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与哥哥通话谈到这个话题,最近又看过于丹的一次讲座,讲到了孝敬父母时说“子欲养而亲不
在”是最难过的。
人在时尽孝,强如不在时追思。于丹还讲了一个 词,她说,尽孝道大多数人都可以做到,但有一点就
难了,用孔子的话讲就是:色难。《论语•为政篇》:“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
服其劳;有酒 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确实,奉养父母容易,但是要细心、精心、尽心地奉养就
不容易了,而要永远和颜悦色地奉养就极其不容易了。什么是 “色”,就是好的脸色,“色难”就是
指“给父母好的脸色很难”。
听了这段讲座,我被触动了。以前总认为自己是很孝顺的。父亲去世早,虽然生活在国外但一直很惦念
国内的母亲,十几年从无间断的每年回国探亲,每次回去都要买很多礼物。母亲任何经济上的需要,我
都会给予帮助,母亲的家里我也给置办的应有尽有。现在看来这只是一种低层次的孝顺,只能称其为赡
养。距离永远和颜悦色地奉养差距还是很大的。这也是“赡养”和“奉养”区别所在。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份调查报告,调查了100位老人对后辈儿孙及100位后辈儿孙对长辈的表情与脸色变
化。
调查显示:100位老人见到后辈儿孙时,有91人表情愉悦,面带微笑;有5人显得很平静;有4人面带期
待与希冀。
而100位儿孙遇见长辈时,有46人板着面孔,显得冷淡,脸色难看;有41人平淡无情,无动于衷;只有
13人笑脸相迎,问寒问暖,情意融融。
以上调查数字,不一定十分严谨。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一个严峻的家庭与社会问题。
我目前充当着上有垂垂老矣母亲的女儿,下有长大成人女儿母亲的双重角色,怎么看儿女脸色也变成了
现实问题,所以对“色难”也有了更深刻的亲身体会。
我想既站在父母的角度又站在儿女的位置谈谈自己的感受,作为母亲我非常希望每次女儿见到我都会笑
脸相迎,关心备至。看到她的笑脸我会感到很欣慰。有些时候,幸福就是这么简单易得,人心就是这么
容易满足,施与爱,回报爱就是“举手之劳”。但我又觉得,女儿在外一天很辛苦,回到家已经很累
了,一天的工作可能会有一些不顺心,不愉快,只有回到家才是最放松最不用掩饰的时刻,我为什么一
定要求她以永远的笑脸面对我呢。这也可能恰恰是做儿女的难处所在。孔老夫子真是了不起,几千年前
就把我们的难题看得如此清楚,如此准确。作为儿女要在任何的心情下对待父母永远的好脸色真是很
难,而面对着苍老迟钝的暮年长辈,或是不够善解人意,不够通情达理的父母要保持好的脸色更是难上
加难。我经常把自己不能总给母亲以和颜悦色的笑脸怪罪在我这耐心不够的急脾气上,或是母亲的问题
毛病上。虽也经常告诫自己不要着急上火,耐心一点,可以遇到事情就又控制不好了,对孔夫子所说的
“难”有着非常深刻的体会。
我们很少会有人以看自己儿女不由自主流露出慈祥挚爱的目光来注视我们耳聋眼花的苍老父母,大多数
时我们可能会以漫不经心甚至不耐烦怕罗嗦地态度对待他们。我们经常会与好友满怀愉悦地相见,我们
可曾用一样地心情与我们的年老的父母倾心交谈。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抚育我们长大,这个道理谁都明白,但为什么到了我们可以回报之时却吝啬的连个
好脸色都不能给呢。这个好脸色不是勉强来的,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发自内心的爱,感谢和尊敬。我
以为,能在自己的任何心情下,能在父母任何的状态下,孝敬他们,关爱他们,尊重他们,给他们以永
远的笑脸之人乃是世间最有情,最宽容的大仁大义之人,也是我们做儿女学习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