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2022-02-11 18:32:36
这一仗后,美军也开始修坑道,志愿军一检查:不合格,差评

世人皆知,抗美援朝中举世瞩目的上甘岭战役,志愿军坑道防御体系经受住了严酷的考验。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此役过后,被打怕的美军和韩军们也重视起来,开始依葫芦画瓢挖起坑道来。因为在1952年志愿军的战术反击中,已经暴露出美军和韩军的野战工事越来越抗不住志愿军进攻这个问题了。

    不过呢,不知道是没琢磨透志愿军坑道防御体系的精髓,还是仗着已方空地火力方面的优势,反正美军和韩军虽然也开始大量构筑坑道,但和志愿军的坑道防御体系还是有着明显差别。

 

    其中,美军和韩军的坑道还不一样,美军的坑道较为简单原始。以梅岘里东山的坑道为例,其高地鞍部之间有大坑道一条,内分两支,总长约40米。开有两个坑道口,一口向东南为进出口,一口向北(我方)为观察口。坑道高1.8至2米,宽3米,均由木料配框。内有休息室3间,仓库1间。坑道内无战斗设备,顶厚3至7米。坑道口与交通沟、野战工事相连,坑道口对面交通沟外侧有地堡一个,坑道为丁字型。马踏里西山有小坑道两条,长约20米,为一个口,系马蹄形的,顶厚3至7米,为屯兵用,亦无战斗设备。地堡和掩蔽部内均有坑道式防炮洞,长在10米以内,积土厚3米。

 

(美军正在挖坑道)

 

    相形之下,韩军们构筑的坑道要比美军的复杂一些。以官垡里西高地为例:韩军用坑道、盖沟、地堡相结合构成三层工事,错综贯通,盖沟向外并筑有射孔与投弹孔,构成环形地下工事体系。盖沟高1.4米,宽0.8米,掩盖1.8米,露出地面0.8米,内以直径20公分木材被覆;支柱间隔1.2米,上加顶材(直径20公分、长1.6米的木材或厚约5公分、长1.4米的三角钢材);其顶上不规则地堆起小麻袋(长0.6米,宽0.4米)数层;沟外用麻袋堆起高20公分,宽30公分的射孔;因其阵地低于志愿军前沿阵地,故用直径10公分的铁筒做成仰角射孔。坑道由盖沟内侧下挖,设有阶梯或梯子,有的修成20度斜坡,向外只有一个总出入口,系在盖沟内沿横向掏成,平时以麻袋堵塞容1人出入,退守坑道后则全部堵塞,并构成临时抵抗火力点,伪装良好。坑道内高1.6米,宽1米,以20公分木材被覆,顶厚3至4米,其上又堆麻袋7、8层,以加大厚度。坑道内无战斗设备,亦未储存粮、水,弹药储存也不多。

 

 

    韩军阵地的特点是工事密集,志愿军炮兵不易全部摧毁其工事。工事内部较复杂,地下形成两层。坑道与盖沟交叉错综。外面普遍堆起麻袋,志愿军单凭观察不能辨别其内部体系。向侧后工事较强,总出入口位崖壁下,两侧有射击工事保护。敌纵深火力亦能直接控制,使我接近困难。但韩军坑道工事的射界狭窄,极不易发扬火力,出入口小而且少,不便组织兵力向我反扑,工事内无射击设施。 

 

    在防御战术方面,美军和韩军主要依靠表面阵地工事抗击志愿军进攻,在战斗中依赖友邻及纵深阵地火力支援。敌炮兵事先进行标定,敌步兵呼叫炮火支援时,无需试射即可进行标定射击。一旦志愿军突入美军或韩军表面阵地,敌一般不与我在地面恋战,迅速退入地下坑道,以保存有生力量。退入坑道盖沟后并不轻易向外反扑,甚至不再轻易对外射击,以求尽量不让志愿军发现其坑道位置。

 

    因为坑道内狭窄、运动不便,美军和韩军退守坑道后,大部分换用卡宾枪与少量伽兰德半自动步枪。退守坑道后能迅速召唤纵深火力,对志愿军进攻部队进行火力逆袭。由于和志愿军相比,美军和韩军的坑道构筑得并不甚坚固,为了确保坑道不为已方炮弹震塌,美伪军在其地下工事被我摧毁,人员被我消灭之前,其纵深炮兵一般使用空爆弹轰击表面阵地。

 

(美军希望的前线是这样的)

 

    一般而言,美军和韩军在我占领其表面阵地后,均能迅速组织纵深预备队实施反扑,留给志愿军的防御准备时间很短。不过,由于他们害怕夜战,因此夜间绝少进行反扑。一般都是等天亮后,先实施空炮联合火力打击,然后以纵深预备队进行反扑,并且进行连续波浪式进攻。此时,阵地坑道内若还有美军或韩军残部,一般都只是固守,等待已方反扑部队恢复表面阵地,很少里应外合主动出击。

 

    随着已方阵地的日益巩固,从1952年夏至停战,志愿军对美韩军阵地实施战术反击越来越频繁,规模也越来越大。志愿军突破敌阵地后,采取小群多路同时向纵深迅速发展,先解决表面阵地之敌,派少数人迅速封闭坑道口,尽量把敌人堵在坑道里,并破坏保护坑道口的射击工事及盖沟射孔。待解决表面阵地之敌后,再分组解决坑道之敌。

 

    这种打法,要求志愿军能在战场一片混乱的情况下,迅速找到敌坑道口。志愿军战士们通过总结,认为敌坑道口通常在向敌背我面,口外可能有掏出的土石,有自坑道内伸出的电话线,有走向很明显的小路或有交通沟、盖沟,有保护坑道的火力点。 

