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开始,整个世界从英国开始陆续进入到了一个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到今天依然在进行。
英法美俄等是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受益者,他们因为这个过程,国家迅速崛起,富国强兵,国家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大量的新富裕资产阶级崛起,促成一个伟大而繁荣的盛世。当然,有大量新富裕资产阶级的崛起就有大量人成为工人,甚至有的人被淘汰,沦为社会底层,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
如果说新富裕资产阶级是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过程中的最大既得利益群体,那么,工人、农民以及其他社会底层就是这个过程中最大的牺牲者和苦难承受者。
超强度的强制劳动、苛刻的纪律、恶劣的劳动条件、童工和女工、超低的工资和失业压力,他们没有政治的平等、没有经济的自由、也失去了升迁的希望。尤其是在工业化最早的英国。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的国家——英国,因为没有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可供借鉴,而且在工业革命过程中,政府几乎没有进行干预,没有相应的法律和社会福利的保障,他们承受了非常多的牺牲和苦难。
苛刻的劳动时间
资本家为了生产的效率,为了利润,他们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实行强制性劳动。工人每天十几个小时地固定在某一处,随着机器的节奏不停地做着机械运动,以保证最大限度地使用机器。
资本家对工人的进厂离厂、吃饭、喝水甚至大小便的时间都作了具体的规定。迟到、早退都是不允许的,聊天、吹口哨、唱歌也是禁止的,为了使工人就范,资本家往往采取罚款或开除的方式,严重的甚至还要处以体罚。
高负荷的工作
机器的使用虽然使工人体力劳动减少了,但机器的不停运转,工人不得不从事连续不断的机械运动,而且必须紧跟机器的运转速度进行操作,脑、眼、手、脚都处于极度紧张的地步,不可有片刻的松懈,否则就有可能出次品或者出事故。
一天的劳作通常是14个小时,甚至18个小时。有的资本家为了自身的利益,还故意在时钟上做手脚,从而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甚至以工人的“迟到”为理由罚款。
俄国史料记载,19世纪80年代俄国工业企业年工作日288天。莫斯科、弗拉基米尔、特维尔和彼得堡诸省的工人工时为12到14小时,其中部分工人上夜班。哈萨克斯坦的矿工、高加索地区的纺织和烟草工人工时不少于14小时,且收入微薄。
恶劣的劳动环境
工厂无论通风、采光,还是其他卫生条件都非常之差。有的工厂工作车间又热又潮,还有轰隆的机械声,他们要在这样的环境中机械劳动十几个小时。一天下来,身体极度疲乏,随时都在呼吸各种有害气体。
廉价的劳动力
为了保证最大利润,资本家把工人的工资压到最低。有时一家老小都工作还是不能勉强维持温饱。
清贫的生活条件
工人的居住环境也很恶劣,众多的工人就在工厂附近随意搭盖临时的棚屋,有的甚至住在地下室。这种居住环境面积狭小,通风和照明都很差,尤其是缺乏供水和排污设备。
童工和妇女工的使用
对于资本家而言,童工一方面可以压低价格,另一方面让他们从小开始工作,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技术会更加熟练。这相当于资本家花了最少的钱培养出了掌握熟练技术的操作工。而且童工更容易管理。
跟童工类似的是妇女工。她们工作时间与男工一样长,工作强度一样大,工作环境一样恶劣。 她们也与男工一样容易得职业病。
工资挤压和官僚负担
资本家的公司不断扩大、日益膨胀,为了监督工人干活,他们需要强化监管或惩罚来迫使工人努力工作,大规模的“监管军团”最终挥舞起大棒来监督工人努力工作。于是自上而下的公司官僚结构形成,不断自我膨胀,维持 “监管军团”的巨额费用只能来自一线员工的报酬,进而强化工资挤压。
19世纪英法美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过程中,贫困人口不断增加,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许多人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被甩在社会结构之外,成为社会的边缘人群。
随着财富的不断集中,一些新富裕中产阶级开始出现萎缩和贫困化。大量地人落入社会底层。阶层流动性持续下降,导致人们向上流动不畅,下层人数大量增多,普通人越来越难以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感知不到有实现梦想的希望。
社会心态的浮躁、焦虑和变化无常。社会分化越严重,人们就越容易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