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新又名李实,他今年80岁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李实在辽宁工作,是省委的主要负责人之一(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在1975年2月,他当众拍板决定一件事情,挽救(拯救)了许多人民群众的宝贵生命!
什么事?
事情是这样的。
从1974年下半年开始,海城、营口一带接连发生了多次小地震。省地震办经常向省委报告地震发生的情况。省委高度重视,多次专门开会,研究对策。建立了大量地震监测点,监测小组。开展防震减灾的宣传教育,让广大群众掌握应急防震知识。
到了1975年初,小震越来越频繁,震级逐渐升高,小震活动达到了百余次。地震专家对李伯秋、李实等人说:小震闹、大震到。对此,省委高度警惕。
2月4日凌晨1点左右,营口、海城一带发生了5级左右的地震。
李实、李伯秋等人高度重视,立即查问地震情况,召开工作会议。
李伯秋问:“破坏地震具体指什么?近期内?很可能?一小时叫近期,十天半月也算近期。”
尹灿贞回答:“破坏地震震级大于5级。科学家对地震进行了预测,但具体时间不好说。”
李实沉思后,说:“情况比较紧急!我提议由省人民广播电台迅速直接播出震情预报。要让人民群众离开不结实的房屋,特别是晚上,不能住在室内。”
有同志有疑虑,说:“广播一播出,全国、全世界人都知道了。如果几天之内大地震不来,岂不要闹大笑话了。责任谁承担?”
还有同志说:“有关机构预测到了即将发生的一些征兆,给出的只是可能性,并非必然。何时发生?谁也没有绝对把握。离开房屋的话,室外零下几度,如果几天不来地震,要冻伤人的。海城、营口、盘山等11个县,人口有660万。让大批老百姓呆在室外,要冒很大的风险,出了事,责任谁担?”
又有同志说:“一旦发出预报,可能工业生产会受到影响。鞍钢很多工人的家就在海城、营口一带,影响了鞍钢生产,也是不得了的事情啊。如预报错误,造成的生产损失会很严重。”
李实挺身而出,大胆拍板,说道:“电话通知营口、鞍山两市,召集海城县、营口县及当地驻军立即开紧急会议。同时,通过市县有线广播网直接传达下去,发布地震消息,播出震情预报!出了问题我负责!”
4日上午10点,在海城召开了紧急会议,传达了省委指示,发布了临震预报:从现在起,海城、营口两县所有人员都不要在屋子里了,生产队的大牲口、农业机械都要拉到室外。同时,各级干部、民兵全部下基层,挨家挨户动员群众到室外去。在生产队和城镇的居民区,有大喇叭持续广播,动员群众离开房屋。
震后统计,全省倒塌房屋百万间,伤万余人,遇难1300余人(大多为不愿离开屋子的老人)。
据估计,如果事先没有预防,如果当天不发预报的话,遇难人数将有可能超过十万余人。
李伯秋、李实等人成功指挥了“海城避震”,拯救(挽救)了许多群众的宝贵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