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发与财富成反比2022-04-24 15:53:48

 

 

 

刚上大学的年代,有一部叫作《大国崛起》的历史纪录片很火。记得上世界近现代史课时,老师认为这部片子做得很好,比教材生动形象,主旨大意也不超纲,所以直接在课堂上放片授课。

放片授课的效果确实很好,至少对我而言如此——我现在依然记得这部纪录片中的很多画面和脚本,甚至能背下一些经典台词,这些东西可能一辈子也忘不了。

《大国崛起》第九集讲的是苏联兴亡,这一集中有三个画面令我印象特别深刻:

1921年8月,一名23岁的美国青年阿曼德·哈默敲开了苏俄的大门,面见列宁要和苏俄做生意;

桌上的日历停在了1924年1月22日,因为列宁没有按惯例撕下这一页——他病逝了;

1935年9月,苏联《真理报》刊登了一则消息,矿工斯达汉诺夫6小时开采了102吨煤,一个人干了煤矿日产量的10%,超过了普通定额的13倍。

十八九岁的年纪,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如饥似渴地学习,只重视量的积累,经常囫囵吞枣,除了超出基本常识的事物之外,对一般知识基本没有怀疑的意识,纪录片说斯达汉诺夫这么猛,我就信了,还感叹精神原子弹真牛逼。

现在看来,真是森破,不过我并不想否定那段岁月,谁都有青涩轻信的过去,重要的是什么时候醒悟。

醒悟的标志不是认识过去的谎言,而是学会举一反三,由点及面,由面及里,分析眼前的事物是否是谎言——斯达汉诺夫的故事很扯,那苏联其他类似的劳模故事,会不会也很扯?同理,苏联官僚体系能在采煤领域制造斯达汉诺夫神话,那它在其他领域,会不会也玩弄同样的手法?

言归正传,今天说说斯大林时代风靡一时的苏联神话——矿工斯达汉诺夫。

斯达汉诺夫

01

1935年,苏联乌克兰加盟共和国顿巴斯地区的中央伊尔敏诺煤矿,党委书记彼得罗夫,每天都活在痛苦和恐惧之中。

中央伊尔敏诺煤矿是个破旧的煤矿,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上级给它分配的指标是每天开采1000-1100吨煤,但它经常无法完成这个指标。为此,彼得罗夫多次遭受上级斥责。

30年代的苏联,政治氛围肃杀诡谲,完不成计划指标的罪过可大可小,严重时可以被认定为破坏分子和阶级敌人而被判刑,甚至枪毙。

为了挽救自己的仕途和生命,彼得罗夫在8月份召开矿区党委会议,决定发起了一场劳动竞赛,要求矿区克服困难,摆脱落后,提前一月完成年度计划。

然而,这场劳动竞赛就像一场风一样,刮过就完了,什么都没有改变,中央伊尔敏诺煤矿的产量依旧落后于计划。

这时,彼得罗夫的上级马什罗夫看不下去了,中央伊尔敏诺煤矿再没有实质性改变,不仅彼得罗夫要倒霉,作为直接上级,他自己也要承担连带责任,不会有好果子吃。

马什罗夫给彼得罗夫出主意,建议他不要在提高煤矿整体产量上下功夫了,这很难达标,倒不如转变思路,在个别指标上寻求突破,可以如此如此·····

30年代,乌克兰顿涅茨克州一个被剥夺财产的家庭

商量并敲定好细节后,8月29日晚上,彼得罗夫和马什罗夫来到了矿工斯达汉诺夫的家里送温暖。

时年29岁的斯达汉诺夫,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他从小给人放牛,只上过三年小学,长大后听说挖煤挣钱,就来到中央伊尔敏诺煤矿成了一名挖煤工人。

斯达汉诺夫的梦想是攒钱买一匹马,他“以马为梦”,充满了干劲,挖煤时从不偷懒,在之前的劳动竞赛中表现很好。彼得罗夫和马什罗夫选中斯达汉诺夫,正是看中了他这一点。

彼得罗夫问斯达汉诺夫工作中有什么困难,斯达汉诺夫把所有不利条件都罗列了出来,包括工作环境拥挤,压缩空气供应断断续续,要一边采煤一边清理和加固工作面等等。

彼得罗夫和马什罗夫当即拍板,矿区会竭尽全力为斯达汉诺夫创造最理想的工作环境,条件是斯达汉诺夫也要竭尽所能开采更多的煤,刷新采煤记录,如果能完成,奖金少不了。

重赏之下,斯达汉诺夫欣然领命。

斯达汉诺夫(右)

02

8月30日晚上10点,斯达汉诺夫来到矿井,准备作业。

现场有彼得罗夫和马什罗夫亲自坐镇,一名报纸编辑负责记录,还有两名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矿工鲍里先科和谢戈廖夫,他们负责协助斯达汉诺夫。

