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似鹿葱2021-10-13 22:53:01

1950年父亲的大哥、我的大伯在劳改农场因病而亡,幼年丧母的大儿子正在北京蒙藏学校(今民族大学前身)读书。抗美援朝的高潮中,16岁的他一腔热血走上街头演讲(这张照片就挂在中央民族大学校史馆里),旋即穿上军装去了朝鲜。

临行之前,南下的父亲终于在北京找到了大哥的这个儿子(关于他的博文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65898/201503/3532.html?)。

我们家两个当兵的。不是和平年代的兵,是枪林弹雨过来的兵。可是他们从来不讲打仗的事。

记得1969年父亲从内人党的关押中放了出来,妈妈养的鸭子要杀掉慰劳他。这件事应该男人操刀,父亲却百般不肯,他说下不去手。

妈妈说:“哼!你没杀过人似的,杀鸡鸭倒装害怕!”

父亲回答:“那是战场,你不杀他,他杀你。。。”

想起我们今天议论战争,好似隔着苏州河看四行仓库战斗的上海市民(比喻如有冒犯,见谅),可以加油可以愤怒甚至可以顿足痛骂。可是身处生死之中的战士们顾不上这些。他们只是坚守坚持奋不顾身。那是军人的职责,不是他们好战好杀。。。。。

电影《长津湖》再次引发对抗美援朝战争的种种评论,时隔70年,吃瓜群众们乐此不疲,可当事人却都沉默着。当然,很多很多在战争中长眠于地下无法开口,但是战争后活着的也很多很多啊!为什么很少听见他们?

怎么杀敌?怎么杀日本人?怎么在黑山打阻击战?怎么冲进廖耀湘的胡家窝棚?怎么剿匪?父亲从来不讲。大哥今年87岁,他也不讲朝鲜战场,不讲志愿军打仗的故事。

不讲打仗故事是我们家特例吗?问过一些老兵,没几个兴致勃勃讲打仗故事给下一代听。

当兵的人有个特点,大嗓门,特别当他们齐聚之时,好像高音喇叭开大会,房顶都能掀了去!为什么?战争中养成的习惯,炮火连天中你不大声喊,什么也听不到啊!

有人在弹幕中批评:战争电影里就会大声嚷嚷!看到这样的话,我很不爽:你上前线细声慢语文质彬彬试试看?

战争的残酷,死亡的威胁,经历者很少愿意再去复原,但是他们的内心呢?

《长津湖》还没有看,不敢妄下断言。

看众多批评,主要是片面宣传志愿军的英勇,抹去了战争的真相与美军的优势。

依我看,歌颂志愿军的英勇没有问题,即使今天的军人可以按电钮杀人,但是军人的英勇气概永远不会过时。秉承“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原则,长津湖没有按预定计划歼灭陆一师,但还是逼迫其放弃北进到鸭绿江,撤退了。哪怕你全须全尾退!

什么是撤退?就是打不下去了,至少觉得代价太大不值得了。美国纪录片都有勇气承认这一仗志愿军赢了。虽然惨胜,虽然代价昂贵,还是“胜”,面对冻成冰雕一般的志愿军,以至于对手也要敬礼,那是军人才能理解的敬意。

当下中美交恶,各自都在撸胳膊挽袖子,秀自己的八块腹肌疙瘩肉,这没有问题。记得九十年代末在美国时,在电视上里也看过五角大楼搞的一台晚会,给出征海湾的美国军人壮行,那气氛那风格也是雄赳赳气昂昂。我当时还是很意外:美国文化宣传也有这么简单大白话直截了当的!

歌颂自己士兵的英勇、宣扬爱国主义,战争永远是一个好题材。

只是反思更重要。

抗美援朝战争的反思,其实有一个好的时期,就是八十年代中美蜜月期。可惜囿于种种原因,不能实现。而现在政治上需要的是斗志,怎么可能心平气和回顾反思呢尤其国内民粹主义情绪正在高涨,谁这么干就是自取灭亡啊!两国关系紧张时,正面宣传鼓舞士气是应急需要。

前一段写铁娘子,在《喜马拉雅》听了梅厄夫人传记,感谢城里网友介绍,也看了根据她传记改编的电影《A Woman Called Golda》,昨天晚上又重看了老电影《慕尼黑》,感慨良多。

当年以色列誓言为遭受“黑九月”杀害的11名运动员复仇的暗杀行动,死亡名单也特意凑足11个人。摩萨德成立了一支训练有素的暗杀队伍,分成若干个小组,暗杀每个目标动用一个小组。暗杀活动从197210月到19818月,持续9年有余。列入死亡名单的11名恐怖分子全部被处死。摩萨德的复仇行动震撼世界。以暴力制止暴力,这让以色列在混乱的中东获得立足之地。

