岂非宗师级别?

 03

三军之势,莫重于将。既然抗美援朝是取势去的,那么派谁挂帅,就决定了成败的一半。

出国远征,而且打的是全球天花板美军,志愿军司令员就必须具备三大素质,

一是,要有足够的资历,镇得住出国的百战精锐。

二是,要有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验,兵凶战危,不能现学。

三是,要对美军和美械有理解,最好是交过手。

如果要看资历,最好是从十大元帅里选。但他们要么已经多年不亲自指挥一线部队了,比如朱德、贺龙、罗荣桓;

要么在地方上有重要事情走不开,比如叶剑英在解放海南、聂荣臻是北京市长、陈毅在上海和一帮大空头炒股,打银元和棉纱之战。

真正有超大兵团经验且手感还在的,只有徐向前、刘伯承、林彪、彭德怀。

但当时徐帅的身体不好,开国大典都没有参加,而且指挥大兵团是红四方面军时的老故事了,解放战争时带的是地方部队,不合适。

刘伯承虽然被称“军神”,但指挥的二野在跃进大别山时损失不小,且他年事已高,一个眼睛几乎失明,辞去军政职务去南京办军事学院了。

最适合的是林帅,他带的四野本来就是东北野战军,装备最好、人员最多,熟悉寒带作战,而且已经在东北备战了。

然而林帅有自己的顾虑,各种解密资料显示有三条,一是装备悬殊太大,美国一个军1500门火炮,我们只有36门;二是没有制空权,斯大林那老小子讲话不靠谱;三是中国百废待兴,为一个几百万人的朝鲜,拖累一个5亿人的中国,不值当。

林帅有意见是正常的,当年和他观点一样的人还不少。这就体现出林帅只是一个军事家,而不是一个政治家,是一个兵法大家,但不是一个战略宗师。

所以教员在井冈山说,林彪就是个娃娃。

说林帅故意装病不去朝鲜是不客观的,事实上主席如果花点时间去说服,林彪肯定是愿意去的,但问题仁川登陆以后,朝鲜人民军被直接打残,没有时间了。

粟裕就成了第二合适的人选,他虽然是大将,但某种意义是“准元帅”,他指挥出神入化,决战孟良崮,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淮海战役60万大战80万,被教员称赞,粟裕尽打神仙仗。

而且粟裕指挥的第三野战军华野,在鲁南全歼过蒋纬国所在的机械化“快速纵队”,在淮海围歼过黄维兵团、杜聿明兵团的大把美械师,对美式装备理解深刻。

所以教员把本来负责攻台的粟裕调到了北边,担任东北边防军司令兼政委,然而粟裕因为高度的紧张和多年戎马,剧烈头痛,病的下不了床。

只剩下一野的彭德怀。彭总虽然在西北也指挥过几十万人马,但打的基本都是“穷仗”,和美械交手不多,对立体化的战争理解到什么程度,不好说。

在志愿军让谁挂帅的选择上,教员肯定是抽了一包又一包的烟,进行了反复的权衡思考。

彭总是十大元帅,井冈山时期就指挥兵团级了,八路军时期又是实际负责指挥的副总司令,四野的部分骨干出身他带过的红三军团,38军他也在抗战时期直接指挥过两年,资历镇得住那帮骄兵悍将。

更关键的是,彭总有一个林彪都没有的巨大优势,他刚烈倔强,自信坚毅,身上有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必胜的信念决心,他不怕敌人

教员有诗云,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远征朝鲜,不就是在联合国军和列强面前横刀立马么?

《吴起兵法》说,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孤疑。教员熟读兵法,这种关键大事是不可能犯错误的。

林帅虽然指挥能力更加出众,部队也更得心应手,但就冲他的那份犹豫和吃不准,是万万不能派去的。

于是决策拍板,志愿军的总司令和政委都由彭总挂帅。由信念必胜的人,去打绝对不能输的仗。

同时,第一副司令由志愿军主力部队四野出身的,思维缜密、天赋出众的13兵团司令邓华兼任,好居中协调,保障执行。

在出国的部队选择上,则选与美械有过充分交手经验的四野和三野精锐。

四野13兵团在东北打过国军的精锐的驻缅和驻印军,

三野9兵团则消灭过全美械国军王牌74师,在淮海战役攻无不克,所向披靡。

从宏观到微观,方方面面,苦心孤诣,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堪称决策经典。

核心战略的目标必须清晰无比,不能有任何的折扣和犹豫,

战略匹配的资源最好一步到位,不能变成添油战术,

落实执行的架构尽量科学合理,可兼顾多方诉求和利益。

战略时机的抉择要求当机立断,五分把握就要敢于下手,哪一件大事情,会等你完全准备好?

这就是决胜于庙堂。在电波飞出居仁堂时,胜负已然注定。

《长津湖》电影对这块着墨太少,甚为遗憾。像日军那种七七事变都发动了,才后面去组织中国派遣军,珍珠港都偷袭了,对美作战都还在互相扯皮的搞法,完全就是战略的矮子。

说完了战略,第三个要说的就是战术,很多人都被长津湖感动的热泪盈眶,以为我们纯粹是靠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的精神才击败美军的,其实不全是,抗美援朝,堪称中国五千年精妙兵法的大成和现代军事智慧的结合。

那一代的战略天才和战术大师,是靠钢铁意志和精妙智慧才赢得胜利的,说是靠脑子打败了美军毫不为过。

(我军的三三制散兵小组,根本就不是人海战术)

到最后,美军被撩拨的气急败坏,竟然发展到扬短避长,用人命去冲击我军的火力网,留下了永远的惨痛教训。

美军回去后痛定思痛,把志愿军的战术研究个底掉,一直到1991年的海湾战争,他们终于把九兵团的穿插包围,学了个三分神似,唤做“左勾拳”行动。

欲知美军学的左勾拳到底原版是啥样子,志愿军的战术究竟精妙在何处,大家多多点赞和“在看”。

请听下回分解。

古道阳关2021-10-06 20:43:36
是这意思。。。
Meiyangren2021-10-06 20:55:40
宋时轮的战术素养不错,战术安排的得当,怎奈天公不作美,武器装备也差,没办法的事。
stonebench2021-10-06 21:08:05
鸡毛蒜皮之人眼中只有自己的嘴巴肚皮那点儿鸡毛蒜皮之利
有言2021-10-07 01:17:47
谢谢峻声兄转来好文!一扫回首滩乌烟瘴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