当时,苏联采煤技术很落后,一个矿工既要采煤,又要经常放下采煤的风镐去清理和加固工作面,清理和加固完毕后,继续拿起风镐采煤,如此循环往复,效率很低。

鲍里先科和谢戈廖夫的任务是清理和加固工作面,斯达汉诺夫什么都不用管,只负责用风镐采煤,一路向前推进。

斯达汉诺夫连续工作了5个小时45分钟,中间没有停歇,一口气开采了超过100吨煤。

彼得罗夫和马什罗夫很高兴,热情地拥抱斯达汉诺夫,并奖励给他200卢布,在此之前,斯达汉诺夫一个班只能拿到23-30卢布。

第二天早上,彼得罗夫召开矿区特别会议,高度评价了斯达汉诺夫的成绩,盛赞他创造了极具政治意义的世界纪录,是落实斯大林同志关于领导干部无条件提前完成年度计划指示的最佳方法。

 

 

会议决定,开足马力宣传斯达汉诺夫的事迹,所有单位都要学习、研究斯达汉诺夫同志的精神和经验,发放一个月工资的奖金,提供一套技术人员公寓(带电话,配备一切必要的沙发家具),颁发家庭疗养证,矿区俱乐部指定两个专座给斯达汉诺夫同志和他的妻子,观看电影、演出和参加各种晚会。

最重要的一点——矿党委全体会议警告所有人,那些怀疑、污蔑、抹黑斯达汉诺夫同志事迹的人,是反对我们矿井、我们国家最优秀人物的最凶恶、最卑鄙的敌人。

敌人,当然得用铁拳锤死。

谁还敢多嘴?

斯达汉诺夫的事迹,很快传到了苏联重工业人民委员(相当于重工业部长)奥尔忠尼启的耳朵里,领导高度重视,要求下面提供详细报告。

早在斯达汉诺事迹之前,奥尔忠尼启就嘱咐过下面,要求在工人阶级中寻找突出人物,树立典型,制造英雄,振奋并鼓舞苏联人民,为社会主义建设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

 

03

到了奥尔忠尼启这个位置,基本的政治觉悟是必不可少的。

当时,苏联正在进行第二个五年计划,斯大林求急求快,迫切希望在短时间内把苏联变成工业化强国,为此他一再加码,要求各行各业提前完成年度计划,全国提前完成五年计划。

揣摩圣意,向下面层层加码,并树立几个典型,是常规操作而已。

在这个大背景下,斯达汉诺夫的事迹,恰逢其时。

当然,矿区给奥尔忠尼启的详细报告里,只有斯达汉诺夫一个人的名字——把3个小伙子的产煤量,归功于斯达汉诺夫一人之手,这才能打破纪录,才能有轰动效应,才能引起领导重视。

奥尔忠尼启没有怀疑报告的真假,或许在他看来,真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宣传效果和政治影响。

9月1日,苏联《真理报》尾版以简讯的形式,首次报道了斯达汉诺夫的事迹。5天后,《真理报》头版刊登了重磅文章《社会主义大力神:顿巴斯采煤工人斯达汉诺夫和迪卡诺夫》。

此后,苏联各大媒体争相报道斯达汉诺夫的事迹,各地方各行业被要求宣传和推广斯达汉诺夫的劳动精神和先进经验,全苏联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斯达汉诺夫运动。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被称为斯达汉诺夫工作者,享有无上的光荣。

11月,苏联举行十月革命十八周年庆典,斯大林接见了斯达汉诺夫。斯达汉诺夫回忆:那是我生平第一次见到斯大林同志,我的眼睛根本离不开他,只想离他更近一点

紧接着,全苏斯达汉诺夫劳动者大会在莫斯科召开,苏共大佬们以及全国各行各业的3000名斯达汉诺夫工作者参加了这次会议,斯大林高度评价了斯达汉诺夫运动。

12月,联共中央为斯达汉诺夫运动召开全会,号召在全国大力开展斯达汉诺夫运动,赶超资本主义先进国家,把苏联变成最富裕国家。

在苏联官方的运作下,斯达汉诺夫的影响力迅速突破小小的矿区,成了全苏联家喻户晓的神话。

他的回忆录《我的成长故事》被编进了中学教材,他本人被最高层特批为党员,又被“选”为全苏最高苏维埃代表,还获得了列宁勋章和“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

斯达汉诺夫告别了矿工身份,住进了莫斯科滨河街的高级公寓,每天的工作就是到全国各地做报告,参加各种会议和庆典,成了“工人贵族”阶层,后来还上了美国《时代周刊》封面。

出了这么一个英雄人物,中央伊尔敏诺煤矿也沾了光,摇身一变成为先进厂矿,领导彼得罗夫受到嘉奖,分到了一套三居室的住宅,一张终身免费疗养证和一辈子不花钱看电影的特权。