电影《慕尼黑》以此事件为背景,以队长阿夫纳小组为主线,展开报复计划。但是斯皮尔伯格并没有停留在追杀复仇的层面上,没有陶醉于紧张刺激的场面。而是把对这种复仇行动的思考引向更深的层次。影片最后,在连续干掉6个恐怖分子后,特工们也付出生命的代价。其中一个特工说:“敌人做坏事我们不能跟着做,受了几千年苦难不代表就是好人。。。。现在我失去了正义感,失去了灵魂”可阿夫纳的妈妈却对儿子明确表示,为了犹太人的家园,”无论付出多少,无论多少代价!whatever it took whatever it takes

阿夫纳最终选择了放弃。

谁对谁错?电影没有评价。

记得谁说过这样的话,好的作品,无论刻画人物还是展现历史,都应该像解一部算式,要清晰地展开每一步骤展现演算的过程,即使有谬误有弯路,也能给人启迪,给人反思,最终答案要交给观众,而不是越俎代庖。

老祖宗说:“吾日三省吾身”。要求过高。

但是这么大事件,70年还只愿陶醉、却不能反思一次自省一次吗?

期待这样一部史诗级的抗美援朝的作品,展示所有的真相,不要急吼吼表态,把答案交给观众。

身在其中,可能很难跳出来。《慕尼黑》这一部寓意深刻发人深省的优秀作品也不是以色列人拍的。

也许,站在第三者的位置上才能更客观地评价看待这段历史。

海外的我们也许可以有这样的视角。。。。。。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Meiyangren2021-10-13 23:02:23
油管上看志愿军战俘5集,低于18岁的战俘有40多人,最小的13岁,每天自由在厨房帮工。吃的好。
victor19882021-10-13 23:36:21
据说,只要还有一口气的战俘,美国都运走并且竭力救治,韩国不是这样
lao五2021-10-13 23:38:31
也没看电影,但从评论里知道,影片里也是尊重美军的
kai20022021-10-14 00:33:22
赞,中国就是太弱了,所以得贬低敌人,抬高自己,不然军人都不敢打仗。
花似鹿葱2021-10-14 00:38:03
沈志华最新文章《抗美援朝战争决策中的苏联因素》,第一手资料。
kai20022021-10-14 00:39:07
记得90年代看过一篇报道,说一个海军士兵的成长过程,这士兵是一个军事迷,收集各种飞机军舰的各种性能指数,并对比,结果越知道多越怕
borisg2021-10-14 00:50:04
南北韩都普遍枪毙俘虏。有首批入朝的志愿军回忆, 抓到南韩俘虏,部队配属的朝鲜翻译过来要枪毙他们,被中国人阻止。
borisg2021-10-14 00:54:12
七十年代,大院放苏联模仿核战争条件下的第聂伯河强渡演习军教片,底下人嘀咕说这个不能给基层部队看,看了没法打仗了。
最接近太阳的人2021-10-14 00:56:58
当时中国和当时的苏联不是一个级别的.
立竿见影-12021-10-14 01:02:49
也就是说,毛有牛二的勇气
borisg2021-10-14 01:12:26
苏联对中国是有相当忌惮的(有核武器)。即使对捷克这样的国家武装入侵在政治局讨论的时候也有相当的反对票,何况中国。
Uusequery2021-10-14 01:18:56
看了三集,很不错。
英二2021-10-14 01:53:10
有点好奇,想做夫妻的蜜月期,会反思成什么样子
老生常谈122021-10-14 02:34:46
法国举国投降?
最接近太阳的人2021-10-14 02:39:44
那也只能叫法奸
立竿见影-12021-10-14 03:02:16
吴法宪在他的文章里提到,在东北战场,战场上撤下来的阵亡将士及伤兵与奔赴前线的战士严格分开
great_rc2021-10-14 03:26:38
10万朝鲜老百姓自发跟着美军走,告诉了大家人民的选择
puyh2021-10-14 08:03:38
真聪明
花似鹿葱2021-10-14 13:24:25
对不起,只给了沈志华文章题目,忘了给地址。补上https://www.aisixiang.com/thinktank/shenz
凡人一个2021-10-14 16:46:25
我父亲也是朝鲜战场上回来的,极少跟我们谈战场打仗的事,我们只知道他们那个排只有他一个人活着回来的。
那边风景独好2021-10-14 17:16:25
同意,我爷爷也是战场上回来的,但是从未提过一字。印象中就是在炕头用放大镜看报纸杂志度过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