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佬42010-02-11 20:38:45
汉字的读音与方言和白字

方言是不同地方同一意义的字发音不同,大家见解相同。 先说一下,“白字”和“错别字”
不一样。前者仍是读音问题,后者是写的问题。大陆“文革“ 期间有大学入学考试交白卷
而出名的“白卷先生”张铁生,还听说拟提拔他当教育部长。但称人"白字先生“,可不是一字
未写,而是指把该字发音读错了的人。至于“错别字”是写文章的人写了错字,或是用了不
合适的另外一个字。
一个字由于有一字多音,读什么音,现在由字典核定,读错多了,会被人笑称"白字先生“。
汉字量大,认字主要在小学初中阶段,认不得的字大都会用“难字认半边”的方法,从而不少
情况下念了“白字”。例如小学生通常是先接触“错误”的误字, 当他看到“文娱活动”时,不少
小朋友不去查字典,顺口读成“文误活动”。 可是有些情况看来不是小学生阶段的事了。
最引人注目的是大学问家陈寅恪的名字,他这“恪“字,可不是字典上的注的音读成“克“的音。
而要依他自己定的相近于"缺“的音。他和其他大学者的解释是,当地人如此叫他,名字是代表
他区别于别人的一个符号。又如,云南成都一带有小户数不多的姓虎的回民,但他们的姓不按字典
上发虎字的音。而是发“猫”字的音。别人姓甚名谁,当然由他们自己说了算。 大家也就认同了。
无人敢说他们是读错了字的白字先生,算是按方言念吧。方言是讲不出道理的,如上海人
把“自来水”说成“自来死”一样。
可是60年前,我在在大学时,听到一位山东省来的同学说“帮我聂一个影”时,感到有点好笑,
都读大学了,还把摄字读聂字,但出于面子,不好意思当面指出。后来我找了当时一位山东藉
的教授,故意引到拍照片的话题,他居然也说“聂影”而不是“摄影”。而且试了周围几位山东省
藉的教师和同学都如此,这该算是“方言”,还是多年前哪位教国文的“白字先生“在孔老夫子家
乡的流毒。另一个例子是,大学工科里,有“金属热处理"课,讲到为使钢增加硬度,把钢件加热
再急冷,叫“淬火”,淬字音如“脆”,听起来如“脆火”。可是,教授按照他当年听课时学的,读
成“站火”,按字典发音,岂不是读了一个“白字”。 可是你到钢铁工厂,对工人和技术人员说“脆火”,
他不懂,但是说叫他 “站火”,他们就知道要做什么了。这种行业的误读又不知道该怪谁了。
字典上“圩” 可读“维”和“需“两种音。 最近看“Google"地图,把江苏省泰兴市(原为县,
现在改为市)的好多已有几百年带“圩”的村庄名。都标注为“XU--发音为虚“, 如当地 村庄
名有 头圩,二圩,三圩,,,到九圩,还有风车圩,霞幕圩等,可当地人上百年来都在此处将
圩读成“于”音。如果在当地问“霞幕于“在哪里,人家会告诉你如何走,倘若你按字典发音问
霞幕虚(XU)“在哪里,当地人就不知你所指了。这也该归于方言而不是读白字问题了吧。否则
岂不是 国学大师陈寅恪说了才算,而老百姓的多年来“约定俗成“的不算。(重远2010.2.12)
叶泥泥2010-02-11 21:00:00
上次看那个大连大哥的视频才知道地名里"堡"念"普".
蜂蜜2010-02-11 22:10:16
最搞笑是偶实习的内科医生问病史,他问:分碗(娩)几次?那病人一头雾水:)))))
woth2010-02-11 22:46:58
北京的那个大栅栏,当时让我很纠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