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沧桑2021-10-08 23:08:21

 

 

1971年同事小吴结婚,找了个在石家庄工作的叫杜彩云的挺漂亮的纺织女工。于是几个人每人凑了八毛钱,让我看着买点礼品。想了想,早上得洗脸,买个脸盆。晚上得撒尿,买个尿盆。

 

尿盆有两种,一种高庄的,一种低庄的,都是搪瓷用品,使用功能也完全一样,就是装尿。

 

售货员告诉我:洗脸盆和高庄的尿盆要工业劵。我当时很不理解,高庄和低庄一路货色,凭什么一高一低两种不同的命运。于是随便说了一句:还是水果店讲理,高庄和低庄柿子都是每斤一毛一。

 

虽然心中充满了各种不满和不理解,可谁也不敢说“这是什么世道呀”这几个字。一旦被人举报,马上就会被定性为攻击社会主义。

 

高庄尿盆和低庄尿盆的不同等待遇,搁在今天这个问题早急哧白脸了。新京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和电视台都会抢着做专题。凭什么呀?这不明摆着跟歧视低端人口一样歧视低端尿盆!谁规定的?啥计划经济呀?纯属拍脑袋随心所欲。

 

1961年9月1日,上了小学一年级。刚开学一个月,国家就发行了工业券。工业券是对在职人员按其工资收入比例发放的,平均每20元工资配一张券。

 

据网上百度检索,凭工业券购买商品的范围较广,有毛巾、毛毯、毛线、手帕、电池、轴线、铁锅、铝盆、铝饭盒、搪瓷面盆、搪瓷口杯、搪瓷便盆、线手套、铁壳暖水壶、竹壳暖瓶、运动鞋,雨伞、棉胶鞋、缝衣针、缝衣线、油布雨衣、夹胶雨衣、人造棉制品、尼龙内衣裤、皮鞋、闹钟、收音机、腰带、刀剪、进口刀片、各类箱包、巧克力糖块及定量之外的香烟、茶叶、白酒等。

 

工业券的配制极不讲理,秦爷每月工资40出头,只有两张。而单位的领导工资高达160元左右,每月七八张之多。本来差别就大,这下更大了。

 

工业券也有倒腾变钱的地方,八面槽华侨商店门口,都不敢去,怕抓。只好躲在隆福寺东口明星电影院旁边的“德一茶叶庄”门口小玩闹招猫逗狗。

 

改革开放前买茶叶必须凭工业劵,每一斤要一个券。因为买一两二两茶叶的人占了大头,北京当局还特意推出了0.1的工业券。许多到北京出差的外地人都有喝茶的习惯,但没有只供应北京市民的工业券,于是便去茶叶店门口转悠,这样就有了倒买倒卖成交的机会。不过成交价不高,0.1工业券只能卖个一毛两毛。

 

1979年4月的一天,刚在宽街的三机部礼堂看完晚场的英国电影《苦海余生》,便去当时最大的西四家俱店排队买结婚用的大衣柜。排到第二天九点多,卖完了,只好买了个38元和2张工业券带两个抽笹的小衣柜。

 

没有大衣柜怎么结婚呀,无奈找到长期为单位施工的景山建筑公司创建人周德纯队长,求他帮忙做了个大衣柜。不料被人举报,遭到单位调查。还好去对方查帐时,核实我交了110元现金。但有个领导依然不依不饶,他说问题很严重,秦全耀侵吞了3张工业劵。

 

按国家规定,那时大衣柜收3张工业券,上海手表收10张工业券,永久、飞鸽和凤凰自行车,要30张工业券。甭提了,就是结婚买床丝绸被面,买条化纤或者毛料裤子统统都要工业券。

 

一提起这些往事,真是苦不堪言。奇怪的是网上一批年轻人偏偏相信了乌有之乡、红歌会的鬼话衣食无忧。秦爷不厌其烦,再一次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年青一代:改革开放再孬也比计划经济强一百倍,绝不能再退回到吃不好喝不好也穿不好的工业券年代……

 

randd20002021-10-08 23:40:13
欢迎来到疯人院,这里有很多毛毛虫极想回到那个火红的时代,多么亲切的各种券各种票
dudaan2021-10-09 00:29:23
你确定北京1979年买家具用工业券吗?
方家胡同2021-10-09 01:30:19
只是转帖吧?北京在七十年代初期一直到八十年代,都没有凭什么工业卷买家具的时候。
borisg2021-10-09 01:50:29
我家买过钢管腿的折叠桌子,还有两把椅子,要了若干工业券。用了将近40年。
方家胡同2021-10-09 02:06:02
那是你们家,我们家只能等单位发放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