登上《时代》封面的斯达汉诺夫

04

斯达汉诺夫的事迹,其实就是三人分工合作采了102吨煤,没有采用新技术(老式风镐),也没有科学精细的管理创新。即使如此,这个效率放在当时的苏联算是很高的了。

但要明白,这个“高”建立在当时苏联普遍低效率的基础之上,与同期美国和西欧的效率相比,这个效率很一般。

高尔基葬礼

1936年,法国作家纪德,应苏联邀请出席高尔基葬礼,借此对苏联进行了2个多月的访问,他在《从苏联归来》中讲道:有一对法国矿工来苏联旅行,参观矿山时,为表示友谊,请求替代苏联工人做一班工,并无需怎样奋勇,他们所做的已经是斯达汉诺夫运动的成绩了

纪德还说,苏联人曾向他介绍一位斯达汉诺夫工作者,说这个人5小时干了之前8天的活。纪德这个人比较直,他没有说些场面话附和,而是反问道:他之前8天是不是干了5小时的活?搞得一旁的苏联人下不来台。

是啊,你明明可以这么快,为什么之前那么慢?为什么要靠搞运动才能快起来?这是一个很深的问题。

30年代的苏联,由于推行农业集体化以及片面发展重工业,生活物资供应不足,民众生活水平普遍低下,当工人们肚子都吃不饱的时候,却被要求以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热情进行不间断的生产时,效果可想而知。

30年代苏联工人

另外,当时苏联工厂中,吃大锅饭和平均主义现象严重,干多干少,工资都差不多,干多了,还可能被增加指标,引起同事的嫉恨——你那么勤快,不就衬托出我们懒惰了?

这两点所形成的的普遍的怠工现象,正是苏联掀起斯达汉诺夫运动的出发点之一,目的是提高全国劳动生产率。

模范人物确实有强大的示范效应,但不能把希望完全寄托在示范效应上。

事实上,斯大林驾驭苏联工业化跑步向前的主要手段有二:一是糖果,二是鞭子。

糖果就是物资和精神奖励,比如使用计件工资制,多劳多得,为超额完成任务者提供优厚奖励和福利待遇,授予各种荣誉称号。当然,画饼也属于“糖果”的一部分。

苏联宣传海报,后面黑白图片是斯达汉诺夫

鞭子就是惩罚,怠工者通常被视为反革命破坏者,轻则判刑,重则枪毙。

不想成为怠工者,就得拼命干活,努力表现自己,工人农民还好说,科技工作者和文艺工作者就倒霉了,一个必须增加自己的研究或发明数量,一个必须增加自己的创作数量,这些东西适合量化考核吗?

最搞笑的是,连内务部的特务们也搞起了斯达汉诺夫运动,要提高逮捕、判刑、处决的数量。其时正逢苏联大清洗时期,特务们有充分的发挥空间。

人们对大清洗的恐惧,和对斯达汉诺夫的推崇,并行不悖,两种不同的心理共同驱使着人们朝一个目标而忘我劳动,整个苏联社会就像一个拧紧到极致的发条,到处都是如火如荼的生产建设场景。

鞭子和糖果双管齐下,一时间,苏联各行各业涌现出了无数先进人物,据统计,二五计划结束时,仅苏联工业部门就有280万名斯达汉诺夫工作者和突击手,在很多领域,斯达汉诺夫工作者已经占工人总数的40%左右,高的甚至可达85%。

斯大林

05

从一个普通的煤矿工人,一跃而成为苏联工业化建设史上一面耀眼的旗帜,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对象,进而载入斯大林钦定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斯达汉诺夫的祖上岂止是冒青烟,简直是火山大爆发。

斯达汉诺夫没什么文化,为人老实本分,不是混政治的料,不可能高升了,而且,作为一个符号,他的使命已经完成了。

随着斯达汉诺夫运动的深入开展,苏联官方更关注运动整体及其效果,对斯达汉诺夫本人失去了兴趣,斯达汉诺夫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过着低调而富足的生活。

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着手去斯大林化,斯达汉诺夫作为斯大林时代的符号,自然是被处理的对象。

于是,斯达汉诺夫被取消了特殊待遇,还被赶出莫斯科,重新回到顿巴斯煤矿当工人。他的家人不愿被连累,和他划清了界限,没有和他一起回去。

从云端跌落到泥泞,遭受事业家庭双重打击,斯达汉诺夫的精神垮了,他每天酗酒,几乎成了一个废人,长期大量饮酒以及心情抑郁,导致他精神出了问题。

1975年,苏联举行斯达汉诺夫运动40年庆祝大会,参会人员中竟然没有斯达汉诺夫本人。1977年,斯达汉诺夫病死于精神病院,只有极少数人知道和关心他的死讯。

戈尔巴乔夫时代,苏联提倡公开化,随着一大批档案解密,人们才知晓当年斯达汉诺夫的挖煤记录是怎么来的。

小人物的命运是大时代的缩影。斯达汉诺夫的事迹确实激励了一代人,但有用的谎言,终究是谎言,造假总是不光彩的。

多哥2022-04-24 17:01:58
为了证实西游记是神话,费尽心机又写了篇东游记来证明。但在我看来你所指的西游记或所谓神话,根本就是你自己头脑中的臆想,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