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象 壬午 離下艮上 賁 |
|
讖曰: 頌曰: 金聖嘆:「此象主神宗誤用安石,引用群邪,致啟邊釁,用兵西北,喪帥百萬。熙寧初,王韶上平戎三策,安石惊为奇谋,力荐于神宗,致肇此禍。」 |
这一象说两个人王安石和王韶,“头上一石”、“韶华虽好”点明名字。看起来金圣叹是不太待见这两个人,说“误用安石,引用群邪”。不过从近代以来史家基本对王安石的评价还是不错的,虽然变法的时候确实好多文人政客都倒霉了,包括广受大家喜爱的苏东坡,变法的实际操作中也引起不小民怨,但是变法还是有很大积极意义的,比如任用王韶,巩固了边疆的统治。
话说中国跟土蕃在唐朝时战时和地打了很多年,前面有一象也专门提到,后来曾经约定,在甘肃一带划界,大家和平通商了几年,茶马古道就是那时候形成的。但安史之乱之后,土蕃把本来划归中国的地区趁乱占了。这样一直经过五代和北宋,到了宋神宗的时候,北边的西夏,和吐蕃也打,和北宋也打,王韶就提个建议,说要收复被吐蕃占了的河湟地区,再把周边的其他小族招安一下,以孤立西夏,最后可以全力灭西夏。这个建议和王安石走强兵路线的变法思想是一致的,所以得到王安石的支持。这之后的战争也很复杂,就不多说了,总之结果就是,收复了河湟,“血数世之耻”。之后又大破西夏,北宋从来就没有这么威武过:“西灭吐蕃,南平洞蛮,夺夏人五十二寨,高丽来朝,宋几振矣”。其中著名的熙河之役,“阔地数千里”,振奋全国,反变法派苏东坡都写诗歌颂。可见这二王的合作还是对社稷朝廷有很正面意义的。不至于象金圣叹说的“致肇此祸”。
当然战争总要死人,其中有河州一役宋军一部还全军覆没了,打得是很艰苦,所以有“人民西北尽流离”语吧。最后变法失败,王安石被贬,王韶也跟着被贬,戎马辉煌一生,也敌不过“春光老”。不过这俩人结局还都可以,王韶被贬后病故,王安石后来还又启用了,当然后来一直不太得志。
画里的空亭子和南边的栅栏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第二十象 癸未 離下乾上 同人 |
|
讖曰: 頌曰: 金聖嘆:「此象主司馬光卒,蔡京父子弄權,群小朋興,賢良受錮,有日月晦盲之象。」 |
这一象讲司马光病故以后,蔡京父子专权。“朝无光”、“莫与京”,点明两人名字。谶和颂里面都提到“日月”一词,应该指的是那个时期一直高太后参政,日指皇帝哲宗月指太后。当然金圣叹说,这段时期也确实日月晦盲。“凤阙龙廷”也是指的太后垂帘听政吧。
蔡京倒是历代都公认的坏丞相,宋史里干脆把他收在“奸臣传”。其实蔡京是司马光一手提拔起来的,司马光是高太后强力任用并支持其全面废除王安石变法的,所以归根到底还是高太后有问题。不管怎样,神宗之后立哲宗,高太后垂帘;哲宗之后弟弟徽宗上台,这之后的宋朝遭遇怎样大家都比较熟悉了。北宋之亡,通常都怪到蔡京头上,他似乎也确实难逃其咎。“终旁皇”,应指后来的宋朝迁都。
第二十一象 甲申 兌下艮上 損 |
|
讖曰: 頌曰: 金聖嘆:「此象主金兵南下,徽宗禪位。靖康元年十一月,京師陷,明年四月,金以二帝及宗室妃嬪北去,立張邦昌為帝。卜世三六者,宋自太祖至徽欽,凡九世,然則南渡以後又一世矣。」 |
这一象讲靖康之耻。颂辞第一句直接写明“靖”、“康”二字。金圣叹讲,“卜世三六”是指宋朝从太祖到钦宗,总共是九代皇帝,然后就“又南行”了。“异姓立朝终国位”是指金兵掠走徽钦二帝以后立张邦昌为帝之事。“北扫烽烟”句指明是北方来的侵略。
第二十二象 乙酉 兌下離上 睽 |
|
讖曰: 頌曰: 金聖嘆:「此象康王南渡建都临安,秦桧专权遂成偏安之局,木冓,康王名構,一木会支二八月者,支秦桧,木会为桧,春半秋半却成一秦字。」 |
这一象讲南宋偏安。谶辞里的“木冓大赖”句,金圣叹说,木冓为構,南迁建都临安的康王名字叫構,因为依赖有个赵构,宋才得以“否极泰来”。后面老金拆字很牛,“一木会支二八月”,木会为桧,这个好猜,二八月是什么呢,二月是春半,八月是秋半,春秋各取一半,再合在一起,就是个秦字。
下面南宋开始,待续。做个小结,这几象对北宋末年着墨很多,比如王安石司马光这阶段的争来争去,感觉袁天罡和李淳风也在琢磨北宋灭亡这笔账到底应该算在蔡京头上还是王安石头上:D