 

 

(美军用喷火器对付坑道,但我们没有) 

 

    对于美韩军的坑道,志愿军根据作战目的和战斗情况可分三种情况处置:

 

    第一种:凡攻克后我须固守之阵地,应选定1至2条可为我利用的坑道(坑道口不正对敌方且顶层较厚),攻克后作为屯兵和打敌反扑之用;

    第二种:当地面工事全被我占领,敌坑道的通讯联络又被我破坏,坑道之敌经我数次打击已渐失去战斗力时,我可以火力封锁坑道口,结合瓦解迫其投降;

 

    第三种:对我不必要固守及不准备利用之敌坑道,在情况允许时,应先攻歼守敌,然后用大包炸药爆破炸毁。如情况不允许则干脆实行爆破,将敌闷死于坑道内(应将气孔射孔用小包炸药封闭)。如果情况发展对我有利时,对被我炸毁的敌坑道也可组织力量挖开利用。经验证明,对于顶厚3至4米之的坑道口,用4个3至5公斤炸药包进行集团爆破,即可炸塌。爆炸时以两人负责火力掩护,一人由侧后接近坑道口将炸药放于坑道一侧。如坑道口不易接近,可先投小包炸药包或爆破筒将敌驱逐,而后大包炸药爆破。如是土质且口部又小(如1米高宽),可将炸药放于坑道口即可炸毁。需要挖开时,一人以火力掩护,两人迅速挖掘,一般在5至10分钟内即可挖开,我军可乘敌震昏之际攻入坑道,将敌歼灭(但须作好战斗准备,因为坑道内可能还有震昏后苏醒的敌人顽抗)。也可秘密接近坑道口,将加辣椒面的炸药包投入坑道炸塌之。

    负责攻击坑道的部队战斗编组一般不宜过大,一般以1个组4个人打1条坑道为宜。但必须根据坑道长度和分岔等情况准备后续力量,不让敌反扑。如坑道内有分岔应以1个组打1个岔,一般的小坑道(20米以内)投入1个组即可。如系大坑道(40米以上且两头皆有坑道口),应准备一个班的兵力为宜。人员应挑选会爆破,会使用步兵武器且战斗勇敢、动作熟练者;武器配备与物质准备上应配大包炸药(10至15斤)一包,小包炸药数包,爆破筒一根,每人冲锋枪1支(9至10个压满子弹的弹匣,临时压弹匣易使火力中断),8至10枚手榴弹,电筒、口罩各1个(口罩内最好夹些压碎之大蒜,以防瓦斯烟熏);战前训练重点是小组间协同动作、巷战及跪姿前进射击投弹等。

    对于两个以上出入口的坑道,如果志愿军同时进攻,则在坑道内不易识别敌我,容易引起误会,因此以炸塌其他出入口,只从一个坑道口进入攻击为好。

    攻击时,如果美韩军已经把坑道口堵住而无法攻入,则一定会留有明暗射击孔。志愿军在火力掩护下,将射孔处的敌人驱逐或消灭,用炸药将射击口炸大,就可进入坑道。 

 

    在进入坑道前,志愿军首先向坑道口投手榴弹,求得将坑道口之敌消灭,震慑坑道内之敌,并乘烟幕占领坑道口。进入坑道后,因为外亮里暗,眼睛有个适应的过程,所以志愿军不着急立即往坑道深处冲,而是等眼睛适应了坑道里的黑暗后,再沿坑道壁,以跪姿(可减少被弹面积)向深处攻击。具体的攻击战术又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4人攻击小组中,以1人在坑道外警戒,3人进入攻击。进入坑道的3人中,1人靠左侧负责主攻,1人在其后负责供给弹药,第3个人沿右侧爬行打电筒,同时负责给主攻手补漏,这样不易暴露攻击者位置。

    第二种是4人攻击小组全体配备冲锋枪,全部进入坑道,分两个梯队攻击前进。将手电筒绑在冲锋枪的右侧或下方,边打边照明,灯光可帮助瞄准。两个梯队一路前进逐角(弯)占领,换枪不换人。为防止手电熄灭,志愿军一般用一节新电池加一节旧电池,这样灯泡不易因电压过高而烧毁。 

 

    在坑道内发扬火力的办法是:直通处尽量用冲锋枪点射,遇到拐弯或住室就往里投手榴弹。投弹时,手握弹柄,垂臂顺投,并在右臂投弹时,用左手同时挡住右臂上端。这样,手榴弹就成水平线不高不低地投掷出去,而且投得又远又准。如坑道里有岔道,就留1人利用敌人的麻袋紧紧堵住看守起来,其他人沿另一岔道继续发展。解决一个岔道后,再解决另一岔道。

    坑道内战斗,志愿军一般不使用手雷和炸药包,因其爆炸后烟幕太大影响战斗。一般而言,攻入美军坑道后,残存美军抵抗意志立即崩溃,为保命基本都会乖乖投降。韩军们战斗意志也差,但却多了一项美军不具备的特殊技能——装死。所以志愿军最初吃过几次亏后,都学会了战斗中哪怕再忙,也要抽空给敌尸补枪。战斗胜利结束后,还得将尸体再搜一遍,看看有没有活口。

 

    从1952年秋冬季到1953年夏季,志愿军战术反击时,攻克美韩军坑道的概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不过,志愿军宁可费尽周折重新在攻占的敌阵地上构筑新坑道,也不太利用攻下来的美伪军坑道。因为美伪军的坑道以志愿军的标准来衡量,都不够坚固,用志愿军的话来说就是:不合格,差评。而且敌人又清楚具体方位,易遭敌空炮火力破坏,招致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