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续忆》
第十章
我与笔友的故事
徐家祯
(五)
自从得到党组织负责人的口头准许之后,我就在“文化大革命”正在方兴 未艾的七一年前后与罗马尼亚笔友通起信来了。有人可能会说:“你这人倒大 胆! ‘文革’初期许多人为了一点点无中生有的小事被诬陷为‘特务间谍’、‘里通外 国’,斗得死去活来,有的还就此逼死。你自己也因笔友的事差点受累,难道直 到如今还不接受教训,提高警惕!这真是‘老虎屁股上搔痒’呢!”
其实,我这人平时处世十分胆小谨慎,往往左顾右盼、前思后想了半天 才行动一步,但有时倒又大胆得出奇,勇敢得惊人。其实,这两者 —— 大胆与 谨倾 —— 并不矛盾,只是看你如何处理好关系罢了。大家都看过杂技演员走钢 丝:他在离地数公尺摇摇晃晃的细钢丝上行走,那是多么大胆。但是,他在跨 出每一步时又是多么地小心、谨慎。杂技演员之所以不会掉下来,就是因为他 掌握了这两者高度平衡的技巧。处在“文革”政治高压下的中国,作为一名小小 老百姓要得以生存下去,也要有这种高度技巧,否则就会从钢丝上掉下来。轻 则折断手脚,重则丧失性命。我自信就有这样的技巧!在与笔友通信这个问题 上,我就想玩弄一下这种“走钢丝”的技巧:风头紧时,钢丝摇摆,我就站着不 动,“以不变应万变”;现在风头已过,钢丝平稳,正是我应该前进的时候了, 还等甚么呢!当然,我仍得“眼观四面,耳听八方”,以便在下一阵风到来之前, 先站稳脚跟。更何况,不管在任何时候都缩着脖子做人,多憋闷!现在有可以 伸一下脖子的机会,为甚么不伸出来来透口气,见个亮!只要像乌龟那样,能 在危险到来之前一下子闪电似的缩回硬壳里去即可。我也自信有那么灵敏的反 应!
但是,与笔友通信要有资本。“文革”中我家经济一落千丈,不但我不能 靠家中生活,上海四口之家还全要靠我每月五十多元工资生活呢。好在现在只 有一位笔友了,一个月通一次信总还可以将就。但是不久,笔友又多了一位, 那一定是七二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前后的事。那段时间是“文化大革命”中政 府政策最松动、最和缓的时期。
那也是一个中午,邮局也送来一封寄到老屋地址去的海外来信。一看邮 票、地址、笔迹,我就知道是我最好的美国笔友的来信。虽然他已变换了地址, 但仍住在宾夕法尼亚州的钢都——匹兹堡,这我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